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型人才培养探析

点赞:24237 浏览:1090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针对目前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培养经济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经济学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经济学教师的理论修养及实践能力,尽可能地实现经济学专业产、学、研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形式及手段.

[关 键 词]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

有“现代创新之父”之称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定义为“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自此,创新被世界各个国家的各行各业广泛运用,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地方性高校是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举办的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院校,也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范围,目前大多参照了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里的规定,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管理实务知识,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及法规.同时规定毕业生主要择业方向:在政府机关、科研教育机构和和金融企业管理层、经济咨询机构等部门,从事国家有关部门宏观经济管管理、经济研究工作,即经济学人才主要怎么写作于大公司市场、高端市场和政府中经济决策部门.因此,经济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具有三种基本素质:

第一,丰富的知识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经济学知识,还应掌握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析工具方面的知识,奠定学生以后运用现代分析工具预测、规划、管理经济工作的基础.

第二,观察思考问题的宏观性.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难以分割的整体.而世界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走向对各国的经济学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高起点、广视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注重对学生从整体、从全局思考问题能力的训练与强化.

第三,创新性的思维.政府经济决策、经济咨询机构部门和经济决策机构,对懂经济学、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大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经济学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认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具有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坚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1.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1992年以后,我国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重大突破.这意味着,我国已从过去的计划经济解放出来,经济的运行开始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而不能由市场以外的其他因素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经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那些技术水平高,生产管理好,从而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就会获利多、发展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越来越富裕,反之,则会获利少、甚至亏损,在竞争能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越来越穷,直至破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企业,才能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学类高校作为市场上各企业人才的提供者,在拟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时应当具有前瞻性,与市场上专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2.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提升经济学类本科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19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程度不一的“市场化”,也就是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我国自1980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也经历了从计划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另外,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大幅扩招,经济学类专业成为高考志愿中主要选择对象,并且报考的学生在逐年增加.同时,开设经济学类专业高校数目也在不断增多,这一转变增加了学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学生择校、择专业方面的自主性增强,这大大增加了各经济学类本科高校的竞争.人才培养声誉(acereditation)是经济学类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学习者的一系列学习结果,即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能够获得或被证明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支持进一步最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大学的竞争就等于学生的竞争.一流经济学类本科高校不仅因为有一流教师、一流设备和一流科研,更因为这所大学能培养出一流学生,这里所说的一流的学生,不仅既具备了坚忍不拔的创造精神、牢固的综合基础知,而且还有哲学的头脑,经济学的眼光,时刻关注时代的走势,抓住创造的机遇.

三、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1.构建经济学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五个模块构成.公共基础课是经济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写作修辞、外语.公共选修课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学生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如军事理论、思想政治等.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的铺垫和准备,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管理学、经济法、证券投资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是指经济学专业所特有的、在自己特定领域和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专业化课程.主要包括《资本论》选读、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通专结合的复合性人才.

专业选修课程是从第二学年开始开设,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等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专业上继续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在新学科、新领域、新知识、新动态等方面向学科前沿靠近,为毕业论文和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做最后的准备.

实践活动环节是理论和实际、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旨在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主要包括如社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2.加强经济学教师的理论修养及实践能力

作为“教”的主体,经济教师必须具有既博又专的知识架构.“博”指的是经济学类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的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宽自己的知识背景,适当地涉猎一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知识,以增强自身的教学功底“专”指是经济学教师在原有的专业积累上,必须学会及时吸纳本学科领域内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并能够通过适当、有效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教学的引导性、前沿性.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有一支实践性的教师队伍.学院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人员为教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鼓励业务课教师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包括全国注册会计师、物流师、营销师等资格证书,并在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使他们熟悉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流程,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内容,教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和最切近实际的能力.

3.尽可能地实现经济学专业产、学、研相结合

学科―专业―产业的相结合,就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实现联合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经济类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能够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学术研究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另外企业发展的利益内需将促使企业与高校联合、融合,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需求.经济学类高校积极与企业和行业建立联盟关系,充当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这种模式促使经济类高校深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深刻了解社会需求,从而促进高新技术向企业快速转移,实现技术创新力量的合理配置,也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绝佳的第二课堂,使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4.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形式及手段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营造一种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的及时沟通与传递.经济学老师应尝试多种方式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学习更为生动,推广情景教学法,推广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案例的引入与问题的设置,并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自行寻找答案,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举办知识竞赛、职业经纪人或者炒股模拟大赛等活动,开设BBS讨论区或者网络博客,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实现交互式教学,等等.另外,可以引入经济学游戏和实验,经济学实验同自然科学实验一样具有验证理论判断和发现新现象的功能.这将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现有结论(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对新问题(现象)的洞察力.经济学教师除了会大量使用投影、幻灯、视听设备以外,还应频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从网上下载大量信息并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现实与理论联系起来,这些对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和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