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点赞:5515 浏览:189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相应的毕业生也在逐年递增.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同寻常,学生自身就业压力加重.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利益,还成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

作者简介:沈宪文(1972~),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88-02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农业院校毕业生学历、科研能力要求增高

目前,我国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用人单位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则呈现下降趋势.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中,研究生供求平衡,本科生供大于求,而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出无人问津的现状.从科研能力选择而言,事业单位要求高端农业技术人才,企业单位要求具有熟练实验经验的毕业生.

(二)社会环境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制约

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首先就不得不面向农业生产的最前线,深入农田,走进农村.然而,越是基层,越是农村,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其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机制越是不健全.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导致了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的忽略,也使得社会对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需求大打折扣.


(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不科学

从就业地点选择上看,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到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地理位置好、生活待遇好的单位就业:从就业观念上来看,农业类毕业生在选择将来的职业时,首先考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单位,而不是把乡镇、县区、中小型企业放在首位.这就反映出择业观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反差.

(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

如今用人单位不仅重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视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多持宁缺勿滥的审慎态度.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毕业生未能达到要求,并且由于专业限制,就业面相对狭窄.竞聘上岗相对比较微弱.所以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更有学生自暴自弃.没有针对性,随意选择一份工作对待就业.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

来自新华网的调查显示,50.5%的农学类专业学生认为其专业为冷门,很难就业甚至是无法就业,尤其是女生就业难度更大,72.6%的女同学认为将来从事不了本专业工作岗位.可见,农业院校学生在就(择)业过程中信心明显不足.一些同学为克服其专业和自身不足带来的影响,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大下功夫.实际上,在面试考核过程中,与自身能力大相径庭,也让用人单位愁眉紧锁,这些无不看出农业院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的无奈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疏漏.

二、农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间断性

高等院校具有阶段性工作特点,农业院校也不例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从三年级学生人手,主要进行就业理论、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方面、面试技巧等指导;大学四年级,主要通过讲座、报告会、就业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宣传.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严重缺乏完整性、连续性.

(二)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肤浅性

1、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科学性.目前,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注重理论讲述,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咨询与怎么写作已不再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高校应提供全方位、多体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培训.

2、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在农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一般以动员大会、报告会、知识讲座、就业专业指导课的形式向毕业生进行填鸭式灌输,缺乏对每个毕业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专门化的就业指导,

3、指导方向存在盲点.农业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忽略了农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际利用价值.实际生产中,农业专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农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根据各学科的特色,进行专一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优势,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与目标,只有这样,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向才能走出工作误区.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就业指导的辅导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农业院校中承担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由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的老师、学团老师以及各院(系)思想政治辅导员组成.多数老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了解甚少,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也不够丰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党政机关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招生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不仅要负责每年招生计划的报送,高考信息的汇总,还要承担全国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岗位的搜索、就业市场的开辟、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数据的上报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这就造成了指导老师无法在指导学生就业工作中进行深度开展和广度扩宽.

(四)就业指导观念偏激

农业院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是特别的高,所以许多高校为提高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而一直强调“先就业再择业”,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直接导致不良结果――不时跳槽儿,用人单位很是头疼,从而产生顾虑,望而却步,不敢吸纳应届毕业生.

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途径

(一)政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不仅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制定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更要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农业基础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其次,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推进社会充分就业,尤其是重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农业类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继续解除毕业生户口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束缚,在档案管理和五险一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省级政府根据本省的特点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自行创业.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鼓励毕业生积极报考选调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

高校毕业生不仅是社会现有工作岗位的竞争者,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开拓者.、省级、市级应对毕业生创业实体进行投资性的政策倾斜,积极地协助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产品销路等怎么写作.

(二)更新择业观念.增强怎么写作意识

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号召中国几亿农民要与时俱进,接收农业技术推动农田丰收.学校应为毕业生举办专门的农业招聘会.提供农业需求信息与怎么写作.毕业生更应根据人才市场供需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规划.明确认识到大学既是培养社会精英,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小型社会.

(三)高校要设计新型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1、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全程化、理论化的就业指导,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更加明确学习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提示学生应主动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价值、用途,讲解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职业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应集中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针对测评结果,进行一一指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就业模拟大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具有主动择业、资助创业的能力: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侧重于就业岗位的收集、各场招聘会日期的确定,求职技巧的掌握、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就业合同的法律效力及人事档案有关程序等.

2、有专门的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并建立学生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3、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就业指导体系.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专业的方法,进行引导,及时解决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困惑,不断梳理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

(四)毕业生要培养献身农业的职业观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就业压力日趋渐大,竞争日益激烈.农业类毕业生.尤其是女同学,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如果农业类毕业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择业观,对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端正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式与政策,克服刚步入社会的初期困难,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丰富实验经验,锻炼综合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解决就业问题.

21世纪,高等教育正朝着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道路发展,所以毕业生只有树立大众化的择业观、走大众化道路,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有的放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开发自己的潜能,渐渐地拓宽就业渠道,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自己生存问题.

(责任编辑:郭士琪)

65306;65-67.

[2]韩春霞,我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2006,(16):91-92.

[3]赖李明,浅议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4,(12):136-137.

[4]王浩,浅谈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2008,(05):137-138,

[5]许恒勇、王继文、王彦,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新途径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6):8368-8369.

[6]景琴玲、陶艳梅、王草,新形势下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03-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