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的协调走向

点赞:10328 浏览:445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经济学方法论一直受科学哲学理论的影响.本文在协调性科学哲学的理论背景下,从经济学学科的性质出发,提出了基于多样化的科学方法,构建具有综合协调性的理论体系,以此找寻经济学的科学出路的理论构想.

[关 键 词]经济学方法论协调实证证伪

经济学研究一直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此探究其科学性.综观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历史,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都曾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张力,以及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理论上的局限,使其在经济学中遭遇实践的尴尬和困难,因而实证和证伪都难圆经济学科学之梦.从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性质来看,必须基于多样化的科学方法,构建具有综合协调性的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找到经济学的科学出路.

协调性科学哲学的理论模式突破了以往科学哲学的狭隘视界,坚持一种“大科学哲学观”.其基本观点是,进步、合理性、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科学的直接目标是增强理论的协调力,间接目标是真理.科学是进步的,又是在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运动中发展的.冲突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进步在于理论协调力的不断增强.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是间接逼近真理的手段.经济学中无论是试图证伪还是实证,都是在寻求经济理论的真.证伪通过排除理论中的错误,为理论通往真理打开通道,其“试错”以“逼近真理”过程是理论协调力增强的体现.实证则是确认理论的真,以显现理论与经验的协调.从理论的协调性上讲,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与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都试图以增强理论的协调力为手段以反映真实的经济世界图景.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商业行为的学问,它研究的是相互紧密关联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以及人们对作为财富的物质要素的使用.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论规则,以构建合理的经济理论体系,反映经济世界实际运行的状况成为经济学的首要任务.“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行为决策的协调被看作经济理论中的中心问题.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现在它形成了经济学理论在方向上可能进行重大变化的领域之一.”均衡是协调的主要表征.20世纪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最重要的理论是:尽管认可经验观察可以被用来验证由原理引致的理论,但是,一系列原理的不可证明性仍是不可调和的问题.以协调性理论模式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一、经济理论的方法论要求:以多样化的科学方法构建理论

各种科学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和检测设――演绎法等,在协调论看来都是解子,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因子,具体体现和贯穿在协调论诸标准中,如经验协调力中的新奇性,概念协调力中的简洁性等.逻辑实证主义基于归纳法构建理论,虽然保持了与事实的一致性,但经验事实的堆积难以形成理论概括与推理,因而对未来预期成为问题.证伪主义片面推崇演绎法,而完全否定了归纳的作用,虽强调了逻辑一致性,但以此构建的理论往往脱离实际,推理流于空洞,在现实中难以找寻经验基础.因而纯粹的归纳或演绎都难以构建合适的经济理论,归纳也需要一定的演绎,反之亦然.只有推理或经验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是不足的.理论的构建基础可以是多样化的,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的调和.马歇尔在厂商和与社会福利条件的具体研究中,通过具体的观察,得出各种关系的变化,运用了经济学理论构建中的归纳法去考察实际行为,并很好地运用了变化趋势进行理论的经验检验.可是,马歇尔还同时运用了逻辑演绎法,运用了在观察中所得出的原理.换句话说,他在归纳法与演绎法之间进退自如.该方法即为检测设-演绎法.它涉及检测说的形成、理论的演绎和运用资料检验理论等方面.如果资料不能证明理论,那么,检测设就需要修正,再做理论检验,循环往复.

检测设――演绎法的一个例证,就是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菲利普斯为了发现通货膨胀的理论基础,最早对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了估计.虽然他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经验关系,提出了低失业率引致的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并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是,20世纪70年代高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事实表明该理论需要修正.于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被提出来,用于对滞胀的解释.检测设――演绎过程表明,理论源自于检测设,经过演绎的理论具有可检验性并不断得以修正.检测设――演绎法是对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的调和,以此构建的理论在概念与背景知识,概念与经验之间协调的可能性增强.新的科学方法增强了方法的多样性.解子增加了,对于追求经济学理论的协调力是有帮助的.应该说,以任何方法构建的理论都有其优劣,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学领域,只有通过放弃所有的霸权,我们才能继续期待经济学家面临的挑战有望得到解决.

二、经济理论的检验方法:实践上运用协调力标准

协调力,即理论解决问题的效力,包括经验协调力、概念协调力和背景协调力三个方面.协调力是理论评价的重要标准,追寻协调力是理论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一般认为,理论的经验新奇性、经验一致性、经验精确性是大众关注的协调力标准.无论是基于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亦或两者调和构建的理论,都企图以“预测新事实”“新事实得到发现”追求经验的新奇性、一致性以增强理论的局部协调力,从而增加理论进步的可能性.经济学中调整和修正检测说,以接近经验现实,是理论追求协调的显现.如在宏观经济学中,以不完全竞争理论取代了基于完全竞争检测设的理论.对于企图精确化的学科来说,数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经济学实践上的困难,建构模型作为理论的检验工具已成为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使经济学追求理论的精确性与内在一致性形成期待.多样化方法下构建的理论必然存在差异,存在竞争,通过比较理论的解题效力评判理论,才能筛选出较为进步的理论.证伪与实证在经验问题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证并不一定是放弃证伪的反例,证伪也并不能使我们获得理论的真.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科学的.实证可以增强人们认识的信念,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但片面强调实证,可能会带来错觉,认为科学理论都是真理,真理是一劳永逸的,致使理论本身难以得到创新和发展,以至陷于僵化和保守.证伪则从另一角度用命令的逻辑形式提醒人们不要迷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可错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模式.但是过分推崇证伪,被公认的科学理论中的范例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因为一旦其在萌芽状态遭遇摒弃,人们就可能丧失对真理探求的信念.如果我们从解题效力上来评判理论,则既可以避免陷入僵化,又可以使经济学家的工作充满挑战和信念,因为经济生活是不断变化,经济问题是不断呈现的.

三、经济分析方法:规范与描述相统一

描述法是对可观察和可反驳的有经验根据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进行符合一种有系统形式的分析和解释.萨缪尔森指出:“当代政治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对生产、失业、和类似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重要的是描述不能仅仅是一系列互不连贯的报导,我们必须符合一种形式,这就是说,构成真正的分析.”这种方法的内容由观察――分析――方法――检验――客观组成,并由此导出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主张.它引导人们认识经济“是什么”.萨缪尔森认为,人们学习经济学是为了回答许多不同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怎样摆脱贫困,加速发展,实现生活富裕等.不过,萨缪尔森又承认,即使一门科学非常客观,也不可避免的包含主观感情.例如,在所谓的自然科学中,如何领悟观察到的事实也取决于人们带有的“理论眼镜”对于带上不同“理论眼镜”的科学观察者,事实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是我们先人之见的俘虏.”萨缪尔森对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修改和发展,较为典型地反映了他的经济学描述法的特点.萨缪尔森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学家应当把经不起经验检验的任何理论看成是陈旧过时的.长期以来,在经济学家中存在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即经济学应该是实证的.但排除价值判断的经济学的实际可行性存在问题.

规范分析方法旨在经济活动中以一定规范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方法,从一定价值判断出发,规定一些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并以这些标准为原则处理和分析经济活动中的问题.是说明经济“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分析方法.如果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建议政府如何改善社会福利,那么,经济学家的工作就要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当有关经济总量变动时,规范分析方法考察这些总量变动所引起的反应和造成的后果是否符合某种标准.琼罗宾斯指出:“经济学决不可能是‘纯粹’的科学,而不掺杂人的价值判断.”“单单经济论证不能对任何经济问题提出答案,因为所有经济问题都涉及政治的、社会的和人类的考虑,那是不能归结为‘巧妙地计算多少’的学问的.”她认为,直到今天,经济学起着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极力要理解经济是如何运转的;二是提出改进的建议并证明衡量改革的标准是正当的;三是断定什么是可取的,这个标准必定涉及道德和政治判断.由于对经济问题进行观察的道德和政治观点,往往同所提出的问题甚至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因而经济学的三个作用就不那么容易保持它们之间分明的界限了.描述与规范的结合与统一,是理论协调力的支撑.

经济学方法的协调走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是”和“应该是”是想象中的关于世界的客观描述和对世界的带有主观性的叙述之间的区别,共同构成了描述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的判别条件.描述与规范既有原则区分,同时又互相关联.描述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但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的描述,还需要价值判断,两者缺一不可.面对当今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理论应包括四个部分:定义、检测设、概念、预测.所以经济学的研究应该着重运用实证的描述方法.中国的经济研究有自己的注重实际的传统,基于实际构建理论,才能达到理论与背景的协调,增加概念的协调性,如“摸论”、“渐进式改革”之路,否则中国的经济学难免会成为一座“空中楼阁”.其次,市场经济推动着人的发展,公正的道德利益的人性在市场经济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因而理论的构建,要兼顾公平公正,以人为本,全面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要重视理论科学性的探索,又兼顾人文关怀,以增进理论的综合协调力.经济学应该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就经济研究而言,我们既要分析经济现象是什么,又要论证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


目前的方法论领域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各种理论的争辩成为推动这一学科知识发展的动力.在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新的政策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学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未来理论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前进的道路需要我们以新的理论原则去创造一个更能够适合新经济环境的框架.经济学是具有强大社会功能的理论,如果,理论的表达只是受理论内在逻辑的驱动,只是源于抽象的过程而不是源于真实世界中的现实问题,那么,经济学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未必是其最闪光的一面.我们期待着基于协调性理论模式构建的经济理论体系,使经济学社会功能的凸显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