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通识课案例教学法刍议

点赞:16329 浏览:710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财政学由于自身学科特点,在开展通识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亟需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育效率,以适应通识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财政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法

一、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综观各校通识教育课程,可以看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

开展通识教育是为了避免专业教育的缺陷,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拥有人文知识背景的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如果缺乏马克思哲学这一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将是片面的.因此,在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以国学、艺术、经济、法律等学科为辅翼,全方位开展通识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之举.

《财政学》通识课案例教学法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财政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需要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视野开阔、志存高远的人才.但在现实中,大学教育日益庸俗化,高等教育已成为一部分人攫取功利的手段与工具,而不是自我净化的途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许多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必要的价值观、道德观,他们缺少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通识教育是贯穿所有个教育过程的教育体系,是对学生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撑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及具体技能.因此,通识教育可以克服高等教育的庸俗化、功利化,使高等教育回归其本来要义.

3.使学校具有自我特色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高校办学特色日益趋同,“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各校相同专业大同小异,缺乏自我特色,不利于学生的选择,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合理竞争.开展通识教育,可将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之中,也可将高校所在地域传统文化灵活穿插在通识课程里.这样可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坚冰提供一条捷径.

二、《财政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劣分析

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处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财政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影响,因而可称之为国家理财学或政府理财学.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分配规律.通过财政学课程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提高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类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因而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社会知识.从此而论,财政学应该作为通识课程来向所有高校学生讲授.另外,财政学课程专业性很强,内容广泛,与经济学相关学科联系十分密切.要将财政学全部内容介绍完毕,需要大量学时.而通识课往往课时有限,在极为有限的学时里要将财政学讲好、讲精,就必须做到在通识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索教学规律,突出重点,围绕专题,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并将财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三、《财政学》通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实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高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通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在财政学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财政学通识课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经常是一知半解,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财政学通识课学生基本上是非财经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弱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通过讨论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财政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都和财政密切相关,财政学的案例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能极大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单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财政学,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财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领会国家的政策.通过案例介绍、讨论及点评,学生们会从现实到理论,从家庭、企业到政府,从点到面全面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有关内容.

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4.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性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群体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意见,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包容,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掌握必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无疑大有益处.

四、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通识课中的运用

1.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就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编排.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符合经济实践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经济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是有争议的事件.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熟练掌握财政学的理论,并通晓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通过“路灯”和“公地的悲剧”等案例,可以引出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公共物品的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问题.第二,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在通识教育中,案例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难以在现有知识体系内展开分析,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第三,案例应有系统性.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针对所讲的财政理论,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并有序地选择和编排.

2.案例呈现

财政学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的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类知识时引入,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引入.例如,在讲授转税收支出之前,就可以介绍英美国家二战之后税收支出的案例,使学生由西方国家的相关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政府税收支出的作用,在讲授税收原则时,则应先讲解理论,后呈现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强化对税收原则的理解.呈现的财政学案例,在内容上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景过程,在形式上大多以文字描述,也可辅以适当的表格和示意图等,在呈现方式上可以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材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

3.小组讨论

案例的分析讨论是财政学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应于学期开始初期,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由其负责组织和协调.案例先以课下分组讨论呈现,小组成员既要积极参与讨论,又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要形成文字分析材料或PPT,在课堂发言汇报.对于同一案例,由于知识基础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别,不同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去掉案例的非本质内容,揭示其本质特征以及案例与财政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案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应的财政理论联系起来,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在小组讨论形成文字意见或制作PPT过程中予以指导.

4.案例总结与归纳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总结或书面总结来点评学生的讨论,一方面要对各组讨论情况予以评价,另一方面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和延伸,阐明自己的明确观点,对该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描述对一般知识作出抽象化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

(朱顺贤,1964―,吉林白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