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碳金融机制策略

点赞:10733 浏览:451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碳金融是指怎么写作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活动,碳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碳金融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

关 键 词: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

中国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10-0026-04

碳金融就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写卖.说得通俗一点,即企业若拥有节能减排项目,可向银行申请专项贷款,该贷款不需要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押,而是按照该企业节能项目的减排量进行授信.“碳金融”业务主要涉及碳卖家(项目业主,核证减排量出售方)、碳写家(碳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等,核证减排量购写方)和碳减排收入的国家收费管理机构(如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三方.

一、碳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功能

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市场,这个市场由两个不同但又相关的交易系统组成: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另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07年达到640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6倍,碳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碳金融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怎么写作等要素.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目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其主要功能有:


第一,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碳排放具有外部性,其影响不易直接在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上体现.碳交易发挥了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用,使碳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治理污染成本.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促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的有效手段.

我国碳金融碳金融机制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碳金融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第二,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链差异很大,对减排目标约束的适应能力也不同.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一国经济发展对碳素能源的过度依赖,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快清洁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具有动员金融资源、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改变能源消费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惯性,使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

第三,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气候变化增加了天气的不确定性,使气象灾害增加.不同产业受到的影响和适应能力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都要通过金融市场这个载体来转移和分散气候风险.1997年以来,天气衍生品和巨灾债券市场成为金融市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新增长极.能源产业利用天气期权等天气衍生品来规避波动风险.农业则通过天气指数及相关的保险产品,把天气风险转嫁给有风险吸纳能力的交易者.巨灾债券发挥了资本市场对灾害损失的经济补偿和转移分担功能,使风险从保险业向资本市场转移.

第四,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碳交易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促进减排的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上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便利.据世界银行估计,从2007年到2012年,清洁发展机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约40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一般会形成6倍到8倍的投资拉动效应.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及主要障碍

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的推动下,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逐步形成,并出现了爆炸性增长.特别是随着前不久G8会议的召开,发达国家愿与其他国家一起至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以上承诺的兑现,预计未来5年将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真正蓬勃发展的开端.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要以CDM(清洁发展机制)的形式实现,可见CDM市场潜力之大.不过,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美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二货币.

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愈发透明;而一个迈向成熟的市场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二氧化碳排放权批发市场的日益壮大让私人投资者对二氧化碳排放权零售商品的兴趣也与日俱增.2006年10月,巴克莱资本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2007年,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顿银行都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除了单纯地进行配额交易和设计金融零售产品外,投资银行还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2006年10月.摩根士丹利宣布投资30亿美元于碳市场;2007年3月,参股美国迈阿密的碳减排工程开发商,间接涉足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项目;8月成立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怎么写作.气体排放管理已经成为欧洲金融怎么写作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成本要低于本国,但由于项目建设的周期长且审批手续繁复、项目初期的不确定性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购写碳资产的成品或是半成品,缩短资金投入周期.而对于基金而言,一方面,“碳资产”像传统风投或是私募所投的项目一样本身就能带来收益,另一方面,项目建成后能实现的减排量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给有需要的企业又能再次创造利润;因此当碳市场的流动性加强且波动趋予平稳之后,“碳资产”的双重收益模式自然赢得了基金的青睐.此外,“碳资产”的价值与传统的股票、债券市场几乎完全不相干,与非能源类的商品市场也关联甚微,基金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对冲传统投资的风险.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0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早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绿色信贷”,并计划于“十一五”期间放贷100亿元.国内各金融机构对碳金融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已经展开了切分之争.尽管碳金融业务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介入得并不深,我国碳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

首先,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我国政府及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战略意义、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了解,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如投行、PE、交易所等还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其次,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法律、监管和核查等问题.

其次,相似度检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写大多数是由相似度检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相似度检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同时,中国碳金融交易行业的基础设计能力建设目前还没有到位.

再次,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开发CDM项目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怎么写作支持.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机制创新策略

随着节能减排贷款的快速推广,部分节能减排项目已经进入碳减排交易市场.2006年.兴业银行运用在融资模式、客户营销和风险管理方面积累的初步经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碳核定减排收入(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为寻求融资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吸引了众多国际资本的目光.近年来,国内其他银行也开始涉足碳金融市场.2007年,浦发银行以独家财务顾问方式,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并为项目业主争取到了具有竞争力的交易,此次CDM项目成功注册并签发,每年将至少为项目业主带来约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当前,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加强碳金融市场机制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一是搭建交易平台,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限的环境资源.也是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应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但由于我国的CDM项目分散、相似度检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未来需要建立和完善碳风险评价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通过环境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等碳交易平台的建立,为碳排放权的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有利于市场的整合和的最终发现.由于交易平台的缺失,我国CDM项目发起人在同国外CERs需求方接洽的时候只能进行分散的“谈判”.交易费用较高,也容易造成CERs的压价现象,致使我国的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为此,有必要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来逐步统一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并且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

二是培育相似度检测市场,创新碳金融业务新模式.相似度检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相似度检测和交易相似度检测的作用,允许金融相似度检测购写或者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CDM机制不仅涉及环境领域,还包括经济学、法律、管理等复杂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对于自身参与CDM项目的潜力及规模尤其需要认真研究.除了已经开展的以CDM项目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外,商业银行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模式,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包括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怎么写作;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

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的.开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8个碳基金.此外,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的CDM基金,同时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加强全球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

三是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经济.在税收上,可以通过降低CDM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以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对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进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在银行监管上,可以采取在CDM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CDM项目贷款的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并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商业银行CDM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也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目前看来,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远远领先.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达58只,资金规模达到70亿欧元.其中来自政府投资者的资金中93.3%是欧元;混合购写者的资金中84.7%为欧元;私人投资者的资金中60.19%为欧元.其余为美元和极少的瑞士法郎和英镑.可见,国际碳交易使用欧元计价结算的需要近年不断提高.此外,美元、日元、英镑、澳元、加元等都具提升空间.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以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中国必须抓紧这一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四是控制碳金融交易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目前,CDM项目贷款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态势,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中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商业银行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CDM项目的未来本息大多采用外币偿还,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对于政策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的合同条款,尽量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转移给国外投资者;对于法律风险,在制定合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咨询或聘任擅长国际法律的律师事务所,实现对商业银行有利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