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绩效审计

点赞:9511 浏览:426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针对绩效审计开展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实践,收到一定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当务之急,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适用的绩效审计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就如何建立适合人民银行内部操作的绩效审计模式,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 键 词:内审;绩效审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1-0046-03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及人民银行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也要适应形势,转变思路,对自身工作做出调整,即由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型.这既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银行提高履职效能的内在要求.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日臻成熟

(一)绩效审计是发展方向

从世界范围看,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审计的主流,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代表性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瑞典、日本等国家.澳大利亚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50%以上,瑞典和日本占40%以上.可见,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公认的审计方式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在2010年全国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到2012年,我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在2008年公布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国家审计署曾经公开过的数据称,审计署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已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4/5,全国占2/5左右.从2009年度开始,我国的山东青岛,江苏常州和徐州审计局,已率先印发了“绩效审计操作指南(试行)”,并开始执行.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要由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型

1998年内审部门设立之初,人民银行总行党委就明确提出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先抓财务资金内审,逐步加强行政执法内审,在此基础上审查运行效率”的内审工作总体思路.2005年3月,项俊波副行长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绩效审计,促进人民银行提高工作效率”.2009年,陈自川司长在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会议上讲到“要以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性审计评价为突破口,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逐步由单纯的合规性审计向管理审计、绩效审计方向转变和发展”.

(三)奠定了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

人民银行目前开展的领导干部履职、内控专项等审计,都涉及到部分绩效审计内容.如领导干部履职审计,通过检查审计对象在履行内控管理,业务管理职责,传达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金融法律法规,从合规性、充分性、有效性等方面对审计对象履职效能情况进行总体评价,为传统内部审计向绩效审计迈进积累了经验.

近几年,人行各地内审部门结合实际,从各个业务层面探索性地开展了绩效审计.如人行菏泽市中支对国库绩效进行的审计、驻马店中支对金融怎么写作部门进行的绩效审计、忻州中支对机关财务进行的绩效审计,所涉及的重点、方式与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就绩效审计而言,已经做出有益的尝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内审人员素质的提升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保障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内审人员的素质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学生分配和人员调整有许多年轻的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充实到内审队伍中来,又通过学习培训提升了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天津分行辖区为例,近三年,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联合推出三期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培训,先后有30多人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此外,各地内审人员还通过其他学习培训渠道取得注册会计师等资格.人力资源的及时拥有,为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建立绩效审计框架

绩效审计概念

1986年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对绩效审计的概念和目标加以明确.绩效审计就是“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它要求采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一个组织履行职责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独立的判断和评价,力图实现下述目标: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使决策层、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以提高,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做出报告,并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笔者认为绩效审计概念应是包括审计主体、客体、目标、职能、范围的一个概念框架,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人民银行绩效审计主体应以各级行审计机构为主,客体应为各职能部门.

央行绩效审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绩效审计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绩效审计目标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主要目标,应以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及履行的十三项职能为主要目标,从人力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成本、内部管理效率、财产保值增值、履职效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绩效审计目标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把局部的现象和问题放到全局和宏观的高度去分析,寓监督于怎么写作之中.二是通过绩效审计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达到标本兼治.三是通过绩效指标对比,使领导了解单位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总量及其构成,特别是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以引起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四是通过绩效审计,影响和改变运行体制,推进法制进程.

绩效审计职能

人民银行内部绩效审计的职能定位应当是:对一切内部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评价不是简单地用优劣给予概括,而是检查这些政策的设计和执行效果并进行独立评价.

绩效审计范围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范围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有效性;二是承担维护金融稳定、防范辖区金融风险有效机制的建立与处置适时性;三是对同业拆借市场监督管理的效率性;四是履行外汇管理和监督的效率与效果性;五是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性;六是开展反洗钱监测的效率与效果性;七是财务预算执行的实现程度;八是对内部成本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性;九是人民币管理与监督的效率;十是财产管理、资金使用的合法、真实与效率性.

(五)绩效审计程序

审计注重揭露问题,但站在效率、效果的层次上讲,单位领导更希望能够通过绩效审计评价,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已有内审操作程序,这对审计之初的行业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要实现审计转型,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就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绩效审计运行的程序.如:评价指标的计算与测试程序、评估与评价程序、问卷测试程序、外调与内调谈话程序等,都应当有具体的程序标准.

(六)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审计对象绩效高低的尺度.结合我国央行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水平,总行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包括:评价资源占用的标准;评价资源利用的标准;评价管理活动的标准,评价社会效益和金融生态效益的标准.要围绕效率和效益,增加测试指标,统一测试口径,量化计算公式等.

三、推进绩效审计的开展

(一)开展绩效审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从理论体系上应重点研究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法律法规方面要建立明确的绩效审计制度.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内审部门是否有权调阅和查看党委的人事研究,纪检部门对信访及案件的处理.如果不从法规层面上就这些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就很难有效、深入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二是要重点研究绩效审计质量的保证和控制机制问题.三是研究绩效审计的方法问题.目前,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最薄弱的就是对方法的研究不够,虽然近几年人民银行探索性地开展了绩效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经验,但还缺乏具体的操作方式与方法.

(二)正确认识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

首先,推进绩效审计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审计经验.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善于学习先进的经验,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同行的经验,通过学习找到差距、明确方向.其次要注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无论是审计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都必须与内审工作实际相结合,在消化吸收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展工作,实现再创新,体现人民银行内部绩效审计的特色.三是要认识到绩效审计不仅是审计发展的产物,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绩效审计对改进人民银行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会加强和完善内控与风险管理,从制度上、机制上解决问题,确保人民银行依法、正确、有效履行职能.

(三)妥善处理绩效审计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绩效审计较之于其他审计面要广,绩效审计不能全面替代其他审计;诸如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其侧重点与绩效审计不同,二者无论在审计目标上,还是在审计标准、审计程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开展绩效审计要正确处理好与监督怎么写作、其他审计、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关系,不能用绩效审计包揽其他审计.

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完成传统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有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人民银行这几年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审计自身也基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客观上要求审计手段要及时跟进.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不仅存在合法合规的问题,也存在经济节约、效率效果的问题,内部审计应对此做出评价,根据经济、效率和效能原则,剔除无效、低效和浪费,从制度上、机制上解决问题,提升履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