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

点赞:28297 浏览:1305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新经济地理;新新经济地理;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

一、引言

新新贸易理论(NewNewTradeTheory)自2003年诞生以来,已经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各种理论拓展和实证检验的文章纷纷涌现.其中,部分学者发现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经典结论;[1][2]而另一部分学者则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反而低于非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并把悖论出现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特征.[3]

与新新贸易理论引起的广泛关注相比,另外一种紧随其后产生的重大理论突破在我国却几乎无人关注,这就是在异质企业理论扩展到区域经济问题时发展起来的新新经济地理(NewNewEconomicGeography,NNEG).新新经济地理将企业或居民的差异性特征引入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以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为检测设条件,发现产业集聚时“中心-”的企业是不一样的,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自※本文获得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1BJY00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1YJC790101)的资助.我选择”地分布在经济中心,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为了避免激烈竞争而居于经济,这一基于经济个体差异的分析模式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微观基础,必将对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城乡收入差异问题的测度、地区间人才分布等问题的考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进而系统地影响中国未来区域经济规划、城乡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等政策的制定.即使从学术自身发展的逻辑来看,新新经济地理在微观领域研究的突破,也绝不亚于新经济地理的学术贡献.因而将新新经济地理的当前研究成果及时介绍到国内,使国内学者能够在理论发轫之初迎头赶上,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

为了系统地总结和梳理新新经济地理的发展成果,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呈现新新经济地理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横向来看,本文遵循理论发展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新新贸易理论与新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关联;从纵向上来看,本文对比了这两个“新新”理论与上一代“新”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的差异,从而直观地呈现了新新经济地理的理论价值.(2)对新新经济地理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理论构建常用的三种模型及其模型背后的理念.本文总结现有文献发现,较之于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和新新贸易理论所主要采用的DS模型,新新经济地理的基准模型更加多元化,但总体来看,主要有DS模型、BEJK模型和拟线性二次函数OTT模型三种,其中OTT模型可能是未来主流的分析框架.(3)理论研究的突破往往能够带来实证研究方面一系列的进展,因而,本文对当前国外新新经济地理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除此之外本文还展望了新新经济地理与企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国情相结合这三大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二、新经济地理的突破与局限

(一)前克鲁格曼时代:空间不可能性定理

空间经济学在经济学主流理论中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直到Krugman后才得以改观.因而诺贝尔经济学评审委员会将经济地理学划分为“前克鲁格曼时代”(BeforeKrugman,BK)和“后克鲁格曼时代”(AfterKrugman,).在BK时代,仅有的两个经济地理学模型是VonThunen的空间利用模型和Hotelling的区位选择模型,但这些模型并不能刻画当代经济的集聚特征.马歇尔虽然精彩地描述了产业集聚产生的三个原因: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储备和信息传播,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数学工具予以刻画.

从理论上讲,空间因素在经济学中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通常检测定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并且检测定所有生产与消费都可以抽象为一个点,因而得到的是一个无城市的世界,这与现实中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事实相矛盾.范剑勇认为城市化和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规模经济、区域化和城市化.[4]但可惜的是,经济学一直在沿数学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并没有将上述显而易见的经济现象模型化.数理模型的约束常常导致经济学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易于求解的常数规模报酬和完全竞争模型,甚至可以说,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优美与简约,导致经济学家产生了锁定效应(lock-ineffect).然而,只要坚持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检测定,就不可能产生空间经济学.这是由于在完全竞争分析框架下,经济个体在做出生产和消费决策时,唯一有用的信息是市场给出的,而个体无法影响,也无需考虑厂商或消费者的地点问题.Starrett为此提出了空间不可能性定理:如果空间是同质的、运输成本为正,消费者的偏好满足局部非餍足性,那么地区之间就不会存在运输商品的竞争性均衡;也就是说一旦考虑到区域问题,完全竞争模型的分析框架将难以成立.[5]

(二)后克鲁格曼时代: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产业集聚

要解决空间不可能性定理问题,要么需要放松完全竞争检测定,要么需要放松地区同质性检测定.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三条途径解决这一问题:(1)强调地区差异,相关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学说和Heckscher-Ohlin理论,这些理论认为地区贸易和专业化产生的原因是各地区之间不平衡的技术水平或资源禀赋.(2)城市经济学则强调产出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3)产业组织理论上的区位选择模型,则强调市场力量和不完全竞争.这三种分析框架都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直到Dixit-Stiglitz的垄断竞争模型建立起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后,[6]以上因素才得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融合起来.Krugman(1991)在建立新贸易理论之后,将Krugman(1979)所蕴含的地区规模经济思想重新挖掘出来,标志着经济学家所称的“新经济地理”(neweconomicgeography)或地理学者所称的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economics)的诞生.[7]


在BK时代,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遵循不同的规则、讨论不同的话题、运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在时代,经济地理与贸易理论开始融合:规模经济作为一种凝聚力量同时决定着国家之间的专业化(贸易理论)和地区之间的专业化(经济地理).虽然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是解释复杂经济地理现象的关键性因素,但由于当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模型刻画外部性,因而当前新经济地理建模的主要检测设前提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

(三)新经济地理面临的挑战:忽视微观个体差异并缺乏微观基础

过去20年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誉为是经济学研究中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革命的第四次浪潮.但新经济地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1)缺乏微观基础.虽然在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视角下,企业聚集会产生规模收益,但这种收益的具体发生机制还是一个黑箱.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关探索文献分为两条线路展开:一是企业主动寻找共享机制,该机制又可具体地分为基础和公共设施的共享和专业化分工效益的共享机制;二是城市集聚使搜寻和匹配成本降低的匹配机制.但是,这些对微观机理探索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狭隘和分散状态,所谓的狭隘是就视角而言的,所谓的分散指的是目前没有文献将不同的视角有机地整合起来,因而纵观新经济地理的发展脉络,亟须一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整体性理论.(2)忽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体差异.新经济地理主张产业集聚会给企业带来收益,问题是,如果这个结论成立,为什么还有许多企业分布于呢?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大城市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人均资本、更高的生产效率,农村中的企业往往很难跟城市中的企业匹敌,但新经济地理却无法分析这些差异.


三、新新经济地理的产生与主要模型框架

(一)新新经济地理的产生

与新经济地理产生的过程类似,新新经济地理的产生也是在贸易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所不同的是,从新贸易理论(Krugman,1979)到新经济地理(Krugman,1991)产生,期间大致间隔了12年;而从新新贸易理论(Melitz,2003)到新新经济地理的产生不超过5年时间.①200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Krugman,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空间区位”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两个方面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但新贸易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BernardandJensen(1995)运用1976-1987年的企业出口数据发现,即使在拥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参与出口的美国企业也仅占企业总数的很小一部分,而且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规模大、生产率高、资本密集程度强;BernardandWagner(1996)针对德国,Clerides,LachandTybout(1998)针对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Awetal(2000)针对中国台湾的研究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而先前的贸易理论往往用宏观层面上的优势来说明贸易发生的原因,无法解释为什么微观层面上只有小部分企业参与贸易的问题.

2003年以Melitz为首的经济学家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引入企业异质性解决了这一问题,[8]成为继新贸易理论之后的另一理论高峰,被称之为“新新贸易理论”,或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检测定是每个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不尽相同,由于出口面临可观的沉没成本,因而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弥补这一成本获取正利润,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固守国内市场,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由于这一理论能够解释各国出口的实际状况,并与相关实证检验相互呼应,迅速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主流理论.

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异质性的分析框架不仅可以用于分析国际间的商品贸易问题,也可以用于分析国内区域间的商品生产问题,因而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迅速催生了新新经济地理.新新经济地理检测定,每个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不尽相同,高生产率的企业由于能够经受激烈的竞争,因而能够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生存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为了避免竞争只能分布于.这种分析可以解释新经济地理“中心―”结构中存在“质”的不同,处于经济中心的企业与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而不仅仅是新经济地理所看到的企业产出规模、企业雇佣人数等外在的“量”的差异.很显然,这一理论不仅可以深层分析地区间经济差距,而且可以分析城乡差异、城市层级体系演化、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等问题,因而引发了经济地理领域的重大革新,激发了一系列研究成果.[9][10][11]Behrensetal.综合了这些研究成果,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归结为三大效应:(1)产业集聚效应,指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产生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率;(2)人才归类效应,指优秀人才主动选择到大城市工作;(3)市场选择效应,指由于竞争激烈,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才能在大城市中生存的现象.[12]

Ottiano(2010)借鉴了BaldwinandRobert-Nicoud(2005)等学者将新贸易理论引入企业异质性后的新发展称之为新新贸易理论的做法,将引入企业异质性问题的经济地理方面的新进展称之为“‘新’新经济地理”.[13]下表1总结了新新经济地理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两写作技巧论和四种模型间的关联.

新新经济地理的三大分析框架

新新经济地理虽然脱胎于新新贸易理论,但模型的构建更加多元化,从当前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型框架: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BEJK伯川德竞争模型和拟线性二次函数OTT模型,从现有发展趋势来看OTT模型可能是未来主流的分析框架.

1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分析框架.Dixit-Stiglitz(1977)所创立的常替代弹性模型一直是经济地理方面最常用的分析模型,以至于Fujita和Krugman称整个新经济地理都是建立在“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冰山交易成本、演化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基础上.由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也是建立在DS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的,所以,新新经济地理的部分文献也沿袭了这一传统.其中BaldwinandOkubo运用DS框架证明了在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下,生产率更高的企业会主动选择市场更大的区域、而低生产率企业分布到,这样就解释了“中心-”结构中企业本质性的效率差异.[9]Behrens,Duranton,andRobert-Nicoud也运用DS垄断竞争模型证明了大城市具有的高效率特征;[12]Okuboetal,Combesetal等运用DS分析框架对市场规模和企业效率的研究也得出两者正相关关系的结论.[14][11]

但DS模型框架存在如下缺陷:(1)DS模型下的方程求解极为困难,以至于在多数情况下得不到解析解,因而不得不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参数变化的影响.这种求解过程显得不全面、繁琐,而且有时得到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2)DS模型框架下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不变,由此决定了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进行定价时的加成比例也是不变的.如表2所示,DS模型下商品间替代弹性为σ等于1/(1-ρ),这决定了企业的最优定价策略为边际成本ω/φi乘以加成比例σ/(σ-1).这意味市场规模无法反映在企业定价公式中,因而严重削减了DS模型在新新经济地理方面的解释力.表2DS模型与OTT模型比较

基本函数定价公式经典文献DS模型U≡Q等于[∫i∈Ωq(ω)ρdi]1/ρpi等于σw(σ-1)φiBaldwinandOkubo(2005)

Behrensetal.(2010)OTT模型U等于α∫i∈Ωqcidi-12β∫i∈Ω

(qci)2di-12γ(∫i∈Ωqvidi)2pi等于α-βqci-γ∫i∈ΩqcidiMelitzandOttiano(2008)

Fosteretal(2008)[HJ0〗

2Ottiano,TabuchiandThisse竞争分析框架.由于DS分析框架通常检测定消费者对某种工业品的需求弹性为常数,结果导致企业定价与市场规模无关.因而新经济地理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学界能否建立一个囊括空间因素的更有解释能力的一般均衡模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Ottiano,TabuchiandThisse建立了一个基于准线性二次函数的分析框架.[15]OTT垄断竞争分析框架除了能够分析产品之间的近似替代特征,以及随着产品种类增加消费者效应得以提高的多样性偏好之外,还具有如下优点:(1)企业最优定价策略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影响消费者需求的除了产品本身的效应,还有同类产品的交叉效应,这就克服了DS模型中企业实行固定成本加成法的缺陷.从表2第3行第3列的定价公式可以看出,企业定价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降低.(2)OTT模型用准线性函数替代了柯布-道格拉斯和不变替代弹性的双重效用函数,所有的内生变量都可以用外生变量的线性表达式表示,因而具有完全的解析分析能力.

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地理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MelitzandOttiano(2008)运用OTT分析框架证明了市场规模和贸易可以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而竞争激烈程度又反作用于企业进入该市场的选择,结果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生存.[10]Okuboetal运用OTT框架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14]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运用OTT分析框架,可以料想OTT模型可能是未来新新经济地理的主要分析框架.

3BEJK框架.新新贸易理论除了Melitz(2003)的垄断竞争分析框架外,还存在另外一个替代性的BEJK模型.[16]Holmes,HsuandLee在BEJK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家和企业异质性生产率分布,得到了BEJK模型下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17]该文检测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同质产品间针锋相对的竞争,而不是DS模型下的差异化商品的竞争;此外,企业生产率服从“厚尾分布”.他们发现在企业家和劳动力可流动条件下,产业集聚地区的企业会有较高的平均生产率.与DS模型经典结论不同的是,BEJK模型下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企业的生产效率方差较大,而在DS模型下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企业的生产率均值较大.总体来看,运用BEJK模型研究新新经济地理的文献相对较少.

新新经济地理的其他研究方向

由于新新经济地理脱胎于新新贸易理论,因而,当前部分研究将两个“新新”理论(新新经济地理与新新贸易理论)结合起来考虑.Okubo,picardandThisse(2008)将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区位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高效率企业和低效率企业会产生分离,贸易成本的减少将会导致低成本企业实行产业集聚,而高成本企业则迁移到小国家中去后,其结果是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选择效应发生逆转,这是由于市场中的消费者足够多时,高成本的企业宁可选择激烈的大市场而不选择竞争缓和的小市场,因而市场规模与生产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倒U型关系,[18]而在BaldwinandOkubo(2006)和MelitzandOttiviano(2008)的文献中这种关系是单向的.[9][10]

市场竞争较为激励的区域,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也较为频繁,AsplundandNocke研究了市场规模引发的竞争程度与企业更替率之间的关系,[18]他们检测设企业的生产率服从一个马尔科夫过程,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竞争的均衡条件是:高效率的企业生存,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并被新进入者取代;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市场进入成本与企业更替概率负相关,固定生产成本与更替率正相关;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企业更替概率与市场规模正相关,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企业的平均寿命更短.而Foste,HaltiwangerandSyverson则发现新进入企业的定价要比在位者更低,这意味着以往的研究过低估计了新进入者的优势和对总体生产率的改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生产率优势不仅来源于已有的企业淘汰机制,也源于新企业的产生.[19]

(四)新新经济地理的实证研究

由于新新经济地理是最近几年产生、2010年才有正式名称的前沿理论,因而国内外实证研究都比较匮乏.先前虽然也有学者对企业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但这些考察主要依据的是新经济地理,由于新经济地理将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产业集聚效应,而忽视了各地区之间还可能存在的人才结构差异和企业生产率效益,因而以往研究往往过高估计了产业集聚的作用.[9][12]

Behrensetal运用新新经济地理三大效应检验地区间收入差距.[12]发现2000年美国276个大型城市人均收入对城市人口的弹性为0082,这意味着城市人口每增加1倍,人均收入增加82%;但在控制了人才因素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后,这一系数下降到46%,这说明新经济地理的确容易高估产业集聚的作用.类似的研究还有Venables,他认为城市中企业的生产率较高是因为城市本身可以视为是一种自我选择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较高能力的劳动者将主动选择生活在费用高昂的大城市,并把这种生活状态当作一种高能力的信号显示机制,所以,这种自我选择提高了城市中劳动的匹配程度,并最终提高了全市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20]Combesetal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虽然引起工资差异的原因很多,但运用法国工人的面板数据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工人特征、劳动者固定效应、产业固定效应的情况下,地区间工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体劳动技能;如果采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而不控制劳动者异质性,将会导致集聚经济的估计偏误,偏误程度高达100%.[11]

四、新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展望

自从1991年Krugman的奠基性论文《规模经济与经济地理》诞生20年以来,新经济地理一直致力于解释“宏观异质性”(macro-heterogeneity),而忽视了各地区间的企业与人力资本本身可能具有的差异.新新经济地理充分考虑企业和劳动者的“微观异质性”(micro-heterogeneity),使我们对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研究从“量”的层面深入到“质”(微观效率)的层面,为我们观察空间经济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1将企业理论与新新经济地理相结合,研究地区间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异.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经济地理都建立在微观企业基础上,这意味着企业理论或契约理论中的交易费用学说、产权理论学说等理论框架可以扩展于新新贸易理论和新新经济地理当中.AntrasandHelpman将产权理论中的GHM模型运用到新新贸易理论获得的成功,使我们不难预见企业理论结合到新新经济地理方面的巨大潜力.[21]企业理论从Coase(1937)发展至今已经相对成熟,所以与新新经济地理交叉领域的研究必将是激动人心的.

2将企业异质性的研究深入到人力资本异质性.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异质性作为研究基础,但没有回答异质性的来源问题,因而在理论逻辑上并不是自洽的.较之于新新贸易理论,新新经济地理似乎有更多的回答异质性来源的条件,由于劳动要素在国内是自由流动的,因而劳动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可能客观上产生了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差异.Okubo,picardandThisse(2009)、Behrensetal(2010)等学者已经发现了这一潜力巨大的研究方向并进行了一定研究,但相对于人力资本地区分布这个重要话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对中国而言,新新经济地理为研究中国的区域经济、城市体系和开放条件下的地理格局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武器.(1)从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视角来看,当前中国存在着城乡发展差异、地区差异和工农差异三大社会问题,运用新新经济地理的视角,我们很可能会发现中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是劳动者素质差异、企业效率差异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差异.(2)从城市层级规划来看,当前中国正在兴起的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运动,亟须理论层面的指导,新新经济地理可以为城市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从开放经济的视角来看,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引发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运用新新经济地理的视角来考察对外贸易引起的中国内部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很可能也将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注释:

①BaldwinandOkubo(2006)的论文首开新经济地理研究之先河,但MelitzandOttiano(2008)的论文更具理论价值,因而,到底哪篇文章标志着新新经济地理的产生,尚有待时间检验,这也是本文用“不超过5年”来描述这一时间段的原因所在.

②Krugman(1979)的论文之所以同时出现在两栏中,是因为该文对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都有所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J].管理世界,2009(12).

[2]钱学锋,王菊蓉,黄云湖,王胜.出口与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3]李春顶.中国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J].世界经济,2010(7).

[4]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11).

[5]Starrett,D.Marketallocationsoflocationchoiceinamodelwithfreemobility[J].JournalofEconomicTheory,1978,17(1).

[6]Dixit,A.andStiglitz,J.Monopolistic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7,67(2).

[7]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1,99(3).

[8]Melitz,MarcJ.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ndaggregateindustry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

[9]Baldwin,R.andT.Okubo.Heterogeneouirms,agglomerationandeconomicgeography:spatialselectionandsorting[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06,6(3).

[10]Melitz,MarcJ.andG.Ottiano.Marketsize,trade,andproductivity[J].ReviewofEconomicStudies,2008,75(1).

[11]Combes,P.,Duraton,G.,Gobillon,L.,Puga,D.,Roux,S.Theproductivityadvantagesoflargecities:distinguishingagglomerationfromfirmselection[J].CEPRdiscussionpaper,2009,No.7191.

[12]Behrens,K.,G.Duranton,andF.Robert-Nicoud.Productivecities:Sorting,selection,andagglomeration,workingpaper,2010.

[13]OttianoG.Newneweconomicgeography:firmheterogeneityandagglomerationeconomies[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10,11(1).

[14]Okubo,T.,Picard,P.,Thisse,J.-F.Thespatialselectionofheterogeneouirms[J].CEPRDiscussionPaper,2008,No.6978.

[15]Ottiano,G.,T.TabuchiandJ.-F.Thisse.AgglomerationandTradeRevisited[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2002,43(2).

[16]Bernard,A.B.,J.Eaton,J.B.JensenandS.Kortum.Plantsandproductivityininternationaltrade[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93(4).

[17]HolmesThomas,WentaiHsuandSanghoonLee.Amodelofcities,Entrepreneurshipandexit[J].Workingpaper,2010.

[18]AsplundandNocke.Firmturnoverinimperfectlypetitivemarkets[J].ReviewofEconomicsStudy,2006,73(2).

[19]Foster,HaltiwangerandSyverson.Reallocation,firmturnoverandefficiency[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8,98(1).

[20]Venables,A.Productivityincities[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11,11(2).

[21]Antràs,Pol,ElhananHelpman.GlobalSourcing[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4,112(3).

TheNewNeo-EconomicGeographyBasedontheMicro-HeterogeneityLiuHaiyang1KongXiangzhen2TangErzi3

Abstract:NewNeo-TradeTheoryhasattractedsufficientattentioninchina,whileNewNeo-EconomicGeographyhasbeenoverlooked.ThispaperintroducedtheacademiccontributionofNNEG:undertheframeworkofincreasingreturnandmonopolisticpetition,givenuphomogeneityassumption,studyingagglomerationandregionalqualitydifference.ThispapersortedcurrentresearchintoDS,OTTandBEJKmodelintheoryaspects,andsummarizedthecorrectionofNNEGtotheestimationbiasofNEGinempiricalaspects.Thispaperfinallyconcludedthreepotentialdirections:biningNNEGwithcontracttheory,humanresourcetheoryorspecialconditionsofChina.Keywords:NewEconomicGeography,NewNeo-EconomicGeography,NewNeo-TradeTheory,Heterrogene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