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关系

点赞:6204 浏览:192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对称性.通过对城口县和万源市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对比调查研究,分析它们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状况,探讨其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西南地区教育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 键 词]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8)07-0057-05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06JA880058)阶段成果.

传统教育经济学研究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发展教育旨在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教育治贫”.因此,目前的研究多以此为依据,坚持认为如果要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就应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依靠教育提供的智力支持摆脱贫困现状.为此,贫困地区政府为早日脱贫,尽管财力严重不足,还是倾全力发展教育,甚至负债累累也在所不惜.

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贫困地区在大量投入教育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水平,但并未因此有效改变贫困的面貌.因创立人力资本理论而奠定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舒尔茨(Schultz)也承认:历史上有很多国家的农业增长并不是依靠农民所获得的能力,有很多国家“向农民的教育投资量增加了,但在农业生产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效益”[1].也就是说,“把教育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2]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根据各个地区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以西南地区为例,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南地区除西藏外共有201个(其中广西28个,重庆14个,四川36个,贵州50个,云南73个),占全国重点扶贫县总数的33.95%.①至今,这些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的贫困地区无一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在东部经济率先起飞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县级单位――国家级贫困县,其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整体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我们对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个案调研主要在四川省万源市(县级市)和重庆市城口县②进行,选点的依据主要有三:第一,两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且处于西南地区,样本的代表性较强;第二,近几年国家、社会等对两县教育比较重视,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两县的教育发展;第三,可以通过两县近几年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教育对贫困县经济的贡献作用,针对西南地区贫困县的具体情况寻求适宜对策.

一、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状况

1.贫困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教育支出比例偏大

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3月发布的《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公报》显示,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305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7%;西部地区的低收入人口为2,396万,占该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0.5%.[3]与此同时,国家级县同全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相比,差距更大,不仅绝对贫困的发生率高,而且相对贫困、贫困深度问题严重.如2004年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582元和1,392元,分别占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936元的53.9%和人均支出2,185元的63.7%.[4]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社会怎么写作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国家级贫困县各级财政收支缺口、负债问题突出,债务形成时间跨度长,仅依靠地方财政难以解决.如万源市2002年财政预算内收入为3,704万元,而财政预算内支出却达到了18,100万元,其中教育支出为4,299.5万元,仅教育支出这一项,将该县财政预算收入全部投入,还要缺595.5万元,更不用说其他支出了.从2002年至2006年,虽然财政预算内收入有一定的增加,但仍难以超过财政预算内支出的增长速度,也难以超过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见表1).又如城口县2002年财政预算内收入为3,121万元,而财政预算内支出却是21,280万元,缺口为18,159万元,而后2003年缺口为18,267万元,2004年缺口为23,489万元,2005年缺口为24,060万元,2006年缺口为34,927万元,该县从2002年至2006年财政缺口越来越大,虽然给予大量的资金补贴,但本县经济并没有好转的迹象.

虽然万源市和城口县的经济比较落后,但两县对教育都十分重视,教育支出在一般预算中的支出占了较大的比例.例如经济比较发达的重庆市沙坪坝区,2005年一般预算支出是149,029万元,教育支出是15,683万元,教育支出在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10.52%.而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城口县,同年一般预算支出是3,1261万元,教育支出是5,099万元,教育支出在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16.31%;万源市更是达到了22.02%.(见表2)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贫困县对教育的投入比比经济发达的区县和经济发展一般的区县要普遍高一些.在这种教育投资环境下,一方面,贫困地区对于其它如基本建设的支出和卫生的支出就要低一些,这样会拖慢它们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贫困县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用于发展本县的物质基础就会变得更加薄弱,难以吸引人才促进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2.贫困县教育投入方向与当地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市场需求不一致

由于国家政策的有利倾斜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南地区贫困县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了一些新兴产业,为劳动者就业增加了新的门路.但由于这些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新的经济活动领域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或熟练劳动力,在当地劳动力素质结构与技术结构不相适应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如下现象:一方面政府对本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培养了许多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又有许多部门或产业找不到自己所需要人才,形成结构性失业问题.例如,2005年城口县的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12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612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417万元,三大产业比重为24.8∶40.2∶35.0,可以看出城口县工业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开始起步.(见表3)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和熟练劳动力,而教育投入所培养的人力资本由于政策导向和盲目投资等原因,不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施因时因地而制宜的教育投入措施,很难适应新的工业发展需求.该县工业发展由于教育投入方向的偏差而得不到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工业基本依赖对地方资源的开采利用,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主要着眼于区域内的竞争,企业赢利能力不强.大规模、系统化的工业投资尚未出现,基本上处于依据对本地特有资源的偶发性投资阶段.一旦资源优势消失,工业化进程就有可能受阻.

3.贫困县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不对称

在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本地政府在教育上大量投入经费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水平,但并未因此有效改变贫困的面貌.这说明贫困地区政府的教育投入策略仍然存在不合理性,教育投入、教育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强.在四川省万源市,从2002年至2006年,本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分别为6,190万元,6,232.2万元,6,941万元,7,685.9万元,11,900.2万元,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而本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至2006年分别为170,697万元,194,313万元,241,036万元,285,069万元,332,600万元,(见表3)本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本县经济增长百分比没有形成对称发展(见图1).

我们通过进一步调查城口县、万源市近5年的人均GDP等情况,并与全国和重庆市人均GDP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对贫困县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但贫困县的经济状况近5年来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然偏低.例如2004年,万源市人均GDP为5,291元,比达州市平均水平少3,29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270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元,比达州市平均水平少71元,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6%.又如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最低的城口县为5,253元,而所在的重庆市却达到了9,727元,两者相差4,495元;当年的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13,926元,两者相差8,673元,连全国的人均生产总值的一半也没有达到.我们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并与全国、重庆市人均水平差异较大,且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没有达到相称的经济增长效果.(见表4)

4.贫困县教育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对称

教育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而贫困县具有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完全一致的特点.贫困县孩子们身上的教育支出由父母所提供,子女以后接受高等教育再参加工作会离开贫困县,而父母却依然留在原地.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贫困县教育投资的成本仍在贫困县,收益却在发达的城市地区,从而出现了贫困县教育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不对称性,也可以说贫困县的教育产生了对城市经济发展而言的正外部性.

针对此问题,我们对城口县和万源市进行了调查,并与重庆市经济比较发达的沙坪坝区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沙坪坝区的非普通中学和小学阶段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相对来说比例大一些,而两贫困县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学和小学两个阶段.例如重庆市经济较发达的沙坪坝区集中了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它的在校生数为210,235人,属于非普通中学和小学阶段的就有119,022人,比例为56.6%,而属于贫困县的城口县,它的在校生数为35,713人,可是非普通中学和小学阶段的在校生数却只有3,576人,比例为10.01%.(见表5)这就说明贫困县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上,而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投入,在“以县为主”的政策下,本县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一阶段是属于教育的投入阶段.而到了教育的产出阶段,例如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贫困地区的人才却带走了属于自己本县的生产总值到外地求学,然后在城市工作,实际上是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作为这些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国家级贫困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大大减缓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

1.优先发展经济,为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创造条件

拉格纳•,纳克斯曾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5],同时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和提升的基本物质保证.通过对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教育先行”策略在本地区现阶段行不通,而优先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增加其人均收入,才是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当务之急.只有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增强他们供养子女受教育的能力,从而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提升中等教育的程度,扩展高等教育的范围,使贫困县人力资源向更高层次发展.其次,通过发展西南地区经济,有助于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从而可以提高西南地区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拨款.另外,由于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其财政支出绝大部分抵消于发工资等项目上,而用于改善校舍建设、教学科研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支出严重不足,有限的财力不能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致使许多科研人员无用武之地.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在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起飞阶段优先发展经济(起点①),用经济发展带动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阶段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拐点A),能够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后,再优先发展教育(起点②),依靠教育培养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和丰富的社会资本通过生产功能和配置功能促进经济发展(阶段Ⅱ);在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拐点B),由于“追赶效应”的作用,经济和教育很难大幅度提高,这时要“双管齐下”,集中精力把自己的特色经济和特色文化做大做强,形成以特色产业为龙头的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圈,从而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阶段Ⅲ)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策略,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三方共赢”(见图2、图3).

2.依托邻近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开展校地合作

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同时,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还可和附近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和科研优势,而这又是贫困地区所稀缺的.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有丰富的资源,但走不出来,变不成商品,没有经济效益,专家走进贫困地区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当地资源,并介绍有志于贫困地区农产品开发的公司到贫困地区兴办企业,化贫困地区资源优势为名特优产品优势,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学校又可以贫困地区为“实验基地”,坚持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面向农村、怎么写作农民、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科技、教育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例如,西南大学在三峡库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建设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通过开展“一院一镇一部门”产、学、研对接,转化科研成果,培植和引进龙头企业,以高校+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石柱县实施了粮油制种、中药材产业、养蜂产业、畜牧产业、特色蔬菜产业和蚕桑产业.根据石柱特色资源优势,在黄连综合开发利用、辣椒精深加工、莼菜加工、高山冷水鱼养殖、高效生态蚕桑、中草药系列配方饲料等方面以西南大学科技作支撑,培植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植专业大户,利用企业、大户带动产业的发展.同时又把石柱县建成西南大学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基地,实现地方、学校双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石柱模式”.

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与经济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国家级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实践证明,校地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贫困县增收的良好平台,有助于推动贫困县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提升竞争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3.建立“奖偿并进”的教育投资激励机制

由于城市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城市比农村对人力资本有更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这种更大的吸引力导致西南地区贫困县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形成了贫困县教育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对称性的不良后果.我们可以根据贫困县人力资本流失途径,考虑对贫困县流失的人力资本进行补偿.由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贫困县家庭(或父母)对其子女进行教育投资的同时,社会(或国家)也部分地获得了私人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益处,如增进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因此政府应对教育投资主体进行奖励和补偿,建立“奖偿并进”的激励机制.如国家可给予当地政府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作为对地方经济的补偿;政府还可以给予考上大学的贫困县子女家庭一定的经济奖励或免费为其父母提供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怎么写作等.这样不仅会有助于东西部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还可以激发了当地政府及贫困县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对于已经转移到发达地区的贫困县人力资本,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交纳一部分资金或税款,用于补偿贫困县人力资本的流失;或可以为贫困县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补偿等.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因贫困县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流失对贫困县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4.加强贫困县职业教育,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与教育问题

在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现阶段大力发展正规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或“在干中学”则为另一个重要途径.贫困县的正规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贫困县的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在很大程度能够有机统一,因为贫困县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技能培训,而这种技能是可以直接应用于贫困县的日常工作中,如各种养殖技术、园林园艺等.这种教育由于其受益在贫困县,能够直接增加贫困县家庭的收入,因此他们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贫困县,并没有提供这样的职业教育机会,或者提供的职业教育不切合实际.因此,发展与西南贫困地区市场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的相关技术人才有针对性地从事一些与贫困县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少数民族众多是其人文环境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据统计,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西南地区除西藏外共有201个,占全国重点扶贫县总数的33.95%,而这些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有59个,占29.3%.[6]其中,四川36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20个民族贫困县;28个省级贫困县中,民族贫困县有10个.四川的30个民族贫困县占64个贫困县的47%,占50个少数民族县的60%,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覆盖面之广可见一斑.[7]因此,重视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对于整体提高该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努力控制少数民族人口盲目增长,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让其自身的特色文化转化为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从而增加少数民族人口的劳动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其与劳动力市场需要密切结合,与经济和生产发展实际密切结合.只有使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结合起来,教育的投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力资源的作用才能更加鲜明的凸现.

[注释]

①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名单计算而得.

②万源市在1993年7月由原万源县和白沙工农区合并建立,但其属于县级市.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4.

[2](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82.

[3]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R/OL]..stats.省略/tjgb/qttjgb/qgqttjgb/t20050421_402244388.

,2005-04-21.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西部农村统计资料(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闫天池.论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37.

[6]张学敏,杨明宏.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再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

[7]四川年鉴编委会.四川年鉴(2005)[Z].四川:四川省年鉴出版社,2006.

Reflection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ducationalInvestmentandEconomicDevelopmentinStatePovertyCountiesofSouthwestRegion

FanLei

(College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educationalinvestmentandeconomicdevelopmentinstatepovertycountiesofsouthwesternregionsisnotalwayscoordinated.Thispaper,throughtheparisonbetweentheinputineduc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nvestigatesChengkoucountyandWanyuancountyinterm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educationalinputandeconomicdevelopment,followedbyspecifictacticorharmoniouseducationalandeconomicdevelopmentinsouthwesternregions.

Keywords:southwestregion;statepovertycountries;educationalinvestment;economic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张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