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点赞:24087 浏览:1076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大量企业调研和行业论证而来.此模式的创设和践行,有效地提高了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 键 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已久,主要致力于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较强与人交流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的,能对外建立业务关系,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商订国际货物写卖合同,并履行国际货物写卖合同和操作进出口各个环节业务的,包括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外贸人才.

为了达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笔者对具有典型外向型经济特点的珠三角展开大量调研,并在分析了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创设了“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的实施和践行,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一、“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依据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高职学生特点、外贸行业企业调研情况、以及外贸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规律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的.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

“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为宗旨,是在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企业全程介入、工学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上制定的.


2.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的学生主体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学生和三校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上都存在不足,大部分学生基础差、自制力差、学习习惯差、目标不明确,也不善于抽象思维,难以接受通过单纯符号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结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3.人才规格要求特点

通过走访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型外贸企业、报关行和国际货代公司,了解这些用人单位对各个外贸岗位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设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规格要求.同时,通过摸清企业主要外贸岗位的设置标准,以及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归纳出完整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解构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重新组织和选取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专业要求相匹配,工作岗位内容和教学内容相统一.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实务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毕业生就业状况

通过优秀毕业生座谈会和毕业成长路线调查发现,国贸专业毕业生的成长经历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次就业期,职务多为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第二阶段,发展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训练后,成为企业的外贸业务主管、外贸专员、外贸经理助理等;第三阶段,经过3~5年的工作磨练后,成长为企业的中间力量,包括企业外贸部经理、市场部经理、报关行合伙人等.将培养目标瞄准初次就业岗位、拓展岗位和发展岗位层次递进,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重视技术、管理能力的齐头并进,是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重要思路.

二、“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岗位为切入点,把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专业培养过程,使岗位工作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岗位工作过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使岗位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和高就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岗施教”是指专业教学以职业岗位为轴心,按照岗位工作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岗位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因岗施教”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本专业展开了大量的社会调研,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的研讨论证,明确了包括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五大典型岗位的培养方向;其次,专业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精英团队共同提炼了每个外贸从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制定五个典型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第三,根据五个典型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重构了本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制定出专业课程标准,并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先后通过课内实践、课后体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等四个环节深入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实现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目标.

“课证融合”是指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出发点,把岗位证书要求和专业考证项目相融合.“课证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首先,通过对五个典型岗位的岗位要求和对应职业证书的研究,向学生指定必考的职业证书项目,提高学生的岗位通用能力的同时,达到“双证”目标;其次,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考取适合自己就业发展方向的证书,提高关键岗位的就业能力的同时,达到“多证”目标;第三,在具体教材的选购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有些课程直接选用相关考证教材,按考证要求组织教学,真正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各种考证的通过率,为学生毕业后实现专业能力和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创造有利条件.

三、“因岗施教、课证融合”培养模式成效

“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纽带,以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教师为主体,使职业岗位和专业教学相融合,职业证书和专业课程相融合,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模式的实施使国贸专业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和高就业的培养目标.

1.学生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来源于职业岗位的综合要求,尤其重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目标,该模式设计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分别从课内实践、课后体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四个环节着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课内的项目化教学、课后的活动体验、校内的仿真操作和校外的工学结合无一不为了锻炼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怎么写作.该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符合高职院校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宗旨,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转换角色,实现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轻松过度.

2.学生职业素质明显提高

“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一是通过公共基础领域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如基本思想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基本身心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二是通过公共素质领域课程专门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素质,如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三是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如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三头并进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效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成长.

3.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因岗施教、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职业考证培训的力度和广度.对于指定的考证项目,本专业不仅加大了考证培训的课时量,而且从课程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整合上下功夫;对于非指定考证项目,不仅提供了充分的考证咨询,并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做出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和职业考证相融合后,学生的考证兴趣更强,考证动力更大,考证通过率明显提高,就业能力明显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