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中国智造”进行时

点赞:4088 浏览:119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以资本和研发为两翼

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突破4000亿元,产量和销售额双双跃居全球第一.权威预测显示,2011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5000亿元,2015年将达到9000亿元左右.而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10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进入全球10强.

销售规模快速膨胀的背后,凸显的是工程机械行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路径.龙头企业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以资本和研发为两翼,充分利用资本杠杆,由跟随到自主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代表中国甚至全球先进水平的产品,从而使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逐渐成为全球行业增长的主导者.

如今,尝到资本甜头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开始以香港资本市场为基石,试水国际资本市场,初步构建起了以国际资本平台为支撑的全球化市场体系.

2011年一季度,中国机械工业生产和销售增速均在29%以上,保持了2005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势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近日透露,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7%左右,至“十二五”末达到9000亿元,出口额将突破260亿美元(图1).而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销售额约占全球市场的40%(图2).


推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疾速做大的动力,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科技、山河智能等企业迅速做强,在产销规模和自主研发上加速向国际巨头靠拢.

数据表明,2005至今的6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

2005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老大卡特彼勒机械业务销售收入达229.31亿美元(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8.0702计算,约合1850.88亿元),而当时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徐工集团全年的营业收入为170亿元,三一重工主营业务收入仅为25.37亿元,即使是中国工程机械全行业1620亿元(2006年)的销售收入,也难望其项背.

5年之后的2010年,三一重工实现营业总收入339.55亿元(三一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2亿元),其中混凝土机械以27.2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位列世界第一;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总收入321.93亿元.尽管与卡特彼勒2010年全球机械业务277.67亿美元(检测定汇率不变,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8.0702计算,约合2240.85亿元)的销售收入尚有较大差距,但在5年时间中,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将这一差距从11倍缩小到约4.5倍(图3).

分析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崛起,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制造成功升级的样本―从被资本化下的非常规狙击、苦练内功到试水境外资本市场,工程机械企业正诠释一条“中国智造”行之有效的路径.

“被资本化”下的非常规狙击外资巨头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资本启蒙,发端于外资跑马圈地下抢占生存空间的本能.

本世纪初,在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还处于一片懵懂之际,嗅觉灵敏的外资工程机械巨头悄然在内地积极扩张.2005年3月初,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出资130.8万元和43.6万元,以股权并购方式分别获得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权.卡特彼勒仅用174.4万元便将这家拥有40多年历史、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生产能力5000台、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排名第七的国有企业40%的股份收归囊中,且提出有权在未来3年内随时收购山工机械其余股份.

至此,卡特彼勒在中国内地的布局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该公司已在中国拥有了11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和1个培训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发动机公司、山西铸造公司、天津亚实履带公司等.

实际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当时正筹划在中国展开一场几乎囊括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并购扩张计划―其计划并购的对象包括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而在收购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之前的2004年,卡特彼勒联合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和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等外资投资机构,意欲成为徐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机械(000425)的战略投资者.2005年10月,凯雷与徐工集团签订了相关的收购协议书.

面对外资巨头的强势来袭,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开始以非常规方式对抗境外资本的入侵.

就在凯雷入主徐工机械即将尘埃落定之时,2006年6月6日-12日,时任三一重工执行总裁的向文波在博客上连续发表《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徐工并购:一个美丽的谎言!》三篇言辞激烈的文章,抨击徐工机械改制,谴责“徐工资产被贱卖”.同时,向文波更是不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以博客形式发表收购言论―表示三一集团愿意以4亿美元竞购徐工机械82%的股权.三一重工、徐工集团与凯雷由此展开了那场轰动全国的口水战.

回头去看,这场口水战的一大功效,固然是引起了商务部等部委对外资收购战略性行业龙头企业的关注,并采取谨慎审批原则,最终使得凯雷收购徐工流产.更重要的是,这场监管机构、投资者广泛关注的讨论,唤醒了众多企业自主发展的信心.2007年3月24日,时任厦工股份(600815)证券事务代表的叶维萍称:“我们已经和卡特彼勒完全不接触了.”2004年之前,厦工集团曾与卡特彼勒频繁接触.与此同时,国内另一工程机械企业龙工集团也传出与卡特彼勒中止战略合作谈判的消息.

通过这种非常规的对决,外资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步入冰河期,这不仅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赢得了喘息机会,也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国内工程企业接下来的资本角逐与升级埋下了伏笔.

借助资本杠杆提速追赶

外资巨头的野蛮入侵在让国内同行惊愕的同时,也让他们领略到了资本的魔力,打开了眼界.随后,已在A股上市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利用日益完善的国内资本市场加速资本运作的步伐,积极利用融资租赁等资本杠杆,苦练资本内功,打造支持机械业务持续增长的资本平台.

整体上市做大资本平台

为了提高业务规模,完善产业链,徐工机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国内机械龙头先后完成了整体上市.

2007年3月20日,中联重科公告了一揽子收购大股东资产的议案,拟自筹资金4.48亿元收购大股东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部分股权,以及所属的土地、设备、建筑物等配套性资产.通过此次一揽子收购,中联重科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将实现整体上市.

中联重科引入联想投资为战略投资者,并以联想为桥巧妙搭建了整体上市的架构,同步实现了管理层的MBO.中联重科整体上市的完成,使得国有股东、管理层、财务投资者以及公众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了股东之间的冲突,为中联重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联重科由此蜕变为一家国有控股、多种资本参股的现代企业,消除了体制之困,为之后H股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中联重科一步到位的果决不同,三一重工采取了分步收购三一集团及相关公司资产的方式完成了整体上市.2008年10月10日,三一重工公告称拟定向增发购写梁稳根等10名自然人拥有的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维尔京)100%的股权,掀开了三一重工整体上市的序幕.2010年6月,三一重工公布了两项收购议案―拟以22.8亿元收购湖南汽车及三一汽车100%股权,以及大股东三一集团注入的汽车起重机和工程车辆等资产.加上之前已经注入上市公司的桩工机械、挖掘机等资产,三一重工对这两项资产的收购一旦完成,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三一集团全部工程机械资产整体上市圆满收官.

借助资本运作,三一重工从单纯的混凝土机械领军企业转变为全面综合的工程机械生产商,成为行业内首家市值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

2009年6月26日,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已核准公司向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写相关资产.至此,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品牌的徐工科技整体上市的计划实现了重大突破.集团同时承诺,未来还将继续注入未上市的资产.

工程机械“中国智造”进行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程机械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凭借资本利器迅速扩张,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进入加速上涨的通道(图4).

利用融资租赁的杠杆效应撬动业绩

尝到资本甜头之后,国内机械行业龙头也纷纷借鉴国际经验,将融资租赁打造成推动业务规模快速做大的又一个资本利器.

据中国金融学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田青介绍,目前美国每年总设备投资额中有30%是通过租赁解决的,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仅为1-2%,“融资租赁将越来越受到中国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的追捧”.事实上,卡特彼勒、马尼托瓦克、克雷克斯以及小松等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的融资租赁业务均已占一半以上.

2004年,卡特彼勒在北京成立融资租赁机构,第一次将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务带进中国市场.2006年4月20日,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北京)有限公司(原“北京中联新兴建设机械租赁有限公司”)获中国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成为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这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获融资租赁资质的企业.随后,中联重科又成立了中联融资租赁公司,这是中国内地唯一兼具外资融资租赁资质和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资质的融资租赁公司,目前在中国内地拥有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北京)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两个业务平台.

中联融资租赁公司为中联重科旗下各类机械设备的销售提供金融怎么写作―给予客户2-4年的租赁期,当期销售所实现的流入向以后年度递延,然后融资租赁公司再将应收融资租赁款质押给银行,从银行取得贷款.对客户而言,融资租赁业务具有首付低、还款时间长、回旋空间较大、操作方便等特点,而且,可以以较低的资金门槛和较少的时间成本,获得设备的使用权.

通过融资租赁的杠杆放大效应,中联重科的销售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中联重科通过融资租赁实现的设备销售额超过5亿元,2008、2009和2010年分别超过了24亿元、94亿元和150亿元.截至2010年底,中联重科的融资租赁销售业务已占到总销售收入的30%.在融资租赁的驱动下,中联重科2007年以来的营业收入年增长率均超过50%,远超29%的行业平均水平(图5).

融资租赁杠杆效应激发的市场潜力,让其他工程机械企业纷纷跟进,三一重工、徐工机械、柳工(000528)、玉柴等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先后涌进融资租赁领域.2009年7月,三一集团宣布与智联腾华联手打造融资租赁平台.时隔不久,中联重科也宣布向北京中联新兴建设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增资13.32亿元.2010年12月,三一集团、湖南华菱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发起成立三一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其中三一集团出资7.4亿元,占股92.5%.2010年8月20日,柳工披露非公开发行A股预案,计划将预计募资30亿元中的3亿元用于旗下融资租赁怎么写作平台―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的增资项目.

以研发打造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借助国内资本市场与融资租赁两大利器,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行业规模迅速做大.与此同时,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通过不断增加研发开支,并借助政府补贴,从研发设备与新产品着手,以资本反哺研发,从根本上提升综合竞争力(图6).

与此同时,国内工程机械企业还探索借助外力加强自身研发实力.2008年7月2日,三一重工旗下境外子公司SANYGermanyGmbH与德国RWEPOWERAktiengeselllschaft股份公司签订了24.82万平方米购地合同用于三一重工德国贝德堡产业园建设,根据2009年1月29日签署的联合声明,三一重工将投资1亿欧元建造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及培训基地.三一重工德国贝德堡产业园于当地时间2011年6月20日正式开业.2010年2月22日,三一重工与巴西圣保罗州政府达成了投资两亿美元在圣保罗州建立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基地的投资意向,公司拟在该地区建立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基地.

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未来打开了巨大的上升空间,各路资本开始涌入这一行业.2010年4月31日,熔安重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工程机械基地项目建设论证会.该项目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液压挖掘机3万台、履带起重机1000台等多种工程机械产品的制造能力.2010年5月20日,中国中铁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的中铁南方装备制造基地举行开工仪式,该基地将涉足桥梁钢结构、铁路工程机械、海洋工程机械、港口工程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等五个项目.2010年6月1日,奇瑞旗下的芜湖瑞创叉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创)首批1-10吨叉车全面下线.瑞创的总投资额预计达6亿元,规划年产叉车、装载机等多种工程机械产品3万台,年销售收入约可达40亿元,出口额每年可达2亿美元.

在资本的推动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迅速腾飞.2006-2010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620亿元、2223亿元、2773亿元、3157亿元、4034.97亿元(截至2010年11月),分别递增28.37%、37.22%、24.74%、13.85%、27.81%(图7).目前,中国已超越北美、日本、西欧,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

试水境外市场

经过近几年的苦练内功,许多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在技术、质量等方面已可比肩国际同行,利用成本优势走出国门遂成共识.

继2001年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PowermoleLtd.)之后,2008年,中联重科再次出手,收购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企业CIFA.在这起并购中,中联重科以1.626亿欧元支付的方式(约合17亿元)间接获取CIFA60%的股权.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压力,也让中联重科意识到搭建海外资本运作平台的重要性.

构建海外资本平台最直接的益处,是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虽然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在国内已声名鹊起,但在海外,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还非常薄弱.再者,搭建海外融资平台可为企业开辟多渠道融资渠道,缓解企业海外扩张的资金链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借助海外资本平台进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提升企业国际化资源的整合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产品和市场“三位一体”的真正国际化.于是,境外上市成为这些率先走出去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一致、首要选择,而中国香港因其天然优势成为首站.

2010年,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不约而同地启动H股计划.2010年12月23日,经香港联交所核准,中联重科全球发售8.69亿股,其中,95%即约8.26亿股进行国际配售,5%即约4348万股在香港公开发售,发行为每股14.98港元,募集资金约130亿港元.至此,中联重科(01157)成为湖南首家“A+H”股上市公司.2011年1月6日,中联重科总额达1.3亿股的H股超额配售权获得全额行使,募资约19.48亿港元,加上此前募集的130.33亿港元,其H股发行募资总额近150亿港元,创1998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融资之最.目前,中联重科已在六个国家(或地区)建有上市融资平台.

2011年1月5日,徐工机械也宣布了H股上市计划,发行上限为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0%.对于走出去的工程机械企业而言,香港地区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企业进行海外资本运作,而海外上市地的选择也不会仅局限于中国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的证券交易所将会出现更多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身影.

此外,一些企业也利用国际市场司空见惯的融资租赁模式拓展海外市场.2008年10月,中联重科正式启动“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全球怎么写作体系”建设,形成以“中联重科租赁(香港)有限公司”为全球总部,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等各地子公司同时运营的融资租赁全球怎么写作体系.2010年11月22日,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公司分别与美国ACP公司和俄罗斯RSS公司签约合作.至此,其海外累计签约合同额达1.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