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

点赞:12829 浏览:560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变得日趋严峻,本文从高等学校自身层面出发,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层面的原因及对策.构建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更为灵活多样,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全天候”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

[关 键 词]大学生素质教育专业设置就业能力

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个人问题,而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和谐的大问题.本文从高等学校自身层面出发,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层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高等学校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层面原因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涉及到了国家的宏观经济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如果具体到每一个高等学校来说,面临同样的就业环境,同等规模和水平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却不同,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层面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高校方面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

很多高等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方式,它把书本知识分解成大小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演绎成试卷,通过这种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考核教师和学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人们把这种教育模式形容成,“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学完全忘记”.它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果是,重课堂教学,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就业技能的培养,致使许多毕业生高分低能,不了解就业市场,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很难顺利就业.

2.专业设置陈旧、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之一.很多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热门专业“遍地开花”,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就业水平下降.


3.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薄弱

面对着大学生就业制度从“分配”到“就业”的根本性变化,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一是就业指导时间的短期性,一般的就业指导只是集中在毕业前半年或几个月,二是就业指导内容上的局限性,只注重怎么写作型指导,忽视教育型指导上,主要是对就业形式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缺乏对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三是就业指导的信息平台不够完善.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对策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在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包括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薄弱.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采取如下措施:

1.构建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

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是构建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是把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作为学生学习、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既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根据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要,“以销定产”搞好院系的调整、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讲授与“非讲授”(如师生双向交流)方式结合起来,在考试方面,考试方法的改革要模拟学生走上社会后所遇到的社会环境,效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上所遇到的“考试”方式.教师不仅关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型高等教育模式,体现为高等教育模式全方位的变革.高等学校应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面向素质教育方向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

2.在专业设置更为灵活多样,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高等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大学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应之间协调起来.具体来说,高等学校应做好一下工作:

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制订高等学校自身的专业设计与调整长期规划.一方面,确保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招生计划的科学、适时的调整,另一方面,尽快形成学科专业设置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在专业设计与调整长期规划指导下,高等学校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订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应减少其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为了解决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几年间,经常“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状,高校可以按照大专业分类招生,在低年级(一、二年级)阶段对学生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在高年级(三、四年级)阶段,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并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专业,集中精力学习专业课程.

3.建立“全天候”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针对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就业指导短期性、局限性、应急性与不系统性的特点,亟待建立“全天候”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要更新观念,将就业指导变成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天候”的工作.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教育的每个环节进行就业指导.大学生入学教育就要谈到就业,谈到如何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为就业准备好条件,在教学环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担负帮助就业的责任,都要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考试方法的确定等方面体现出帮助就业的特点,专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举办就业指导系列特色专题讲座,请校内外就业方面的专家做讲座,就业指导还要占领网络、学生课堂、学生社区等传媒阵地,抓住一切机会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形成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网上职业测评、咨询怎么写作等多位一体的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工作体系.

其次,通过毕业指导工作,转变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现实的社会中,工作岗位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形成了现实中的“三六九等”,每个大学生都想要做体面的、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就业似乎不是为了自己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就业指导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努力纠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因为“面子”而失去就业机会的问题.与此同时,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履历表和求职信,教给学生如何自荐、面试等求职技巧,还要引导大学进行自我适应性评价、未来职业设计、角色转换、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等,让大学生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就业、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