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协调

点赞:7231 浏览:304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项目(115A~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通过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协调现状描述,分析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地理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观.

[关 键 词]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原因协调发展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协调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人口资源、文化及历史积淀等各方面有明显差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梯度战略,更促使我国形成了发展程度有明显差别的东、中、西三大区域,从而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区域不协调的发展态势.

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等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不协调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区域教育投入总量的不协调.用“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三大区域教育投入的总量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区域教育投入总量大于中部和西部区域.②区域高校数量和层次的不协调.东部地区高校密集,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集聚度高,2004年东部地区高校数为743所,几乎占到全国的一半.教育部重点大学在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多于65%.③区域高校发展规模的不协调.用“每校平均在校生数”来反映高校的发展规模.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我国东部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为6673.87人,西部平均每所高校在校生为5844.69人,相差829.18人,体现了东、西部区域高校发展规模的明显差异.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协调.用“高校教职工数”来反映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从三大区域分布情况看,东部区域高校教职工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区域.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地理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经济原因分析

根据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波效应表现为资金和劳动力由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扩散效应表现为资金和劳动力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流动.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扩散效应不会自动产生,而且回波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使得发达区域更加发达,欠发达区域更加落后.这就必须依靠政府干预,限制生产要素向富裕区域的过度流动,抑制区域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高等教育发展区域间差异的根本原因.这种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要素的流动实现的.高等教育领域同样会出现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造成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区域间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区域经济优势明显,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在科技力量、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生产协作条件、资本积累等方面形成了中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不仅为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大大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共同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积累能力差,高等教育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持,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容易流失,如果没有政府的调控,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政治原因分析

由高等教育学理论可知,高等教育在如下几个方面受到政治的制约:①国家通过制定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以及一些有关的政策、法令、规章,把一定阶级的政治准则、要求,贯彻到培养人的各个方面去,②统治阶级拥有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决定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可见,政治对于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教育)都是为政治怎么写作的.当国家或地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时,就会有重点地发展教育,而且对教育会很重视,通过一系列举措,包括政策文件等来发展教育.而高等教育则通过遵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人才,怎么写作于经济建设,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从而为政治怎么写作.

3.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文化原因分析

文化对教育观念、教育需求和教育内容的选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即民族思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等.这些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进行传递和传播,这样就必然影响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传递和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越高,对教育就会越重视,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就越高.在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其各级各类教育必然是十分发达的.同时,文化的历史背景也对人们受教育的需求程度发生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决定了该地区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如对接受何种高等教育类型的选择,对高等教育内容的选择等等,都与不同文化背景有关.

4.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体制自身的矛盾也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之一.我国目前实行“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投资为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在调动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发展教育的责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收入越多,政府教育经费的支出也越多.同时,学生个人和家庭为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的区域差距也在拉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支付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支付能力差.由此可见,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水平越高,高等教育经费越多.在这种“两级办学”体制规范下,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区域化发展是一种有效鼓励区域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但它缺乏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机能,其结果容易使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高等教育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5.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自然地理环境原因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存在离不开自然,人类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自然的物质保障.

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和布局结构的形成也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中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分布上具有非均衡性、区域性的特点.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怎么写作的功能,其各项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一定自然资源的支持,如现代大学往往都有相当大面积的固定的校园,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在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土地资源等自然环境方面是渐趋恶劣的,因而在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上也相应呈现出渐弱的态势.

6.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历史原因分析

历史对一个地区教育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表现在以上各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各地区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一般在历史上经济实力雄厚、政府重视、比较和平、人口比例适中、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就高.反之,教育就比较落后.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与我国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从历史上看,沿海与内地的差距就一直存在.截至1909年,我国共有3所国立大学、24所省立大学和101所专业学院,这些大学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黑龙江、新疆、贵州和广西等内陆省份只有一些小型的政法学院,连一所大学都没有.1947年在125所大学中41%设在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广州、天津6个大城市.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极少.上个世纪50~60年代,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择优扶强形成了一批重点院校,但客观上也造成了高等学校之间在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方面的差距,形成区域间、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80~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等手段,加快了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

可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这种东部发达、中部居中、西部落后的高等教育不协调状况一直存在.

三、区域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观

要树立全面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观.不仅要做到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协调,还要考虑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协调,注意高等教育自身的规模、质量、效益、结构间的协调,保持高等教育投资主体间的协调.

1.区域之间的协调

高等教育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即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由上述区域高等教育不协调的原因分析可见,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地理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呈现东部发达、中部居中、西部落后的格局.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协调:一是纵向协调,即由政府采用适当的财税政策(如转移支付等)进行协调,二是横向协调,即由各区域进行区际合作或采用对口支援等方法进行协调.

2.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协调

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和发展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较快地区的高等教育一般来说要相对发达一些.从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来分析,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时,要以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客观分析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同时,高等教育也与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为适应并服从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应当走向社会中心并且成为拉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刺激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社会整体变革的重要的力量.

3.高等教育自身的规模、质量、效益、结构间的协调

高等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和学科结构是辩证统一的.规模和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有自身的规定性,每所学校都有自己最佳的办学规模,在这个规模上可以实现最佳的办学效益,超出这个规模,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因此,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和把握如何辩证地协调好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这对矛盾.

规模、质量、效益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区域高等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其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能否稳步提高,在于规模、质量与效益能否协调发展,所以,在处理好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这对矛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办学效益主要是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承载高校职能的平台,它反映了高等教育构成状况.学科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创新力的创建和提高有着重大的影响.

4.投资主体间的协调

从高等教育产品的属性看,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有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高校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变,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为自身的命运改变、收入的提高、迁徙能力的增强以及选择机会的增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根据高等教育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再考虑到“谁受益、谁投资、谁承担责任”的市场原则,让国家、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学生家长都承担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以实现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由单一到多元化的战略转变,从投资主体的角度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协调.

国家应加大对经济和高等教育欠发达区域的投入力度,保证这些区域能够更快地发展高等教育,进而缩小同发达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