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

点赞:32870 浏览:1548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感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不满状态下的颓丧情绪.孤独心理是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后,在组织中当一个人所期望的社会往,如亲密、安全、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出现某种质和量的缺陷时,则可能产生孤独感.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可致心理问题或情绪障碍,对组织而言轻微的孤独感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会导致企业凝聚力下降,组织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工作轮换,团队重新搭配,心理辅导等方式来管理孤独,改善员工心理状态,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关 键 词]孤独心理管理

尼采说过:“啊,孤独,你是我的家乡”,“我孤独啊!你配吗?”尼采是位大哲人,所以他以特有的方式告诫世人不要轻易妄称孤独.而事实上作为一种不良情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孤独.日本心理医生箱崎总一在其《孤独心理学》一书中以个体在生活上的感受来说明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并试图更进一步提倡孤独的复活法和以孤独为原动力走上强壮的人生之道的方法.箱崎总一更为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走出孤独,而在当代社会,人同组织的关系日益密切,现代人大多数时间是在各种组织中度过的,孤独作为影响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组织的管理者的重视.

一、孤独心理学理论

所谓的孤独,是由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也是我们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所感受到的东西.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那就是她处于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中.

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感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不满状态下的颓丧情绪,从本质上讲,人有拒绝孤独的渴望.

1.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1959)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

研究者先将被试者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在高恐惧组条件下,研究者告诉被试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电击实验,电击会很厉害,很痛,但不会留下永久性伤害,而且这项研究是为了获取有关人类发展的某些有用的资料,在低恐惧组条件下,被试者被告知,电击时只是有点痛,感觉有些轻微的震动,不会有任何伤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试者等待接受电击的时间里,研究者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他人一起等待.

结果显示:高恐惧组选择愿意与别人待在一起的比例为62.5%,无所谓的占28.1%.低恐惧组选择愿意与别人待在一起的比例为33%,无所谓的占60%.试验告诉我们,在恐惧或紧张的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与别人人呆在一起以降低紧张感.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时会导致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可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2.亲和力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生来俱有的一种本能.

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沙赫特还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5名自愿做实验者分别隔离在不同的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相同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仅有20分钟,而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被隔离者都感到孤独,难受,心理紧张.这种紧张缘于对亲和力的需要.亲和力倾向来自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比较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孤独,会使他们恐惧;离群,会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长久的隔离,更会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异,成为不正常的人或在精神上出现毛病.出于这种本能,人类之间相互亲近,其目的也是为了共同生存下去.

1958年F.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提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事件的态度来维持其相符一致,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态度改变降低因与他人不一致而导致的紧张.例如,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

二、孤独的产生

1.个体因素

由于遗传、家庭环境、个体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经历不同,个体对环境所产生的紧张感明显不同.

2.物理环境因素

沙赫特试验告诉我们,封闭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沙赫特总结了有关报告,指出: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不是线性关系.在一段时间内,由孤独所产生的痛苦增加了,但不久就开始下降,长时间的孤独,个体就进入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冷漠状态,这时个体没有情感,对环境不作任何反映.

3.社会环境因素

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许多员工由于自身能力和人际沟通存在问题,自然会产生产生孤独的颓丧情绪.也有不少员工由于自身的价值观与组织文化格格不入,也会导致孤独感.

三、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

孤独感不仅是个体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会复制、蔓延,特别是组织面临重大的危机时,所以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孤独的管理,避免使员工产生孤独感.

1.通过建设、发展组织文化,建立共同愿景,塑造共同的心理认同

愿景可以降低人的孤独感,苏武牧羊,气节不改,最重要的就是信念可以克服孤独带来的恐惧.组织可以通过设立共同愿景,减少由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价值观冲突导致的孤独,让组织产生产生凝聚力,企业的凝聚力越大,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就越高,企业也就越有活力.

2.重视社会技术系统,尽量满足员工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社会人”检测设理论指出: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如果工作设计必须兼顾技术性与社会性,技术性任务的实施总要受到组织文化、员工价值观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只是针对技术性因素设计工作,难于达到提高绩效的预期,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英国塔维斯托克学院煤矿研究所发现,煤矿原来采用短避法采煤,即手工采煤.采煤工6各人组成一个班,一般都是资源结合,班组内非常团结.塔维斯托克学院煤矿研究所的技术改革主要是该短避法维长避法,即采用传送带采煤.结果就不得不改变原来小组集体工作的办法而进行明确的个人分工.单个矿工再不同的作业面上独立工作.这样分工细了,技术比较简单,效率按理说应该提高,但是,技术的改革反而造成了出勤率下降,士气低落,生产率下降.其原因主要是技术改革取消了工作小组,工人单独呆在封闭的矿道内采煤,导致了矿工孤独感的产生.

企业是在竞争社会中结成的一个团体,员工们有共同的生存需求,8小时都在一起,可是,工序和机器隔断了人们的情感联系,长久的重复劳动会使人觉得厌倦和孤独.


管理者一旦发现这种厌倦和孤独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比如进行工作的重新设计,加强员工的交流.

3.根据员工性格合理搭配员工组成,组织高效工作团队

叔本华提出,社会让他最难忍受的,就是必须和不值得成为朋友的人成为朋友.这种苦痛在人们日益组织化的今天更为突出,许多的员工的自我意识被深深压抑或隐藏的同时会不断加强,甚至会切断与他人的联系、比较.这时孤独是唯一允许完整自我的时间和环境,因为不论时间还是空间都是小的,所以雨果在《笑面人》中说过一句话:孤独是文明所允许的野蛮人的缩影.

组织中的员工各自有自己个性,性格过度张扬的员工性格容易使性格过度内敛的员工产生孤独感――“快乐都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长期以往必然导致员工的消极,影响效率.管理者在合理配置团队组成时除了要考虑个性、能力的配比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对孤独感的引导因素.

4.借助员工帮助计划,加强心理辅导,防止员工的心理孤独症的产生

心理孤独症常见于婴幼儿,但如果成年员工的自我意识长期得不到伸张,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会害怕表露出自己的意识而引来更多的批评,渐渐地会以他人的意识来模糊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孤独症.

员工情绪管理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高效员工的活力会感染整个企业,改善公司整体的表现.在国外一些大企业中,管理的心理学化已普遍实施..截至1994年,世界财富500强中,有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员工帮助计划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EPA).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在激发员工正面工作情绪,克服员工孤独感方向多做更多努力,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心理辅导和咨询将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潜在效益.许多企业的EPA还流于形式,在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还缺少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我国的员工心理辅导与咨询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