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点赞:14635 浏览:601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面对当前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企业人才缺乏的突出矛盾,如何寻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平衡点,达到和谐发展、互利双赢的目的,双方都需积极探索.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关 键 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构成分析

1.学历和学校的品牌

与相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较,高职大学生的专科文凭在就业市场中明显属于“弱势文凭”.虽然说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看重文凭,但是学历的高低对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在学历层次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处在了比较不利的地位.

除此以外就是学校的品牌.品牌效应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都偏向用本科、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有的甚至明确规定,非首批211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不予考虑.在观念上他们认为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素质比较高,不太愿意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即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这种“品牌”效应无疑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就业的劣势.

2.专业理论知识方面

不同层次的学校,其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会有一定的差距,而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会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慢慢突显出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要短一些,没有机会更加系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外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的素质、设施条件,以及学习环境都要比高职院校好.

3.实际动手能力方面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级一线管理应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会在学生的实训实践方面花比较多的时间.学生在职前就会接受大量的职业技能训练,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并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都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有力优势.

4.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和效率方面

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不足.学习是一项漫长、艰苦的劳动,对智力和体力都是一个考验,当然还需要勤奋.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大学生的基础要差一些,学习成绩没有太明显的优势,总体的程度要低一些,最终学习效率要低,体现在学习能力上自然就处于劣势.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1.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为70万人,数据逐年攀升.到2009年,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总共超过1000万人.金融危机的到来,企业的经济效益减低,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经济形势不确定,订单减少,出口锐减,国内市场不明朗.纷纷做了缩减人员成不的规划,减少了就业机会.据各高校不完全统计,2009年高校招聘会数量同比减少30%,招聘人数同比减少40%.根据统计,招聘减少集中在财经类,管理类,出口型、外贸型企业甚至不再要毕业生,公司要裁员.“粥少僧多”必然引起激烈的竞争.

2.原因分析

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00万,比2007年增加105万人,2009年达到61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3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势必给人才需求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高校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规模的情况.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个别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很少做人才市场调研和前瞻预测,不太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甚至于滞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中国大学生就业网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近两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科学.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其专业设置大体可分为保守与激进两派.“保守派”即固守着传统专业不放弃,这类院校史悠久,办学实力较强,但常常容易错失专业发展的良机,“激进派”在专业设置上可谓瞬息万变,今年设这个专业,明年又设那个专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变得快,这类院校通常史较短,尚未形成传统的优势专业,具有极大地盲目性,为毕业生就业提高了难度.因此,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毕业生就业的外在要求.

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影响巨大.从2007年3月开始发生的由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已三年有余.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下降,进而降低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信贷危机使这些国家进口商难以获得融资,进一步抑制我国出口.我国是出口型大国,以出口为主要市场的外贸企业拿到的订单不断缩水.而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沿海外贸公司,订单的缩水严重地阻碍了毕业生的就业.

三、相关对策建议

1.改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培养目标,搞清普高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学术理论人才,不是通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和复杂程度较高的职业岗位工作的专门人才.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产业结构、人才结构来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不盲目追风开设新型热门专业,坚持开设成熟专业,努力打造精品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企业用人标准来确定.以就业为中心,与企业展开“订单”合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创新开设专业,科学动态地设置和开发课程.“订单培养”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瞄准市场和就业,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2.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拓宽专业口径,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立若干个主、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个性,选修其中适合自己的课程,以确立专业方向.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学习第二专业知识,使自己能成为市场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再次,加强对学生会、团总支,学生社团的指导,鼓励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怎么写作,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硬件建设,加大投入,强化实验室、实习工厂、实习基地的功能,体现办学特色.按照社会职业岗位分类、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将其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将职业能力的“硬指标”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来要求,推动实践技能的培养.

3.加强学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必须提高大学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建议高职院校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安排就业指导中心人员专职开课辅导.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将大学生三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

4.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自身实力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程序与技巧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自荐技巧的指导、面试技巧的指导和求职礼仪的指导.

5.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扩宽就业渠道

拓宽信息渠道,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岗位.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宣传学校,提高其知名度,为社会所了解、认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又一主要内容.通过印制宣传材料、媒体宣传,以及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信息发布会、洽谈会、招聘会等,宣传介绍学校办学情况、毕业生生源情况,重点突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这一特点,从而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其二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打破地区界限,促使人才合理配置和流动,本着立市、辐射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指导思想,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深入市场,了解需求,不放过任何就业推荐机会.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无疑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高职院校必须正视且需解决的课题.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产研结合,定岗实习,订单培养,持证上岗等有效措施,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是增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