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点赞:6107 浏览:204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管理层持股是指公司所有者授予企业管理层股份形式的实在的或者潜在的权益,激励他们从企业所有者角度出发勤奋工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围绕这一问题,理论界进行了多年的理论争论和实证研究.直到现在,管理者持股的效果到底如何、持股的比例多少为宜、管理者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等一些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家,这些争论主要围绕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而展开.本文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的相关研究对这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梳理,以期能提供一个关于管理者持股问题的分析框架,并对我国正在开展的相关实践有所帮助,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1932年,Berle&Means在其名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分析了美国200家大公司所有权结构广泛分布的特点后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著名论断.沿着Berly和Means的思路,Jensen和Meckling(1976)最早开始了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正式研究.其著作《企业理论:管理行为、写作技巧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文中通过对比一位管理者拥有一家公司100%剩余索取权时的行为和他向外出售部分要求权时的行为,来分析外部股票的写作技巧成本问题.按照他们的观点,写作技巧成本最小的情况是管理者是公司惟一的所有者即管理者拥有公司100%股份,因为只有此时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完全统一;管理者花费自己的一块钱和花公司的一块钱也没有什么区别,此时写作技巧成本为零.但当管理者只拥有公司的部分股份时,情况就完全不同.通俗的说,管理者为公司挣一块钱,而自己挣不到一块钱而花公司一块钱,自己也花不到一块钱.在管理者完全不拥有公司股份时,这种写作技巧成本达到最大值.所以减少写作技巧成本的有效方法就是让管理者持股.另外,Jensen在1986年的《自由流的写作技巧成本、公司财务和接管》一文中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管理者持股有助于减少自由流量的写作技巧成本,增加公司价值.

支持正相关的实证研究有很多,如Jensen&Murphy(1990)通过对73家列入财富500的公司1969―198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以股票期权的形式出现,还是以内部股票所有权的形式出现,管理者持股均有明显的激励效果.Jain&Kini(1994)得出了上市公司业绩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的结论.Mehran(1995)利用1979―1980年随机抽样的153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对CEO的激励报酬是CEO提高公司绩效的动力,而ACEO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国内方面,刘国亮、王加胜(2000)在控制了行业、股权分散性、职工持股比例等变量后,对管理层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与ROA,ROE,EPS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所作的实证检验与Jensen和Murphy(1976)的结论一致,即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张晖明、陈志广(2002)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公司绩效与管理人员报酬和持股比例显著正相美.

二、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一部分学者认为大股东有足够的控制力去掏空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来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更多的管理者股份往往会导致公司绩效的降低.如Jensen(1986)认为管理者会为了增加可控资源以扩张自己的权力而进行过度投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公司股份既定的情况下,管理者持股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市场流动性的降低和分散化投资机会的减少都会加大股票投资者的风险,这就使得公司的融资成本相对提高,最终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利影响.这一观点体现在Fama&Jensen1983年写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中.Fama&Jensen(1983)认为当经理人员只拥有少量公司股权时,市场约束可以迫使经理人员趋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相反,如果管理人员拥有的所有权增加,其受外界约束的程度减弱,他会更多地去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偏离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且管理层持有的股份越多,企业被购并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也使得控制权市场对管理层的压力减弱.另外,Denis等人(1994)选取1985―1988年间1689家美国上市管理层变更情况为样本,发现管理层持股在1%及以上时,随着管理者所有权的增加,公司价值下降,存在掘壕自守效应.

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司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我国,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呈单一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并不多见.只有俞鸿琳(2006)的检验结果发现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负相关,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但是对于全部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而言,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

三、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非线性相关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明显的单一方向的相关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的相关关系.

1988年,Morch,Shleifer&Vishny在他们的论文《管理者所有权与公司价值的实证分析》中采用1980年《财富》杂志评出的522强中的371家美国公司的管理者所有权和公司绩效的相关分析表明,管理者所有权与公司绩效确实有很强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单一的,管理者持股数的增加既可以促使公司绩效的提高,也可能对公司绩效带来不利影响.在管理者持股比例的不同区间,公司绩效有不同表现.基本结论是: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介于0%―5%之间时,两者正相关,利益趋同检测说有效;介于5%―25%之间,负相关,防御战壕检测说有效;超过25%时又正相关,利益趋同检测说又重新有效.他们的研究解释了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渐次转换.

这方面的文献还有很多,如Stulz(1988)通过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建模分析发现,公司缋效先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内部人持股达到某一水平后反而开始下降.Griffith(1999)也发现CEO的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不是呈单调线性关系.具体说来,当CEO持股在0%―15%时,Q值上升;当CEO持股上升到50%时,Q值下降;大于50%时又上升.

在国内,徐大伟等(2005)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的指标,并加入控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是一种非单一相关关系,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经营绩效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在7.50%―33.35%之间时表现负相关,大于33.35%又恢复为正相关.杜兴强、漆传金(2008)以2001―2005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委托写作技巧理论、团队生产理论等为基础,通过构建混合横截面数据分析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得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二次非线性关系的结论.

四、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支持不相关观点的学者认为每一个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自然结果,与公司绩效无关.

Demsetz&Lehn在1985年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公司所有权结构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规模、潜在控制、系统管制和潜在享受等四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尤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管理者所有权与公司绩效不相关的观点也同样有相当多的支持者.Cho(1998)认为,所有权结构是在均衡中被内生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如行业、投资机会、成长性、商业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所以公司的管理层股权和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

我国学者袁国良等(2000)以1996年和1997年年报为依据,随机抽取了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的结论.高明华(2001)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ROE、EPS)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检验,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基本上不相关.李增泉(2000)认为,持股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但大部分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都比较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差距

尽管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事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但是与西方国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比较,仍存在差距:首先,西方的股票市场发展历史悠久,发达国家的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完善,外国学者实证研究时采用的样本数据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公司.其次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具体环境又是不同的,这就有造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的差距.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目前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管理层激励与公司业绩是否相关这样的基础层面的问题;而西方国家的学者已经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内生性问题,认为管理层股权是内生的,从我国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的重点显然还没能集中到管理层持股的内生性问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