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对低碳经济可行性的反思

点赞:14598 浏览:598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各国都在大力提倡要发展低碳经济,而对其基本内涵及其可行性却缺乏深入性的思考.“低碳经济”不仅存在概念构造缺陷,而且它界定的内涵过于狭窄,解释宽泛,基本上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概念所涵盖.在我国应慎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本文试图在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对低碳经济的可行性进行反思.

[关 键 词]低碳经济可行性哲学反思

作为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长期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有待完善等因素制约,我国需要相当规模的额外投入,大规模采用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才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减排措施不当,不仅技术上不可行,还有可能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延缓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所以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必须要慎之又慎的.而其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对“低碳经济”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入的认识,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审视其可行性,才能有效的利于我国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早在1986年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累利乌斯就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而最新的科研报告也一再证明了这一推断.研究表明,唯有在2050年前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倍以内,才会可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后果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并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计划到20l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这一白皮书设定的减排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不断地采取行动以排除影响向低碳经济过渡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上的障碍.


低碳的字面含义是说生产生活过程中尽可能对碳排放有所限制和约束.而低碳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前提,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具有威胁性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为最终目标.同时,它也是将传统的高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将能源、经济、环境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低碳经济何以可能

尽管当今社会都在提倡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但低碳经济到底何以可能?它是否只是21世纪的环保神话?这个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关于这一点,笔者试图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概念模糊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学术论著和文件对未来经济有不同的分析和描述,这是很正常的.在学术上不论提出什么概念,都可以进行研究.但是要把这个概念推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变成人们的行动,就要求它内涵清晰,简明易懂,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人类经济活动引起地球大气层温室效应增强的问题症结是碳失衡,一方面大量消耗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另一方面大量砍伐森林,毁坏植被.“低碳”只反映了前一个方面,而未能反映后一个方面.虽然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的宽泛解释可以把后一个方面包括进来,但是概念本身的构造方法毕竟是有缺陷的.

低碳经济概念它强调的碳排放问题完全可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中统筹解决,不应撇开人们已经普遍认同的循环经济概念另外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所界定的内涵过于狭窄,如果不做宽泛解释,则不能反映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也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4].

2.文化利己主义及舆论欺骗

现在世界各国一致提倡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低碳时代”.但我们应该记住,“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提出的.提出,必然是因为对本国的发展有利,但我们更应该明白,西方和东方是有很多差异的,我们不能做经济上的“跟风”.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努力,而且我们也一直在做着努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完全接受发达国家单方面提出的减排任务,也不能完全顺着他们的思路来减排.

要知道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目前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已经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的还在加紧转移;同时他们的节能减排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正在本国推广应用,对发展中国家则加以封锁并设置环保门槛.目前在中国每年消耗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中,大约有1/3-1/4是用于生产最终供发达国家消费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讲“低碳”实际上隐含某种不公平条件.它们口中不断宣讲的“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更似于一种文化利己主义或是一种舆论欺骗,更主要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便保障本国的领先地位.

3.无限发展模式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轰动了世界.当时正值西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该报告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要关注“增长极限”问题.

《增长的极限》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会导致人类社会崩溃,这个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当今世界实行全球化发展战略,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地提倡发展、提倡增长,从而必然形成一种无限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一切以发展、增长为主,而在这一时期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否是不合时宜?“低碳经济”是否会让各个国家的发展受阻或是速度减慢?对于这种两难选择,国家会如何做出决定?这些都不得不提醒着我们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对低碳经济可行性的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低碳经济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4.奢侈消费

文化范畴中的奢侈消费,并不仅仅指某个时代中少数群体所拥有的高档奢侈品,同时也是这样一种习俗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人们常常会通过超乎寻常、非正常的消费方式,去表达和获得生活世界的真实所需,这些需要涉及权利、、规范和感情等范畴.

根据高盛投资银行的统计数据,在1999年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额只占全球的1%,2004年这一数据提高到了12%,奢侈品销售总额达到了60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和游艇),到了2007年,这一数据则增长为18%,销售额达到了80亿美元.据国外权威机构估算,直到2015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还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可以说,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带给我国的,是日益严重的奢侈消费观念.当人们习惯一种消费观念并日益加剧时,想要使其有所改变,其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而“低碳经济”的提出,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对于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些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该如何去调整和改变,这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低碳经济的哲学反思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全球变暖之外,还有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统筹解决.

可以说,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类没有和自然和谐相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作为自然的创造物,作为新的自然物被提升出来.但人又依赖于自然,靠大自然的恩赐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自然,一切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都立足于自然.

人类凭借其主观能动性的不断发挥,创造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人工自然界,创造了日益增长的社会财富,并不断超越了自然演化的阈限,以满足人类居住、交通、信息及日益增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然而,当人们陶醉于对大自然征服的胜利之中时,大自然却报复了人类.首先是农业的过度的开垦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旱灾水涝等等,许多山清水秀的地方都变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另外,工业化的兴起更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借助于先进的手段,大规模地消耗资源并排放各类废弃物,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例如20世纪30―60年怎么发表生在比利时马斯及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的骨痛病等灾难,都是人为产生的结果.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类似的事情在当今不少发展中国家中仍在继续.

依据以上分析可见,科技的应用、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的确是一把“双刃剑”.但究其根本推动力,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人类本身,考虑到人类内心日益膨胀的.

人是有的动物,更代表着人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且因为,人类才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已在不断的承认并肯定人类的,因为这样是符合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承认人类的,那么人类就会有动力去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满足自己的.从这一方面看来,似乎对人类来说有莫大的裨益.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人类的并不是有一个界限或是有一个终点的,它是无限的.

叔本华曾把人生比作一个钟摆,摆的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则是“无聊”.当人的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产生焦虑、痛苦感.而一旦得到满足,便又会觉得“不过如此”,百无聊赖.于是又产生新的,寻求新的刺激,重新回到痛苦的中,开始新一轮的“钟摆生活”.

这也印证了,人是一种有无限的动物,人的永远也没有办法满足.一种满足后,人的内心会产生更大的野心,也就是更大的,尽管满足的难度将会更高,付出的努力及代价也会更大,但人类似乎乐意于接受挑战.

这一恶性循环表现在当今社会,就是人类的生活似乎看起来更舒服、更享受,而自然界却以更大的代价去惩罚人类.当人类意识到这一点,便开始想法设法去解决这一矛盾,绿色科技、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等等,都是人类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做出的举措,当然,也包括文中所提的“低碳经济”.

根据以上分析,要实现“低碳经济”,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限制人类的.

当今社会,尽管给人的物质生活以极大的满足,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认识到贪欲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太多益处,那么就会有一些制约的力量,其中也包括宗教.

康德认为,人是有先验性的,这种先验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本质的外化,二是外本质的内化.而,体现为人内本质的外化.从本质上来说,人就是一种的动物,人可以立志根除这种,但实际上却是永远也根除不了的.

这里,我们不得不想到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对人类的是一种制约,它提倡“赎罪”,即自上帝发现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受蛇的诱惑偷吃智慧果后,就决定惩罚人类,让他们在人世间受苦以赎罪,即认定人类是有“原罪”的.当人类在“赎罪”时,灵魂就会得救.而当人心贪欲无度时,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了.

基督教对人的是有制约的,但这种制约的力度、强度及深度却是令人深思的.要实现“低碳经济”,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和每个人内心的相关,即我们必须要一定限度的限制人类的,而这一点仅仅依靠宗教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不够的.

我们知道,近年来,有些专家和官员都在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然用意无疑是好的,但依据以上的分析,中国实行“低碳经济”是必须要慎之又慎的,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对本国乃至部分发达国家也许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低碳经济”概念是否科学?在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否可行?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