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

点赞:4143 浏览:114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产业集聚发展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目前产业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也由来已久,产业为什么会集聚、选择在那里集聚以及如何集聚,历来都是学者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诸如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递增收益理论都对产业集聚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现象,离不开空间因素对它的影响,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学,产业集聚,集聚机制

经济集聚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这种发展方式业已出现,但一直未被重视.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直到工业革命以后,这一发展方式才越来越受关注,现阶段经济的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在研究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即产业为什么集聚、选择在那里集聚以及如何集聚,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相关学科及学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的空间性问题

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与人类思维方式以及技术手段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古至今一直存在.首先,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基础之上的,然而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是有限度的,那么如何在社会群体之间分享这些有限的资源,使得物尽其用,就成为了当政者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就形成了经济学这门科学,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如何在社会群体之间有效配置问题的科学.其次,人类社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之上,时空的有效结合保证了社会经济行为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在时空条件下对于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就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同的时点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同空间位置上的资源配置.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主要致力于前两个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探讨资源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配置,强调个体行为的动机.它首先建立了物品稀缺性和理性人检测设,然后通过消费者的均衡和厂商均衡分析来获得最终的市场均衡.主流经济学的市场均衡分析没有考虑空间的因素,检测定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集中在同一地区的,因此剔除了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经济活动受制于地理空间上的限制由来已久,即使在现如今交通运输很发达的状态下,经济活动仍然脱离不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主流经济学缺乏空间维度并不意味着空间因素被所有的学科所忽视,实际上,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某些经济学分支学科始终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或地理尺度,也不缺乏经典的空间分析方法.早在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就已经建立了著名的杜能模型,深刻的分析了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开创了经济学分析空间因素的典范,他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此后,从20世纪初开始,一批区域经济学者,如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艾萨德、胡佛、佩鲁等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区域经济学对产业集聚的探索

区域空间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承载实体,产业集聚不仅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学想要解释的对象.然而,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对空间因素的研究,所以限制了它只能解决产业集聚的一个方面问题.我们知道,最早对于产业集聚原因提供系统解释的来自于经济学家马歇尔,他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规模经济所致.这一解释目前仍然被多数学者所推崇.区域经济学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入了空间因素,从微观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并在分析过程中综合形成了区位论的概念,区位论不仅成为产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区位论解决了产业集聚的地点问题,至于产业集聚的原因,区域经济学继承主流经济学的解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但是在具体的成本收益分析思路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了空间的影响因素,也即更多的考虑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主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各自解释,实际上体现的是如何处理空间布局、市场结构和报酬递增三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二者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得区域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一直不能相融发展.主流经济学缺乏空间分析的工具,而区域经济学又缺乏对空间经济问题的规范解释,这严重限制了他们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区域经济问题的力度.虽然区域经济学对集聚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但始终都没有给出满意的回答.区域经济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比如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等都意识到了集聚存在,并强调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集聚为什么会产生,以及为什么会在特定的区域产生,并没有给出过多且合理的解释.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藤田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将不完全竞争模型引入区域经济的分析中,尝试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对区域经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统一.克鲁格曼认为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分析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规模收益递增、竞争的非完全性和对运输成本的处理.规模收益递增是古老的经济学命题,马歇尔曾经论述过规模报酬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主流经济学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有很长历史,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运输成本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直到现在,经济学对运输的许多问题都难以解释.所以克鲁格曼检测设运输成本以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的形式存在,即检测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会有一部分的损失,而不是引入一个专门的运输业.新经济地理学派首先将区域产业集聚归结为个体理性的行为的结果,然后又把个体理性动机归结为规模收益递增所致,最后又将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归结于外部性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和交易费用的降低.这样融合了主流经济学和以往区域经济理论对区域产业集聚的解释,也为我们解决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分析

通过上述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们都在试图找出产业集聚的一条发展路径,但是由于各自研究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未能实现这一目标.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才给产业集聚的研究带来了新机.本文结合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对产业集聚研究的成果,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归纳出产业集聚形成的一般机制,认为产业集聚机制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一系列因素交织并相互促进的具有累积因果循环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聚集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梯次性,表现出初始集聚机制和后续集聚机制两个方面,初始集聚机制解决的是产业集聚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后续集聚机则制解决的是产业集聚规模从小到大的过程.

1.初始集聚机制

初始集聚机制是在区域要素禀赋不同的条件下个体理性行为选择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区域的划分正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区域空间具有分异性,即区域间是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学对于区域差异的解释,最初来源于地理上的不均衡,比如由于矿产资源、水文资源、气候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地表的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后来,在此基础上,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行为和城市出现就加剧了这种不均衡性,最终使得区域间的要素禀赋不同,或者是区位势能不同[7].在要素禀赋差异的前提下,使得维持维持经济活动的市场是不均衡的.在非均衡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通常会选择最有利的区位进行生产活动,比如选在人口集中、交通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生产.其选择遵循的是成本收益最优原则,最主要是降低各种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等,这个在前面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的时候都已经解释过,可以把它融入到前人的研究中.最终,众多企业集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导致了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发展.

2.后续集聚机制

其次,后续集聚机制是建立在递增收益基础上的各种集聚或溢出效应循环累积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收益递增,不管是城市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这种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经济景观,在分析它的过程中必然要运用递增收益理论.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一旦产业实现了集聚发展,集聚所带来的好处会促使产业集聚自我发展,并且依循这一路径使产业集聚的规模变大变强.产业集聚的好处主要表现在递增收益上,递增收益又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说,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节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从产业层面来说,众多企业集聚在某一区位,能够使各个企业获得集聚租金,比如由于聚集效应的存在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辅助行业带来的专门的怎么写作、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降低学习成本、由于人才集聚效应的存在人口的集中利于形成专业的劳动力市场等等,这些实际上是我们所熟悉的聚集经济.建立在递增收益基础上的各种集聚或溢出效应,通过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产业集聚倾向于自增强发展,最终使产业集聚规模的变得更大更强,以至于产业集聚的力量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