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间关系

点赞:12942 浏览:562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主要以当前的求职主体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数据,探讨是什么影响其就业期望以及这一期望对最终就业的影响,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提高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劳动力市场人才缺乏的“双难”局面.

关 键 词:就业期望;自愿性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引言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101万,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增长到为413万人,大约有124万人没有实现当年就业,到2009年这一数字增至611万人,近几年沉积的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在这部分没有实现当年就业的人员当中,第一种情况是自愿失业,即一种不满意于已有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第二种情况是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愿,但确实找不到工作的非自愿失业情况(杨宜勇,2000).

就业期望,是劳动者对就业的一种态度和偏好,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的各种因素的直接反应,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工作和工作积极性.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失业大学生中大部分是属于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而自愿失业情况,即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就业.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学生择业难,而非单纯意义上的就业难.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对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问题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中缺乏对一些特征变量的实证性分析.因此笔者在2011年7月到11月间进行了一次就业期望现状调查,共收到400份有效问卷,样本范围广泛.下面将通过分析数据,探讨就业期望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一期望对最终就业的影响,最终提出建议.

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间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影响就业期望的因素

结合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当代求职者就业期望的主要参数,按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工资和福利保障、与专业对口、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稳定性、工作强度与公休检测.这一排序表明了当代求职者(主要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如下特点: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追求人尽其才和生活稳定.

表1

从表1中期望的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最受欢迎,私人企业最受冷落;选择政府部门和自主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多.可见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较高,自我发展与物质利益并重.以求得更接近自身期望的工作.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性别、学历、生源地对就业期望的影响也很大,下面具体分析.

(一)就业期望在不同学历上的差异性分析

而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学历对月薪期望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高中以下、高职高专、研究生和博士或以上来说,月薪期望的分布比较集中,可见这个整体的期望水平相近,可以说是刚性的期望.而本科生的月薪期望分布则体现出了较强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本科生的月薪期望集中于3000~6000的区间内,一部分甚至高到9000以上,这体现了本科生群体对就业状况认知的差异性以及多样化的需求.

(二)就业期望在不同生源地毕业生之间差异性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求职者的不同生源地划分为城市、乡镇、农村,在所调查到的学生中,住在城市的占44.14%,乡镇占25.52%,农村占30.34%,这一情况明显地就业期望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对工资薪金的期望上差异显著,而在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发展等方面表现相似.生源地为城市和乡镇的求职者由于生活条件相当优越以及对以往生活成本的综合考虑而希望延续这种较高的物质水平,他们对收入、福利、工作环境等与生活水平相关的指标更为关注,而来自农村的求职者则生活水平的起点要求相对不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影响到劳动力市场.


三、期望对最终就业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期望因素对实际就业情况和自愿性失业的影响程度,我们同时还分析了当哪些期望因素不被满足时,求职者便会放弃该职位而自愿失业.

从统计数据来看企业和个人发展空间和月薪是必须被满足的期望,发展空间和月薪是必须被满足的期望,近半数的求职在这两项不被满足时会自愿失业,继续寻找.目前衡量就业情况的一次性就业率指标,反映的只是一个时间点的就业状况,暂时性失业的求职者并不意味着将会保持这种状态或是不愿意就业或长期性被迫失业,选择自愿放弃或者有目的的等待只是寻找工作耗时长短的问题,但过分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当前求职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

四、结论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就业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求职者是否就业的选择,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就业期望的作用,增强对就业的宏观指导,并对不同学历、性别的人群区别对待;深化体制改革,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加大优惠政策力度,鼓励劳动者特别是受高等教育者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企业也要参考相关的数据,完善自身在个人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工资和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条件,尽量迎合求职者的需求期望,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结构性失衡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