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生课程体系优化的与实践

点赞:5791 浏览:175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要求下发展壮大的,其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应有本质的不同.本文从专业学位的定位及课程体系内涵着手,分析了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课程体系趋同、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以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共性问题,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 键 词: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研究

为了适应国家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教育部从2009年起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009年,我国首次面向全国招收了5万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0年,招收了11万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比2009年增加一倍;2011年,教育部要求设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将2010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数做适当调减(原则上不少于5%),增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1].目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种类达到了39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式走入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培养的轨道,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1.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定位及课程体系内涵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是属于同一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它与学术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特有的专业性,通过对研究生提供学习和科研实践的条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复合型高级人才[2],从而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它包括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模块及具体课程的确定、课程间的联系以及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关系等.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3].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来看,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的结果,是学校或者教育机构按照培养目标,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的安排;课程体系是通过实践积累沉淀下来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选择和组织并最终以课程形态呈现的供教学所用的体系,它是整个课程设置中最突出的部分.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

当前,不少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或培养过程“学术化”等问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课程体系的“趋同性”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优化了硕士研究生的结构,缓和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受传统的“重学轻术”思想影响,专业学位始终无法摆脱学术型学位的束缚,培养过程大多延续和模仿学术型学位的模式,突出表现就是其课程体系的趋同性明显,有的专业领域培养方案与同学科学术型的方案基本雷同,仅有个别课程作了调整;有的学院从办学成本出发,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将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纳入一个课程体系进行培养.国家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的规模,其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而其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来制定,而不能成为学术型研究生的衍生品,培养“压缩版”学术型研究生,这既非教育主管部门的初衷,也非用人单位所需.

2.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问题

为确保办学质量,在现有的专业学位类别中,绝大多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出台了相应的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开设学分作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课程综合性欠缺;在课程类型上,知识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特别是与相关行业进行有效衔接的课程少.同时指导意见中学位课程及必修课程“指定动作”偏多,留给各培养单位“自主动作”偏少,很难发挥并体现各高校地域及办学特色.纵观一些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就不难发现,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政治、外语等公共必修课学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了较大比例;个别专业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学分要求偏高,占到总学分的2/3以上,选修课学分偏低,学生自主选课范围很小.

2.3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它既强调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培养中增加实践操作技能类的课程,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倾向,理论教学和实践两条线,先理论,后实践,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环节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隔离开来.如何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关系,将实践有机地纳入理论课程教学范畴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并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协调性.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3.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

由于具体的课程体系目标并不是根据培养目标的字面意义或条条框框简单确定的,而是多个维度的如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目标的独立体现[4].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类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从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养成出发,优化符合特定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这样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大有益.扬州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紧抓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改革的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目前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分布全校所有二级学院,涉及13个专业种类74个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2009-2014各年招生人数分别为77人、333人,783人,821人,892人,950人.2014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人数首次超过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招生规模较首次招生增长达12倍多.如何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提升内涵建设,做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针对当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存在“学术化”复制和“趋同化”倾向,扬州大学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契机,对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学分分配、课程设置等提出明确要求,努力优化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课程体系.

3.1校、企合作,创新培养避趋同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课程学习的实质就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所以课程设置是否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能否体现或多大程度上体现培养目标,是评价研究生课程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生,借鉴学习了“国外教育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表现在课程设计突出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等方面”[5]的理念,相关学院及学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单位或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在充分调研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仿效学术型研究生按照学科内在逻辑设置课程,追求知识的精深性、系统性观念及做法,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特点,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本位,围绕职业发展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形成职业要求所需的知识系统.从“宽、实、新”三个方面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点,从知识角度出发,使课程内容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拓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本身,将现实的需求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从知识的实用性来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色.

3.2合理设置各类课程,扩大研究生选课范围

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合理配置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学分.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在数量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外,在知识层面上突出课程的灵活性及实用性,扩大学生的可选择范围.鼓励研究生根据企业课题研究需要或个人旨趣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增强研究生选课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在授课方式上,赋予选修课授课的灵活性,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积极创新,激发课程的参与性,提高课程的互动性.这样将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全日制专业学位生课程体系优化的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3校、企合作,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出现了培养单位办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如具有实践背景的导师师资不足以及实践技能操作设备的短缺,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校内导师受长期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影响,用同样的方法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身份识别模糊”.校企业加强合作,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企业中优秀技术人才为我所用,指导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实践性更强.研究生借助企业的仪器设备,改变了以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惑及桎梏,培养了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借助企业这个载体,既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研究生又从中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可谓双嬴.

其次,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倾向,强调将实践元素纳入理论课程教学范畴之中,由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借助研究生工作站这个平台,探索开设了应用性较强的实践类课程,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偏少,与行业有效衔接不足的问题.在实践环节由企业专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讲授相关课程,如:“三维实体造型与模型加工”、“金属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农业装备与人机界面分析”等课程,学生可根据企业课题要求及特点选择修读相关课程,从而实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教学方式多样化,师资队伍多元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