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的经济学

点赞:10653 浏览:443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大学扩招政策和就业政策的变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对策对于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供求失衡信息不对称宏观环境

自1999年以来,伴随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中国已经步入了人力资源大国的行列.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许多人上大学的愿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能否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一、供需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实现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紧俏,形成卖方市场;而写方市场表现为供过于求.作为一种特殊劳动力商品的大学生,其供给方是高等院校,需求方是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其供需也遵循供求规律.如果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大学毕业生供求均衡,不存在就业难;但是,如果出现大学毕业生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则不再是紧俏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则必将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实社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双不足”.

1.大学生有效供给不足

大学毕业生有效供给是指在现在各种工资水平下,大学毕业生愿意而且能够就业的数量,既包括大学生有就业的意愿也包括大学生有就业的能力.

(1)二元市场导致大学生就业意愿的二元性.从就业意愿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付出了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其受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心理成本等.人力资本投资模型检测定,人们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找寻工作时必然选择能够带给其较大收益的工作.由于中国存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高级劳动力市场(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等)和低级劳动力市场(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级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高,就业环境优越,工作稳定,社会保障健全,并且有较多的升迁机会.而低级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较低,劳动关系运行和形式不规范,就业环境差,工作不稳定,很少有升迁的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在进行工作选择时往往选择在高级劳动力市场.这种“二元”劳动力市场导致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而一味的往大城市、大单位挤,结果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2)在就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和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等.”从根本上讲,影响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和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低.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还表现在高等教育的无效供给,大量的宝贵资源被浪费.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低表现在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通过训练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

高校无快速反应机制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现阶段,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下的大学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高等院校没有适应新的要求,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相当多的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并不匹配,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能否实现,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只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才可能被用人单位接纳.当前,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难以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较差.他们的人力资本含量较低,毕业生独立能力不够、依懒性强,难以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难就业往往就在于就业能力不足.这样,综合素不高、个人修养偏低,进入就业市场后会不知所措,求职很难成功.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安心学习,不主动提高自己,存有基础知识不牢固、缺乏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不高等等不利因素,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失利.

2.大学生有效需求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之所以雇佣大学毕业生,是因为大学毕业生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创造价值,给用人单位带来利益,这是一种等价交换.大学毕业生有效需求是指在各种工资水平下,社会各用人单位愿意雇佣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即用人单位既有雇佣意愿,也有雇佣能力,二者不可或缺.如果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没有雇佣,不需要引进大学毕业生,或没有雇佣能力,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要求,就都不能形成现实的大学毕业生需求,而只是一种潜在的需求.根据要素市场理论,从微观上看,决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大学毕业生与资金、原材料一样,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不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听命于政府的指令,而是着眼于利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大学毕业生的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MR是指追加使用一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产生的额外收入,表现为引进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给该企业所额外创造的财富、利润等;MC是指追加使用一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表现为企业为引进一个大学毕业生所额外支付的工资、福利等成本.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MR>MC,企业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果MR

(1)大学生的边际收益小于其边际成本.如果MC不变,当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增强进而MR提高时,企业就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学毕业生虽然经过大学的学习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就业能力上,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人文素质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个人含金量.由于不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造成企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2)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低.谋求一定收入以维持生计是每个择业者最起码的要求,所以,大学毕业生供给必然受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水平的制约.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越高,大学毕业生供给就越多,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越低,大学毕业生供给就越少.现实情况是部分大学生有充分的就业能力而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水平低于毕业生的期望,造成毕业生不愿供给给用人单位,这样就形成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

二、供求信息非对称性影响就业问题的解决

信息非对称性指由于市场信息不顺畅和市场相似度检测不健全,使得有关信息传播、反馈均存在一定的短路和断路现象,有形的和无形的人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未能与大学生的择业市场相适应.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职业怎么写作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大学生工作找寻过程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信息搜寻和传递是需要较高的成本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搜寻.而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这就大大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顺利进行.

三、宏观经济环境制约就业矛盾的解决

就宏观层面而言,社会经济环境从总体上对大学生就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与制约.

1.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从社会大范围而言,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这个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根据经济学原理,一般而言,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总量相应增加约0.1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说,经济高速增长应该会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现实是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基本采取了“增长优先”的策略,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可就业的弹性系数却较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结果造成经济的较高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而是出现了“高增长、高投入、低就业”的现象.

2.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

从经济结构上看,经济结构决定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从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只有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从低水准向高水准进步,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高速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劳动力和技术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近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比重现在只占GDP的3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50%,发达国家更是高达60%―70%.”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增强.

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的经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及时更新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着攀比、盲目求高、不平衡、自负、依赖性强等心理,择业观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方面发挥的作用又微乎其微,因此,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己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绝非短期内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对策.如首先大学生完善自我以提高就业竞争力;高等学校适应市场以提高大学生有效供给;社会应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等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关注和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助于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健康成才,也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