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

点赞:5184 浏览:146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信息社会的到来,大众教育理念的深入,不断地冲击着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的人文学科,理性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特征以及就业前景,构建针对院校自身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建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教育的必然之举.

关 键 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对策分析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1.1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攻方向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市场的专业需求中,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传统教学理念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转变的根本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实践教育在应用型大学势在必行.针对实践教育的内涵特点,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攻方向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就业市场,建立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计划;第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第三,针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质,改变传统授课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本质改变;第四,针对专业特点、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真正的实现将“理论”落地,让实践教育不流于形式.

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一个专业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即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素养.经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社会调研以及企业咨询,具备纯文学知识的中文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面向企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譬如文字处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现公技能,交际公关技能,对于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新闻广告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企业平台中.我们结合汉语言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夯实汉语言专业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可将“现公与管理”、“全媒体采编”以及“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折射在就业“取向”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类工作,如“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中小学教师”;第二,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如报刊、电视、广播;第三,从事“AE”、“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等工作,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上述人才的专业需求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中文的单一化培养目标,而倾向于多元化培养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2.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性差,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也停留在主观课程的延伸中,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在“985”,“211”的学术型高校的毕业生还拥有足够的市场,但是在经济知识的时代语境中,却使得独立院校抑或民办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学历”优势的竞争力.为此,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着学生“宽口型”的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不能变动,否则将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地走向实践教育的视域内,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就要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群与实践课程中调整比重,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因此,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学校毕业生的回访、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的走访调研,我们构建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群,即“6+1”公共选修课群.“6”由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组成;“1”是针对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等升级考试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同步指导,“6+1”模式公共选修课群的建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持小班授课,践行分组式教学.六大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宽口型就业的目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旨在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各个方向实践课程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定向”培养模式中,每个学生需要在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中进行自主选择.此阶段,学校采用师生双向选择方式,每名学生申报两个选修课群,再由各选修课群的主要负责老师进行集体面试和测评,以通过学生的特长、性格、生活环境等全方位衡量学生适合的就业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着选择毕业以后的去向,即“就业”和“考试”.就业倾向参与实践,而考试需要注重对考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复习.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和大学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引,同时实践课程是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而“分层次”的培养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实践教育有条不紊并且有效的实施.

3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实践教育的实施

3.1宏观与微观课程体系的有效平衡3.1.1微观:学院实训课程.微观实训课程构成了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学校逐步树立了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设计体系中,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体采编”方向的实训课程,如“自媒体实训”、“报纸排版与网页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实训”等,这类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对媒体基本技能与实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体理解能力”、“报纸排版网页设计能力”、“新闻摄影能力”等.

3.1.2宏观: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是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实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实训,提高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对接.其主要开设于大学四年级,主要形式是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其实习单位一般为学院所在城市的本土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是由学院、家庭以及其他关系引荐.顶岗实习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工作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育环节.

3.2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众所周知,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一般采取边教边练的教学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行专业实践时,实现了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一方面由教师向学生提出实训任务,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个体技能;另一方面由学院或教师统一安排集中实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实训任务.这些实训使得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力求在初入职场之时能够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对学生个人简历、自荐信、应聘着装、应答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为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综合业务知识、良好的业务操作和商务交往能力的一流商务人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