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因素的实证

点赞:32229 浏览:1467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几年,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各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仍然不令人乐观.利用1998年以来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以及CHNS入户调查数据,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机会成本和收入预期等因素对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时,不但要减少人们承担的直接成本,还要合理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就业歧视,以提高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支付能力和预期收入,从而增强相关政策的有效性.

关 键 词:职业教育;预期收入;机会成本;劳动力市场分割

中图分类号:F323.6,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4-0030-06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它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组成,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培养各级各类中、初级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在我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技工荒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劳动力培训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例如职业中学每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以较大的幅度逐年增多,且2000年以来都高于同期普通高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如表1所示.

是,在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仍不强,许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坚持上复习班或者直接出外打工,而不愿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根据统计,2004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共有2200万,其中820万人升入了普通高中,550万人升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另外800万人则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初中毕业即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强.而整个社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和高级技工.更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有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750万人,其中招收农村学生超过500万人(黄尧,2007).可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是什么原因促使农村学生做出上职业学校的决策,政府应如何创设条件,引导不能上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积极接受职业教育,使已出台的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长期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而言,收入与人力资本存量是正相关的,受教育越多和接受培训越多的人越能适应变化,他们能够从中获益,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新机会,有效地增加个人收入.教育和收入的关系反映了受教育者比不受教育者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Mincer,1974).也正是收入提高的预期激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Schultz,1962).因此,人们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往往考察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关系.本文利用Becker(1962)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来分析人们是否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受预期收益、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三个去向,一是升入高中,二是到职业学校学习,三是就业.对于上职业学校来说,考虑上高中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比较复杂,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各地都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很多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盲目吹捧和信奉高学历,造成非经济行为选择;二是上高中还有分数限制,并不是想上就能上,而近几年上职业学校不再有中招成绩限制.因此我们只分析考不上高中的那部分学生,他们在选择上职业学校还是就业时的影响因素.首先,计算一个学生选择上职业学校带来的净收益.检测设人们的预期收入总是根据当前各种岗位的实际收入进行预测的,职业学校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年收入为W2,直接就业成为非技术工人,年收入为W1,上职业学校每年的学费为C,15岁初中毕业,职业学校三年,60岁退休.则一个学生上职业学校一生的净收益为:

可见,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职业中学的概率随着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差异(W2-W1)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直接成本学费C的减少而增大,特别是当前对农村学生来说,学费仍是较重的负担,国家加大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无疑是最有效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办法.但从长期来看,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收入,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长久之计.下面着重分析预期收入和机会成本对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影响.

在分析预期收入时,必须考虑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现象,在我国,很多时候工资并不能正确反映受教育的劳动力对经济所做出的真实边际贡献.低回报率降低了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海克曼,2003).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源于经济社会的二元性(Bibb,etal,1997).因此,在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时,必须考虑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的特殊情况.蔡等(2001)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分割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制度原因,认为户籍制度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户籍歧视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持久性收入差异,据邓曲恒(2007)的研究,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60%应归结于歧视.在职业学校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的预期收入,也会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降低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因此,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考虑到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们预期收入的影响.

(二)预期收入调整方法

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劳资关系问题更趋复杂化(姚先国、赖普清,2004).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差别主要不是基于工人们的生产力的差别,而是基于工人们身份的差别,即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差别.

运用Blinder-Oaxaca方法(Blinder,1973,Oaxaca,1973)可以将这两种不同的工资差异甄别出来.他们的工资差异分解模型为:

在这里,Y是工资的水平形式或对数形式均值,X是解释变量均值向量,β是Mincer(1974)收益率方程OLS估计参数,上标H表示高工资组,上标L表示低工资组.方程右边的第二项归因于人力资本或其它生产率特征的工资差异,第一项和第三项之和则归因于歧视的工资差异.

本文采用李芝倩(2007)提出的工资的“户籍折扣系数”概念,反映非城镇户籍的劳动力在获得城镇部门工资时所面临的户籍分割状况.它表示工资的一种折扣率,是由于户籍原因而使劳动力工资出现的折扣额与未折扣的收入总额的比率.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型分割程度越高,户籍折扣系数越大.

利用1997年、2000年和2004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计算和估计上面各变量,分析他们的小时工资差别能被教育年限和经验、性别解释的部分,不能被解释的比重近似地认为是由劳动市场分割和户籍歧视造成的.我们计算的1997年、2000年和2004年的户籍折扣系数分别为40.36%、51.43%、58.89%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给出具体计算过程,作者另有文章对此计算结果作详细阐述..进而得到调整的预期收入,用PW表示.

三、接受职业教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用各地区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来表示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而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的变化主要是由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强度决定的.这是由于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据统计,农村孩子大约占中职在校生学生总数的83%左右.因此,下面我们主要考虑影响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因素.


(一)技术工人工资

中职毕业生有希望成为技术岗位的工人,一般能获得比普通工人较高的工资,这是吸引学生上职专的最大动力.职专毕业后能不能获得技术岗位,到底能达到怎样的工资水平,便是影响学生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后,很多中职毕业生成为打工族,不转户籍,也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因此,我们在分析中职毕业生预期工资收入时,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据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越低,受到的歧视越少,中职毕业生的预期收入就越高,上中职学校的意愿就越强.

(二)机会成本

我们认为非技术工人工资越低,或者农村务农收入越少,农村学生上中职的意愿就越强.不上高中和中职的初中毕业生是否选择出外打工,是比较打工和在家务农收入水平后做出的选择.由于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的是分省数据,而当前农民工跨省流动比较普遍,因此各省农民工中非技术工人工资水平难以统计,但农民工都是把打工收入与本地农民纯收入作比较的.并且近期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说明,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已与农村务农收入接近.因此我们用各地农村人均纯收入来度量上中职的机会成本.

(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市场对技工的需求是通过工资变化和岗位数量的变化两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影响岗位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各产业的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先决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使更多不上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在家无事可做,为职业学校提供了潜在的生源,并且即使参加农业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势必增强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减少,而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会增加,这两种力量共同促使人们增强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

四、接受职业教育意愿的实证研究

被解释变量

这里被解释变量Y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检测设初中毕业生是否参加职业教育是追入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如果考不上高中,一般还有以下几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直接去打工或者再复读初中.我们以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代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Y=中职入学人数/(初中毕业生人数―高中入学人数).本文选取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所计算的接受职业教育意愿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于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劳动统计年鉴.

图11998―2005年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变化情况

由图1可知,从1998年到2001年各省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比例有缓慢下降趋势,近两年有所回升,但一般仍然在20%到40%之间,处于较低水平.

(二)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1.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检验

对于上面分析的变量,选取我国人口数较多和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17个省份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数据由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而得.利用Hauan检验辨别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原检测设与备择检测设分别为:H0: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H1: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利用Eviews软件求得Hauan统计量H等于5.548,其对应P值为0.236,所以模型存在随机效应,应该建立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2.同质性检验

检测设各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受各因素的影响趋势相同,又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别较大,并且在数据整理中,均用1998年水平作为基期对工资、收入、产值调整为真实值,尽量消除时期因素的影响,一般可采用常系数变截距个体效应模型.我们再进行F检验.当检测设斜率和截距都变化时,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此时的残差平方和S1等于0.2102;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求得斜率变化而截距不变时的残差平方和S2等于0.5236,斜率和截距都不变时的残差平方和S3=1.3264.计算F统计量:

其中:PW用来衡量接受职业教育后的预期收入;ER为农村人均纯收入,用来衡量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而较准确的机会成本应该是农民工中的非技工收入,但是历年各省农民工收入难以查询到完整的数据,我们只好利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代替,其优缺点在第三部分已分析过;PU为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二三产业的产值之和除以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之和而得;PR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第一产业的产值除以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而得.

利用Eviews5.1计量软件,进行常系数变截距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表2接受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接受职业教育比率预期收入对数农民人均收入对数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系数估计0.150.200.38-0.19t检验P值0.040.060.00040.0000调整的R20.65DW值1.49注:数据来源于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表中没有列出常数项的统计结果.

4.结果分析

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对数显著性稍弱外,其他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通过t检验.从估计结果来看,预期收入每增加10%,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会增加1.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会增加3.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纯收入的系数和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与前文分析的有所不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出现了正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人们支付学费的能力,从而使本来交不起学费为生计所迫去打工的学生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而机会成本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我们所预计的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的正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二三产业没有快速提高技术工人岗位的动力,而热衷于雇佣廉价普通劳动力,没有对普通劳动力产生推力;同时城市下岗工人数量也较多,他们更有能力填补技术岗位的空缺,刚毕业的中职学生由于劳动经验较少,竞争力较弱,不能顺利获得较好的岗位.广东统计信息网给出的2005年春季珠三角地区企业招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普通工人供求情况好于技术工人,2005年春季计划招收的各类人才中,企业管理人员占4.2%,专业技术人员占7.1%,技术工人占21.3%,普通工人占67.4%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便是一个证明.相信随着市场竞争的有序和加剧,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普通劳动力的推力作用和中职学生的拉力作用会表现出来.

农村青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因素的实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五、政策含义

1.合理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减少农业人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促使更多的人想成功转移出去.从前面的统计结果来看,现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二元对比系数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可见,加大农村的科技投入和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能使农村产生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为中职学校提供上得起学的潜在生源.

2.减少就业歧视

从统计结果来看,提高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提高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但这种方法会扩大整个社会的收入差异,也是难以实施的方法;二是降低市场分割程度,从近期来看,这是一种比较及时和有效的方法.因此,各地要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政策,消除市场歧视,如果学生预期职业教育会带来较大收益,就会改变直接出去打工的想法.


3.促进二三产业技术升级,扩大技工需求

当前我国农村仍然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一些二三产业仍能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获取利润,这是技工无法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促进各产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本,产业升级也会扩大技工的需求量,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nings,developagriculturerationally,andreduceemploymentdiscriminationsoastoenhancetheirabilitytopaytheexpensesofvocationaleducationandincreasetheirexpectedearnings,thiswillrealizetheeffectivenessofrelevantpolicies.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expectedearnings,opportunitycost,labormarketsegmentation

(责任编辑彭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