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马文化趣

点赞:19598 浏览:922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马年说马,我不想赞美生活中的马,而把笔触停留在大潮汕的版图上,寻找与“马”相关的地名、事物与俗语,扬我潮汕之“马文化”.

“马”地名多故事

在潮汕众多“马”地名中,有些地名是因地形肖似马而得名的,如揭阳榕城西南的石马山,就因此处形似一匹临江而立的高头骏马而得名.普宁南阳山与大南山交接处的马鞍山,因山梁低凹形似马鞍而得名.澄海六合围东堤外的马礁,因形似马而得名.达濠岛南侧的马耳角,又称马鹿坑山,是广澳大山向南延伸的突出部分,因形似马的耳朵而得名.此外,也有因姓氏及其它原因而得名的,如潮阳西胪的马厝寮,昔时村地有马家寮屋,明万历年间建村时就定名为马厝寮.在潮阳境内西部、练江中游之南的司马浦,明洪武年间建村,因祖先中有人曾在朝中任

“司马”官职,加上此地为河边冲积平原,故命名司马浦.达濠赤港村大道寨门内东南面的马厝围,原该地是一片耕地,称“后陇洋”.清代末期,马姓地主将耕地盖建为房屋,一式十五座,故名.揭阳榕城马牙,历史上曾是与马有关的集市.普宁流沙的马栅村,明末清初,闽人先后迁此定居,初名新田寮,后因本土佃主潮阳马大德逝世后修坟葬于村北,为纪念其对本村之恩惠,故改名马公栅,于1950年易名“马栅”.

据了解,一些“马”地名的由来还颇有来头,饶平马头山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南逃,来到这个元兵未到的马头山,准备以这里的岛屿天然屏障为基地,重振王朝.当时他环顾四周,深感这里“有旗(旗头山)无带,有马(马头山)无鞍,有井(七夕井)无栏,有门(大小金门)无闩”,似乎欠缺些什么,便诏命三山土地伯公,驱赶石羊、石马来此建城、筑栏、造闩、绣带、制鞍.哪知中途被一孕妇点破,那些石羊、石马便现了原形,变成满山遍野的重叠怪石,从而形成了海滨石林,也就是今日的柘林古镇.当年赵还曾经在南澳岛住了半个月,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现在人们见到的宋井就是当年的马井.

潮汕马文化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潮汕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马”建筑有规模

千百年来,随着中国马文化的发展,马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及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远,马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潮汕地区,马文化也体现在民居建筑等方面.

“驷马拖车”是潮汕民居中一种大型宅院,它的整个格局是从中轴的三进厅堂、家庙,到两侧的“四点金”宅院,而两旁四条火巷就像拖着这座豪宅的四匹马.一般来说,驷马拖车的正门前面还会留一块地做为广场,供客人安顿车马.最具代表性的是坐落在澄海隆都镇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它占地2.5万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寿康里和三庐书斋四座大宅院组成,506间厅房彼此连片、鳞次栉比,人称“南国大观园”.而在澄海城区的“五马垂芳”则是五座驷马拖车式的府第,为清代乾隆年间江西广信知府陈时谦所建.“五马垂芳”一语出自《幼学琼林》:“府尹之禄二千石,太守之马五花骢.”“五马”指的是太守一级的官员乘坐的车是用五匹马来拉的,是一种官阶的象征.陈时谦曾受御赐配五匹花马游街,享受当时朝廷对功臣的最高礼遇,“五马垂芳”又是一种荣誉的标志.这名字既标示着宅第主人的身份,又寄望为官清正的芳名流传久远.普宁洪阳德安里的中寨和新寨的建筑也是“驷马拖车”式的极品――中间的大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的次要建筑象征着拖车的“马”,这样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象征着“马”的子孙拖着,轰轰隆隆从远古走来.

“马”民俗富风情

潮汕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布马舞是唯一与马结缘的舞蹈,它流行于饶平新丰、饶洋一带,相传是南宋末年江西籍一瓷工所传授,已有700多年历史.有资料说,古时的布马制作相当简单,只用竹篾扎成马身,裹上白布彩绘而成.传统布马舞为八骑,即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秀才及武士等,表演者身操布马起舞,模仿跑马形象,列队跑阵,同时配以本地音乐,采用汉乐大八音锣鼓,以大唢呐领奏曲牌《过五关》、《将军令》等,伴随舞蹈动作,队形多变.布马舞表演活动在饶平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每逢新春佳节及喜庆日子,人们喜欢演出布马舞展示吉祥喜庆,增添节日氛围.

走马灯,潮汕花灯之一种.民间有一副对联是这样描写走马灯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走马灯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据史书记载,宋代已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因走马灯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每逢春节,汕头工人文化宫就举办大型游园活动,都会在园内挂出走马灯,引来游客驻足观赏.

“送上马”、“接落马”是昔年潮汕地区十分盛行的民间礼俗之一.“送上马”是指潮人要“过番”,出发时亲友多有赠银钱礼物的,称为“送顺风”,也有人称为“送上马”.父母则赠以香灰符咒、“顺治”铜钱、甜、鸡蛋,皆寓顺风到达,得利回归,合家团圆之意.“接落马”则是“番客”从海外回乡探亲,亲戚、朋友、邻居都要备送染红的猪肉、鸡蛋之类的礼品前往迎贺,意在接风、洗尘,俗称“接落马”,也有称“接番客”.番客也答赠以从海外带来的一些物品,以表谢意.

潮汕俗语有一说:牛马年,好种田.按照老百姓的说法,马年是个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