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其

点赞:10284 浏览:443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环境污染的根源进行分析,得出环境污染问题是污染者、政府、受害者利益不均衡的结果,并根据揭示出的经济根源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 键 词]环境污染蓝藻事件经济根源对策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一方面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和能源,一方面又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泄到环境中去.因此,环境既要向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物质资源和能源,又要接收、容纳并消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泄物.伴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力、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超越了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时,环境质量就会下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这时,我们就说发生了环境污染问题.

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了9.67%,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国家财力提升,但是总体上并没有摆脱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环境污染问题之一――水污染的导火线“蓝藻事件”终于在2007年夏天全面爆发了.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再一次把目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呈现在人们面前.何为“蓝藻事件”?皆因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引起的.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物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中含有适量的N、P等矿质元素,这是藻类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是,如果这些矿物元素大量地进入水体,就会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以后,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明显减少.接着,生物遗体又会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植物必需的矿物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池塘和湖泊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严重地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Hg转化成汞后,富集在鱼、虾和贝类的体内,人们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鱼、虾和贝类,汞就会引起以脑细胞损伤为主的慢性汞中毒.孕妇体内的汞,甚至能使患儿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变形.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污染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腰包鼓了,楼房新了,但水黑了,病多了,心里害怕了”这条路上,承载了许多人不正常的攀富心态.在太湖不断的富营养化过程中,来自市民的生活污染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想到过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为太湖减轻一点负担.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有多么重要,我们尝到的好日子的时间还不长,然而,一个蓝藻事件爆发就可能悄悄拿走我们的好日子了,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否则,明天还会有红藻、黑藻、黄藻等等在等着我们.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尽管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水污染还十分突出,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这已经成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大痼疾,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造成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也众说纷纭,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和的等,其中经济方面的原因应该是最基础和最主要的.一个显而易见且比较公认的结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污染者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将全部经济原因归结为这一点,因为环境污染问题牵涉到的,除了污染者以外,还有受害者和政府.从抽象的理论上讲,受害者和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应当是环境污染的当然反对者和制约因素,那么,为什么这些因素在现实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使污染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呢?本文将运用博弈论这一数学工具,从经济学的层面对污染者、政府、受害者三方对待污染的态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环境污染问题是三方博弈的均衡结果

污染者、受害者、各级政府是参与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基本三方.博弈论对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一个基本检测设是:每个局中人都是“理智的”.而在面对环境污染和治理这一问题中,污染者、受害者、(地方)政府的“理智”集中合在一起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一集体“不理智”的博弈均衡结果.以下分别对污染者、政府和污染受害者三个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进行分析,从而具体地揭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和难以解决的经济根源.

1.公共环境资源的无偿使用导致污染者没有治理污染的主动性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环境污染属于因负的经济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当市场中经济主体(企业)的生产行为带来环境污染时,事实上存在因污染而带来的社会成本.但是,在传统的观念和体制中,像空气、河流、海洋这样的公共环境没有明确的财产权,也就不存在环境市场和环境,这就造成了经济主体无偿使用公共环境资源,而不必主动承担或不用全部承担污染的社会成本的事实.同时,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一般的治污成本远远高出环境污染给污染者自身带来的损失.因而,如果没有外部的约束,污染者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显然不会主动去治理环境污染的.事实上污染者本人并不是不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的污染者本人就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但是考虑到如此高的治污成本,有限的经济利润,所以污染者也就任其继续污染下去.

2.地方政府的“囚徒困境”使其缺失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

从理论上讲,政府应该是环境污染的监管者,有责任代表众多的受害者出面解决由上述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在实践中,环境保护的任务是由各地方政府来具体执行的,在我国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和当地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比如,一些高污染的企业,每年上缴的税款非常可观,并能解决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这些高污染企业往往是当地企业的“排头兵”,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臣与爱将,当地政府明知污染的严重性,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知道,在现有技术水平的条件限制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势必意味着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下降,因此,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智”考虑,很容易成为当地企业的代言人,而不以众多环境污染受害者代表的面目出现.

更为复杂在于,环境污染问题通常不是由一家或几个污染者造成的,而是当一个地区的污染源数量达到破坏了环境的自身调节极限后造成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上面对的是“囚徒困境”式的局面,使得地方政府的“理智”选择只能是不治理或有限治理.

3.索赔成本过高阻碍污染受害者将反对污染的意愿付诸行动

我们知道,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由一个特定的受害者群体共同承担,但受害者通常并不是有组织、便于集体行动的群体.每个污染受害者如果个体单独向污染者索赔,那么索赔成本一定要大于其受污染而遭受的损失.即使个体受害者联手来对抗污染者,比如采取诉讼的方式,大家集资联合推选几个代表将污染者诉诸人民法院,可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包庇,官司不一定胜诉,因而,受污者也就不会自发地向污染者进行索赔,这就进一步纵容了污染行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虽然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污染者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出于同样考虑,本来应该处于污染者对立面的地方政府和受害者个体,实际上也不会全力反对或治理污染.这样,博弈的必然结果就是三方均无足够的经济动机来改变环境污染的现状,打破环境污染这一均衡结果.

另外,除了中国粗放式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外,中国政府产业政策执行不力和产业结构布局失当也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综合运用多种对策改变环境污染严重性的局面

既然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原因比较复杂,打破不利的均衡局面,彻底解决污染问题也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公共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公共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目前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原本不具有产权特征的公共资源赋予一些产权特征,使不具有市场特征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市场特征,把不可度量的环境成本可度量化,以使环境的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化,也就是说使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转化为实际的企业生产成本.这样,因污染的负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就会得以解决,用市场机制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形成合理的激励,引导企业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同时,通过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把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减少到最低.而要做到这一点,具体的制度安排可以考虑征收环境税.

2.推行绿色国民经济(绿色GDP)核算体系

从上述第二种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污染的障碍在于地方政府在对自己经济利益追求的同时忽视了他人的利益.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取代传统GDP,可以通过考核指标的变化建立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违约惩处机制,直接而有效地改变地方政府的治污利益得失情况,促使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联合起来,共同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

绿色GDP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能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能给出各个地区的具体环境退化成本和资源消耗成本,并以此制订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在,通过近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在10个省市的试点,绿色GDP核算在我国进入了一个由理念倡导试点核算推进的重要关键时期.通过试点,检验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可行性,完善了核算框架和技术方法,并为全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人才、资料和经验.因此,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既非常必要,也切实可行.

3.建立健全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协调污染受害者行动

如果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种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由他们代表众多特定污染受害者群体利益,协调其行动,专门从事污染的索赔活动,将会把许多微不足道的个体力量汇聚成强大的环境保护力量,从而有效地限制环境污染,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得到保障.为此要成立相关环境保护小组,一些人专门负责实地考察,找出环境污染的真正根源.一些人则负责把找出的根源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建议,并把这些措施建议反馈到相关企业部门,让他们尽快进行防治和改善,另外的一些人,则专门负责监督企业的工作执行,如有违纪的,马上对其进行罚款、警告等,再不改进者,则对其提起上诉,用法律手段强制让其执行工作,并给以其严重刑事处罚!

4.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中国可以学习日本和韩国的产业结构安排,把同类的产业集中安排布置,有利于节能,也有利于控制污染.

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环境污染的根本治理还要依赖于治污技术的突破.因为对于污染者自己来讲,事实上其本身也会因污染受到经济上和声誉上的双重损失,只是限于现有技术水平,在治污成本过高和利益驱动下失去了治污的动机.如果治污技术能够突破性进展,使得治污成本大大下降,甚至变废为宝,从治理污染中获得收益,那么,污染者自身就会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主动去治污,而不必运用外部的力量迫其就范.这一点在有些地方已经得到了实现,一些新兴的环保产业正在不断壮大.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发展还不成熟的阶段,污染企业的比例要明显大于发达国家,而且多数企业的治污技术还比较落后,研发能力还比较弱.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因此,现阶段要实现治污技术上的突破,主要依靠企业的科研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环保研究和产业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然,光有理论还不行,相关管路监督部门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措施辅助坚实的理论框架,使之不致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第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国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第二,落实官员的环境责任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在相关的法规中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从而使法律责任的追究成为可能.除此而外,还应看到: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是紧紧关联在一起的.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新特点,是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所以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贫穷的西部和广大的农村,这些地区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穷和污染交合的恶性循环.要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有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再次,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的多年实践说明,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最终很难取得成功.目前,公众环保参与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法律与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特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众没有能确实的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所以,我们管理监督部门应该要就此问题,设立相关有奖制度,如建立相关网站、、工作部门,让群众方便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共同保护和监督环保工作.最后,还要加强行政执法,强化了对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工业粉尘、主城区餐饮油烟控制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与重点企业工作联系会制度,共同协商和解决产生的环境问题,落实责任单位,反馈整改、完成情况.此外,还要不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从多方着手,全面防治和保护环境,打击了不法排污企业,使重点行业和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使环境污染防止工作真正做到四原则:(1)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4)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仅分析了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及相应的对策.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必须根据现实情况系统运用以上对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措施.而只有国家才能担当这一艰巨的系统工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政府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政策,逐步改变现行主要由地方政府管辖的环境保护机构来执行环境监管任务的方式,并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不同方式参与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切实保证各种环境保护政策的真正落实.

相信:只要我们做好每一步环境污染防止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真正地把环境保护与治理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起来,环境的防治和保护工作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