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

点赞:23613 浏览:1074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旅游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仍存在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现象.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关 键 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1979年,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开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国家旅游局为领导核心,以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大学为龙头的全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受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专业,使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度发展的新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近30年来,高等旅游教育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同时,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在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转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空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以致出现了对“旅游本科规模:是发展还是限制?”的疑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1.缺乏特色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但由于旅游学科的不成熟和复杂的依托专业背景,目前许多旅游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有些教育机构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已经淡化到难以识别的地步,各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13门主干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开设程度不一.据笔者对收集到的32所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地域)的教学计划分析,13门课程都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只有2所,最少的院校只开了3门,有些院校则把一些专业主干课程设在选修课中,各院校之间缺乏统一的体现专业特色的主体课程,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位课程.从中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统一性不够,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缺乏明确的核心主干课程,影响学生专业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旅游活动是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和地域空间展开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都各具特色,旅游业的地域分异和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因此,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统一性的前提下应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将与本地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业发展等相关的内容列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地方特色课程.但目前许多高校(包括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少乡土旅游课程和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对本地的旅游状况不了解,岗位适应期较长.

2.内容重复,逻辑性不强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背景复杂,大多起源于地理、英语、历史、中文、经济等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依附专业和学科的痕迹,与原有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过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严重,这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使学生缺乏应有的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也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先修课和后续课顺序的颠倒,逻辑性不强,不仅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也使教学体系本身散失了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师资和专业背景的原因,一些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忽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专业特色,考虑更多的是哪些教师能上什么课或哪些教师想上什么课,而不是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人设课现象较传统专业更为严重.因人设课也是造成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原因之一.

4.实践环节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根据对部分院校教学计划的分析,各校均在第8学期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都为6周.但是其他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不论从实践内容上还是从时间安排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上存在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一是实践学时不足,旅游本科实习多为2~3个月,最多半年,二是实践内容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怎么写作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而一些旅游企业则对旅游人才培养舍不得投入,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顶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而且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属于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因忙于写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无心实习,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而海外旅游院校则具备相当好的实习体系.如欧洲某旅游院校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和毕业之前分别有9周的入门级实习、8周的怎么写作实习和16周的管理级实习,而且学生入学之前必须至少要有9个月的本行业工作经历.专业设置以综合广泛著称的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对4年制的本科大学,要求在4年内必须有800学时的实习.瑞士、法国的旅游管理学院授课与实习时间各占一半,且大部分实习时间在一些联合饭店,实习后写出报告,并要求指出该饭店经营过程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经过如此全面的实习之后,再加上大量的专业知识,学生毕业之后便可直接担任管理人员.而我国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可能才第一次接触饭店工作,只相当于人家的第一或第二阶段,毕业后还要从头做起.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力求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统一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坚持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辩证统一的原则,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怎么写作意识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正确引导学生对“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熟悉基层工作和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是成为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础.加强课程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必开的、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专业课程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与此同时,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针对地方实际或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教师到旅游企业或挂职实习、交流与进修学习的条件,使他们能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以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同时,也可聘请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员和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教学,形成一支专职与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次,中老年教师应更新原有知识结构,构建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年轻教师应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相长.


3.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与技能课程既包括最基层怎么写作技能的掌握,也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与见习.实践教学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设计来完成,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在本科阶段实践时间可以安排1学年,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1)旅游资源考察实习;(2)导游实习;(3)饭店怎么写作实习;(4)旅游企业管理实习.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征,以及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办学经费少、缺少类似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等状况,应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资源,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产学合作,使学生完成旅游业各部门、从怎么写作到管理各层面的实践锻炼.

4.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开始,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教育的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课程观为指导,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和增强社会适应性.为此,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整合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素质提高课程模块”,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基本思路,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现两个一致(即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相对一致)和两个分化(即素质提高课程分化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后期分化),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图).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一学年以基本素质课程为主,要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外语、计算机等素质技能的教学.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主,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第三、四学年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平台的基础上,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通过专修三大专业的主干课程扩大专业口径,并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形成一专多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素质提高课程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自由选择.4次大的实践活动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循序渐进地设置:旅游资源考察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利用暑检测中两周左右时间进行;第二学年暑检测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旅行社与导游业务实习;第三学年结束,进行四个月的饭店怎么写作实习;旅游企业管理实习可放在第八学期,时间为两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