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点赞:30165 浏览:1419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引言

2009年的“”期间,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毕业等于失业”的困境给大学毕业生、高校、社会都带来很大的挑战.中国社科院举行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与会专家指出2008年大学毕业生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2009年,中国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将是登记失业率的两倍.继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工作的再就业危机后,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中国新的就业困难户.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教育机构,针对这种现状有责任、有义务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培养大学生的机制,开始思考“如何定位自身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职场竞争力”,“怎样培养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而这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等宏观因素相关,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的现状有绝对的联系.

1.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失业率持续上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8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岗位数除以求职人数)为0.85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2008年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的4%有所上升,因为受到持续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2009年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更加严峻.相关专家预计,本次经济危机将使我国出口贸易量同比大幅下降,这将可能导致非农就业岗位减少1763万(其中怎么写作业664万,制造业969万).

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家发改委已经下发了2300亿元的投资项目.不过,这些投资项目中除了铁路等基建项目带来的就业系数较高外,其他的高就业系数怎么写作业并未有效带动.由于整体就业规模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减小,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形势也更加严峻.

2.从微观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与自身的状况也存在强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际要求之间存在断层,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结构性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现阶段人才市场上,一方面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稀缺;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找不到工作,而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制造出来的“产品”缺乏特色、质量不高,所以造成“产品的积压和滞销”.

(2)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许多大学毕业生都倾向于选择发达城市找工作,首选到外资企业或者规模大的国有企业就业,而对于二、的城市、县(市)、乡镇的求职意愿不强,据调查信息显示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定位理所当然的是现代都市.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定位为“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对于这样的号召,大学生的反应和行动显得比较被动.

(3)大学生文明程度不高.许多招聘企业反映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文明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貌,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缺乏自律,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公德意识,不讲诚信,缺少反思精神等.企业用人的关键是: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是大学生做人的基本条件,也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系统因素分析

通过系统的分析整理,本文认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高校的培养模式、企业的人才需求的定位、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如图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模型”所示,该模型处于系统的增强回路之中,对于此模型来说,良性的系统状态应该是“高校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企业的需要定位自身的培养模式,并以此模式培养在校大学生,大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实践最终毕业并找到与个人能力、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为企业、社会、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个人优势,并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该系统是一个完全动态的开放系统,在此系统中,国家、社会、企业、高校、大学生都是开放的组织,四者相互影响、彼此交换信息,动态的调整自身以适应其它部分的变化.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再定位

本文认为高校要改变学生的培养模式,其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的重新定位

现阶段在人才市场上,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就在于:高校旨在培养理论型人才,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教学都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但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的应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即具备实践能力,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本文认为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定义将本校学生的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所以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组织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学生的培养模式.

2.培养方式的创新

为了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实施采用多种培养方式,采用“3+1”,即学校学习3年,再到企业实习学习1年,在校学习的科目内容由校方与企业方商讨研究给出,目的是培养特定企业需求的人才;还可采用“2+2”的培养方式.另外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利用多个平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培养内容的创新

第一、课程体系的再造.现阶段许多高校课程设置共性强,没有针对性,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多样性要求.高校应开展调研,对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确立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成.第二、实行模块式的教学.将整个大学学习内容归纳分块,形成多个教学模块,目的在于全方位的规范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初步认为可以将大学生教学分成“基础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实践能力拓展模块;文明养成教育模块;职业道德教育模块”等教学模块,并对各个模块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模块内部组成课程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合理地进行教学排序,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第三、综合使用多种授课方法.以“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授课方式为突破口,根据课程的特点,合理、科学地组织课程教学;

4.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校教师资源的持续投资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养新机制重点在于:推动教师自身发展和自我提升,投资教师资本,这也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而实际情况是如图2高校“成长上限”环路模型及图3高校“舍本逐末”环路模型所示: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成长上限,而主要问题在于高校面对不断扩大的招生,投资的重点放在宿舍、教学楼、实验设备等硬件上,而忽视了对于教师能力提升方面的投资,软件资源长期匮乏就导致了教学任务的繁重和教学效果的低下.结果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低下,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断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应该合理分配软硬件投资资金,促进高校资源的良性增长,通过多种方式,如持续业务培训,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政府等组织的研究课题,提高高校教师的效能,建立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最终目的在于以推动教师的发展来带动大学生教育要素的改善.

四、结论

本文认为高校的使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社会的需要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研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课题,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以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方针为指导,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高校只有对大学生培养模式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良性的为社会、为国家、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人才,从而也从本质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可以预测的未来几十年,公共教育事业将面临空前的挑战,“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关系到高校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笔者呼吁中国的高校开始切实的关注该问题,并就此基础上进行探索研究,共同努力打破“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