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点赞:3896 浏览:108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基于目前会展教育与会展就业脱节的现象,提出教学单位需要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认为会展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外向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三个层次的应用型会展人才,同时确定会展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迎合学习者需要、促进学科发展.然后以浙江传媒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确立了会展课程的结构、比例和内容,最后讨论了与课程设置相关的实践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教材和科研建设等问题.

关 键 词:应用型会展人才课程设置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会展管理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以消费全球化、专业化国际分工和经济体制一体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以促进商品和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会展经济开始逐渐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公布的“亚洲展览产业报告”,中国内地会展产业产值位于第一位,展馆数量位于亚洲首位,可利用面积为350万平方米,是日本市场的10倍.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会展行业产值将从2010年的1453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会展数量将从2010年的5040个增加到7000个,会展面积从5050万平方米增加到1亿平方米.会展行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门类.

与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我国面临会展就业的两大难题,一是“会展企业招聘专业人才难”,二是“会展专业学生就业难”.据国内某知名媒体2007年的调查,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从会展教育看,我国在2004年正式将会展专业列入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范畴,目前有约150所各类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会展行业人才需求表现为细分化和复合型,对会展运营管理、广告、物流、高级项目等需求旺盛,但是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仍然缺乏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储备和市场需求脱节.这是由于我国会展专业还处于开创初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充分等问题.

如何使会展学生就业与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紧密联接,会展知识“学以致用”,教育机构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从教育内容上看,最直观地表现为从会展应用的角度出发合理设置会展课程.本文拟从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原则、实践探索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1.课程定位

如何给会展专业教育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兴办会展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004年初,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批准与会展专业相关的专业名称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展示设计,开设的专科类专业名称有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会展艺术设计.从专业名称来看,会展教育明显指向会展管理和会展设计两大类,是顺应会展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从会展行业特征来看,一般都将会展认定为大旅游下的一个行业,但是从会展本身的运营来看,更注重商品和文化交流,各行各业都需要会展作为营销手段,因此课程定位也必须跳出会展旅游的范畴,依托各院校自身优势,培养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会展人才,如国际上将会展通称为MICE(Meeting,Incentives,Convention,Exhibitions),培养的会展人才可以满足会议、奖励旅游、论坛、展览的需要.因此,本文认为会展专业的课程定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会展策划、会展管理、会展设计等专业会展知识和技能;二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会展行业本身发展特征和前景,并能够与其他行业和其他文化沟通的能力.

2.培养目标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要将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列为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即课程设置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用于工作当中,还要能反映学科前沿.在培养目标上,就可以确定两类人才,一是会展应用型人才,二是会展研究型人才.

图1课程设置目标的三大来源

本文主要讨论会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会展人才呢?一是会展高端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高级运营管理等;二是会展实践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三是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包括翻译、旅游接待、广告制作.根据人才需求和会展教育本身的特点,可以将会展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能够引领会展行业发展的人才,称之为外向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这类人才可以整合国际国内会展资源,创建和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个人素质和才能上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开阔视野、沟通能力、责任感,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清楚会展业发展前景和动态,掌握各种会展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是能够在会展行业取得成功的人才,称之为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整合地区会展资源,创建和管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会展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个人素质和才能上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了解会展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全面掌握会展理论知识,具有组织管理、现场管理、项目运营、策划、文案、设计、财务分析、市场营销、资本运营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突出能力.

三是能够适应会展及相似行业工作,称之为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可以在会展策划公司、展馆、大型企业的会展部门、会展行政管理部门、会展行业协会、会展院校及相似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工作,具有良好的个人身体和心理素质,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全面的经济和管理、会展专业知识储备,具有怎么写作意识和怎么写作实践能力,具备策划、文案、现场管理、财务管理、营销、设计等某方面的突出能力.

三、会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原则

1.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首先需要追溯到高等教育本身的目的,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塑造健全人格.其中综合能力表现为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人格表现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正确的文化认知能力、对自我和社会具有批评和建议的能力、理解日常生活和实践的道德和.因此,通识课程仍是大学教育中必须承担的内容.由于通识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此不再赘述.但是,会展作为新兴行业,本身具有一种探索性.在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会展人才时,还需要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积极心理学、励志课程等通识课程.

其次,从会展行业本身来看,它是多个行业构成的产业链.链上有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会展公司、会展教育机构、各种会展怎么写作公司、会展专业组织、会展中心(展馆经营企业)、饭店酒店、宾馆公寓、旅游公司、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不同的机构和单位,需要的人才既有共同性,也会有特殊性.作为会展教育机构,其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面,使其能适应不同行业的会展需求,因此需要高屋建瓴,开设能满足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会展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产业经济学、会展经典案例分析、参展商实务、会展策划与组织、展示设计与艺术、会展现场管理、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会展专业英语、会展调研与预测等.


最后,满足社会需要的会展人才是应用型会展教育的直接目的.根据2009年首届长三角会展人才招聘会上反映的信息显示,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原因是学校培养的目标几乎都是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等高端会展人才,真正需要的是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咨询等操作性实用人才.从企业层面看,大中型企业都有很强的策划、营销、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评估队伍,小企业往往在参展过程中逐渐学习和运营,目前小企业已成为会展行业的主体.学校可以开设实用性更强的选修课,如展台搭建、会展公关礼仪、会展怎么写作管理、会展物流、计算机辅助设计、影像技术与技能、客户关系管理等.


2.以学习者需要为根本

对于任何会展专业的学生而言,其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一名会展专业人才,而是成为具有管理和创新能力的会展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会展行业以项目带动企业运营、以现场交互式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特点,决定了会展专业的基础课程不同于其他管理专业.

绝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是对个人兴趣和行业发展前景的综合考虑,在课程设置上必然要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授课和学习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创新能力.作者对三个院校的15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最感兴趣和认为最有实用价值的课程,根据选择人数由多到少排列,最感兴趣的前10门课程为:展示设计与艺术、广告策划与管理、会展英语、商务谈判、会展公关礼仪、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旅游、会展现场管理、公共关系学、会展导演;认为最有用的前10门课程为:会展英语、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公关礼仪、会展现场管理、展示设计与艺术、商务谈判、广告策划与管理、公共关系学、会展旅游、会展财务管理.可以将其中的绝大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少部分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课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满足了现代会展行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的实践形式包括会展模拟实验、校内外会展活动组织与怎么写作、会展资源调查、学年专业实践、见习实习、检测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但是由于各院校的资源差异,在实践课程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首先需要会展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可以随时为专业课程提供模拟设备、软件系统和场所;其次需要与大型会展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接待怎么写作、公关怎么写作、展台搭建、会展策划、展示设计、文案写作、市场营销等各种岗位;最后是实习时间安排,会展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该加大会展实践和实习的比重,有资料显示,德国、美国、加拿大的会展教育中实践和实习环节超过50%,会展教育能否取得成功,会展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实习实践岗位和时间安排至关重要.

3.以促进学科发展为方向

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高于行业需求,正规的高等教育应遵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学生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为院校,应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平台上,积极构建完整和先进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课程体系上应设置会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会展前沿讲座、会展论坛(或依托院校特色,在旅游论坛、文化产业论坛、教育论坛等学术论坛中开设会展分论坛).同时,师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要依托学校资源,编撰会展系列教材.

四、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由于各院校在行业基础、专业类型、师资力量、院校合作方式上存在差异,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试图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和类型.

1.课程结构

根据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合的思想,结合浙江传媒学院的课程模式,将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四个模块:通识课程、管理基础课程、会展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同时,综合考虑专业系统性和学生个性,在每一模块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程.(1)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人文和社科普通知识,使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修养和健全的人格;(2)管理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在管理基础课程的选修课中,考虑到一些有志于挑战自我,为会展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设置了高级管理人员需要的课程,如战略管理、投资学等;同时,考虑到浙江传媒学院的特色,加入了与传媒有关的管理基础课程作为选修课程;(3)会展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会展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相关学科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会展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他们具有系统的会展知识体系,初步的实践能力,培养会展研究的初步能力;(4)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的较强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会展行业某一岗位或某几个岗位有基本的生存手段.

2.课程比例

在课程比例设置上,需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的经验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本文认为应在保证管理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加大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所设的课程总门数为67门,总学分为174.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

五、相关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问题,而是系统工程,与课程设置相关的内容还包括:实践平台的建设、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建设等.

1.加强会展实验室建设,丰富教学实践平台

会展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的场所,会展实验室建设的成熟度直接关系到实践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展实验室应该包括会展模拟沙盘,会展设计程序及设备,展台搭建的场馆及设备材料,具备现实模拟的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应该经常联系业界精英和会展专家,开阔老师和学生视野,把握会展前沿;积极参与国内外会展论坛和活动,接洽会展主办方和会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场所.

2.合理利用学校演出和学生工作平台,提供会展和管理实践机会

校外实习需要本专业统一安排,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相对而言,校内的会展实践更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和参与性,从事管理的机会也更多.浙江传媒学院本身的文娱活动较多,可以积极与校内其他学院和专业接触,为学生提供物流、展台搭建、市场营销、会展策划、展台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机会,而且这种机会相对于校外来说更多;校内的学生会、记者团、电台等团体也为学生管理实践提供了平台.

3.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的过程中,拥有实践能力的会展专业教师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培养会展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操作技巧;通过举办或参与技能大赛,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和专门补贴,形成激励机制;通过培训和参加会展员考试,获得会展行业资格证书.

4.加强教材和科研建设,提升院校科研水平和前瞻性

教材建设并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依据,也是系统地检验师资结构,完善教学课程设置的一种手段.会展专业教材是我国会展教育的一大软肋,学院和学校可以依托与出版社的关系,筹划具有院校背景的会展专业系列教材,如浙江传媒学院可以依托文化产业的学科优势,编撰会展专业系列教材.还要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目前我国的会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强会展研究可以较容易地把握会展行业前沿问题,也很容易发现并解决会展行业问题,这样可以提升该校的知名度,增强对会展行业前瞻性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