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点赞:17888 浏览:814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改革的过程,确实是不完美的,关键在于此后如何收拾掉那些“不美”的地方.对此,有人明白,永远明白;也有人不明白,永远不明白.

自2006年以来,内地股市持续走高,在各种场合,我经常被朋友们问起各种各样的市场与投资问题,特别是海外的朋友.

有一个情况非常有趣,就是只要是稍微了解一点中国股市的专业人士,他们并不认可“股改”是中国股市“向好”的主要原因.

确实是这样.从心里说,我知道他们说得有道理.因为有些股票至今并没有“股改”,但它们的涨幅远远高于指数的涨幅,典型的比如S石炼化、S天水、S深发展,都涨了四五倍之多;少的也与指数同步,比如S上石化、S仪征等等,随手可以举出一大把.由此看来,对于2006年中国股市大反转的原因,也许只有历史可以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现在评价当前的行情可能还为时尚早.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什么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不过有一点我想总是没错的,这就是大家进行股市投资,必须永远保持适度的警觉,套用《孙子兵法》,股票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事实上,仅靠一两年的改革,比如“股改”这样外科手术,不可能完全解决市场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谈“大牛市”、“大转折”,切记不要过头.股改已经可以说是“完成”了,但股改的成绩不可一味高估.至于股改是不是中国股市“走出熊市”的主要原因,现在就下结论同样为时尚早.最现实的解释,是仍然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其实,对于中国股市来说,越是“简单”的问题,“疑难”也越多.别人明白与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点,每当行情到来的时候,我最乐意的就是被行情牵着鼻子走.就如过去的2006年,只要流入市场的资金源源不绝,我就持仓,炒股就是“冲浪”,何不潇洒走一回?

近期各大机构经常提到一个观点,就是希望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做一个明白的投资者”,其实这很难.说到底,什么是“明白”?什么人是“明白的投资者”?

今天的我们,到底“明白”了没有?我们“明白”了什么?

当然,我有属于我个人的“明白”,而且我愿与大家讨论,因为我的观点是,对于我们中国的股市,其实很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接轨”.这是一个中国特色,也是我自进入中国股市以后最令我自己受益的“大明白”.

对此,有人明白,永远明白;也有人不明白,永远不明白.

首先,庞大的人口是我国国情之一,我甚至相信我们的改革就是建立在人口的基础之上的改革.我们的人口问题促成了那些漫长的、不停纠错的改革,每次都是源于近似的起因,每次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这就像我们的前人所建立的“中医体系”一样,最早完全是靠人“你一嘴、我一嘴”地品尝,这个药能吃,这个药治病,这个药有毒,这个药有检测等在“试错”的过程之中,由于社会性人口的基数巨大,使得我们可以不计其代价,这至今决定着任何人、思想、意识形态,想要真正地改变中国,影响中国的客观环境,都绝非易事.

其次,共享较低的物质生活水准,是中国国情之二.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人人都得吃饭.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必须从较低的生活水准起步,由此才有我们如此繁琐的改革过程,如此实际的改革目标,如此艰难的改革起点,令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改革存在诸多不解,甚至迷惑异常.

正是由于物质基础的欠缺,使得我们的改革在早期可以不计成本,但绝不可以达到“付不起费的人只有死”的程度.若是想搞“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那一套,门儿都没有.当然,学术讨论属的范畴之内,有些人尽可以写文章随意表达,但请止于个人悲愤而且安全的发泄.发泄完了,洗洗睡吧.

第三,“无招”胜“有招”,“无为”胜“有为”,是我们中国的国情之三.典型的比如中国武术,就是如此.中国的武学大师向来善用虚招,他们不会因一招一式的失误就被人击倒,种种败中求胜的难看招法也不胜枚举.他们更注重最后结果,注重后发制人与必胜的一击.

中国的书法与画家们,同样有此讲究,所以,对于一幅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你没看到最后一笔,就很难懂得它们的妙处到底何在,境界到底如何.

我们中国人,非常信奉“高手”.但中国人所认为的高手,并不是看他的“起手高”,而是看他的“收手高”.

有问题怕什么?对于高手,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可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中国改革的过程确实是不完美的,关键在于此后如何收拾掉那些“不美”的地方.

股市跌得狠了,就拉起来;房价如果高,就压下去;面多了可以加水,水多了可以加面等如此不断调控的结果,就是什么样的烂摊子我们都能收拾,不断试错,不断前行.

(摘自《商务周刊》)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