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财务会计人才培养

点赞:3344 浏览:88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介绍了温州高职教育按照“德能双馨、行知一统”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高素质高技能财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不仅构建了更加符合高职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具有温州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还创建了更加有利于财务会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关 键 词:高职教育 财务会计 人才培养 改革创新

高职教育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按照“德能双馨、行知一统”的改革理念和“目标本土化、模式工学化、课程项目化、知识模块化、技能岗位化、素质职业化”的改革思路,合理定位高等职业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创建具有温州特色的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温州经济、民营为本

(一)目标本土化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实践的前提.按照目标本土化原则,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面向温州民营中小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依据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规律,培养目标可区分为即时培养目标和远期培养目标,前者是指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在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任何会计岗位顶岗工作,后者是指学生在毕业工作若干年以后成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或主办会计.在“与温州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温州模式”(陆键,2006)的环境背景下,以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培养会计人才为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既是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怎么写作的本质属性所要求,也是基于对温州会计行业背景的深入调研和对温州会计人才需求的科学分析.

(二)本土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温州作为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以民营的个私、股份合作等中小型企业为主是温州经济的基本特色,以民引外、民外合壁、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调查表明,现有温州会计人员基本还是簿记类型,会计职业判断和财务决策能力较弱,精通国际会计准则、承担主办会计人才十分紧缺.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职能日趋强化,这要求会计职业判断和财务决策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呈现出日益国际化发展态势.温州本地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巨大,学生的就业地点主要是温州本地的各类中小企业,而各类中小企业在实际会计理财中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一切都给立足于温州的高等会计职业教育提供了天然沃土.因此,温州高等职业会计教育有必要高扬怎么写作温州的鲜明旗帜,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综合改革.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传统的“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学生设定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的途径、方式等”(陈维彬,200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将带动专业建设,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体教学改革.“2+1”校企合作模式,是依据“本土化”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聘请温州会计主管人员和集团企业财务总监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审定专业教学计划、确定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校企双方协议实施以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享师资、共同研发、共育人才等“六共”为特征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采取二年校内理论学习、一年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2+1”校企合作模式在推行“教学做合一”上做了有益尝试,但仍不够深入.为了更好地为温州本土中小企业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有必要按照“模式工学化”原则,采用“3+1+1+1工学结合模式”.

(二)“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1+1”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在坚定“本土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工学交替模式,即第一至三学期以校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的理论学习期;第四学期(加暑期)以企业专业实习为主的实践工作期(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第五学期以校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提高期;第六学期以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的毕业综合实践工作期.这样,理论和实践、工作和学习,不断交替、不断深化.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陶行知,1931),有必要大力推进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高水平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创建校内财务会计实训中心,全面改造传统教室,实行教室和实训室合二为一.各手工实训室须创设真实会计工作环境、配备齐全会计实训资料,既能开展按会计工作过程(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进行的综合会计实训,又能开展按会计工作岗位(出纳、往来、存货、纳税申报、报表等岗位)进行的分岗位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需安装财会实际工作常用的用友、金碟等财务应用软件和会计多媒体自主学习软件,可以进行总账管理系统、UFO报表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采购管理系统、存货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9个模块的生产性实训,以期达到“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单中惠,2006).全面实施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有机地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可见,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提升.从“2+1”校企合作模式到“3+1+1+1”工学结合模式,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

三、架构人才培养方案:大类平台、专业分流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也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随着全国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的改革调整,很多温州高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一分为二、分设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同出一源,同属财务会计3大类,具有相同的职业技术基础.可采用分专业大类招生办法,作为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举措,这种“大类平台、专业分流”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架构,可以较好地解决两个专业的课程关系问题.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

(二)欠类(系)招生、一年后分流按财务会计大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形成“大类平台+专业分流”的基本架构,具体分设公共课平台、财务会计大类平台、会计专业模块和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平台课程两个专业共享,分流模块按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各自组织教学.至此,财务管理专业初步凸现出专业课程特色,其分流模块课程包括财务管理概论、公司理财实务、经济分析、证券市场技术分析、基金管理、期货外汇与保险、证券投资模拟实训、财务管理与分析实训等,与会计专业的课程区分度明显加大.

(三)大类(专业群)招生、一学期后分流

具备条件的高职学校也可提前专业课、加大区分度.即在“大类平台+专业分流”的基本架构下,分设专业群公共平台、会计专业平台或财务管理专业平台、专业素质拓展平台.专业群公共平台包括公共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会计专业平台或财务管理专业平台各自包括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素质拓展平台对应选修课程模块.具体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调整,特别是实践性教学,两个专业在出纳、存货、往来结算、报表编制、手工合综模拟、电算化和预算编制、报表分析、财务综合、证券投资模拟等生产性实岗位训课程应显示出较大区分度,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需要.

四、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工作导向、能力本位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涵.按照“课程项目化”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基于财务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参照财务会计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财务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化组织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陛.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岗位群包括出纳、会计、财务、审计、管理等,而会计工作过程主要是建账、记账、算账、结账、报账、用账、查账.会计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的基本能力、核心技能和关键能力,集中体现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账务处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通过对财务会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尤其是专业核心技能的分解,制订专业教学与课程标准,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体系及其项目课程结构.

(二)理论教学体系――“知识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应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会计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进行模块化项目课程开发与整合,挑选出可以单独成项目课程的模块,其它模块整合成课程.整个教学计划分设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等基本模块和小企业会计、分公司会计、涉外会计等专业选修课模块.教学内容应与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充分反映专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温州经济”特色开设专业方向,如温州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就设置了小企业会计方向;温州许多集团公司在全国各地开有分公司,每年要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大量学生派往全国各地分公司担任会计,就设置了分公司会计方向;为适应温州以民引外、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就开设了涉外会计方向等.同时开设《温州经济模式》、《温州财税与会计政策》等极具“温州经济”特色的课程,可将证券投资分设为《证券市场基础》、《证券分析技术》、《基金管理》、《期货外汇与保险》的四门课程,消除《统计原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交叉重叠,压缩过份注重思维训练的《经济数学》课时,增加应用特色强、技术含量高的《会计电算化》课时.理论教学体系主要解决学生“应知”、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并集中体现于职业技术课程,一般按照“递进式”原则编排进程,对知以躬行、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教学体系――“技能岗位化”实践教学体系应按照会计职业岗位高技能要求设置项目实践课程,尤其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掌握必须的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工作打好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确定,包括认识实习、课内实训、课程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外实训等环节,特别强调校内岗位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校内独立设置的课程实训、分岗位实训、综合实训均为生产性实训,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有必要提升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与理论学时的比例基本保持1:1.实践教学体系侧重解决学生的“应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并集中体现于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一般按照“交互式”原则编排进程,对行而致知、行知一统、提高学生账务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素质教育体系――“素质职业化”素质教育体系应按会计职业人的高素质要求,将会计诚信教育、职业养成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融入项目课程.教育的第一要义便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2004).会计是企业的核心职能部门,如果职业素质不过硬,很容易在经济上犯罪,正所谓“有才无德是废品”.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做人教育贯穿始终,并注重人文社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体育与健康等系列课程.素质教育体系是解决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并集中体现于职业基础课程,一般按照“平列式”原则编排进程,对德育为先、德能双馨、不做检测账、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五、强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技能竞赛、多证并举

(一)技能竞赛的引入实施基于会计信息化竞赛导向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浙江省大学生会计信息化竞赛已组织了四年,对促进各校教学、提高师生专业水平、发挥竞赛标杆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温州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可以将省级大赛机制引入校内,培育职业技能高手,树立职业技能标兵,并据以引导课程结构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竞赛加强“信息化”内涵,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高职教育理念.竞赛的内容范围和深浅程度,应与高职教育这一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目标严密结合.不提倡简单地搬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级职称考试的题目作为竞赛的主要内容.鉴于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和学制,强调的是“基本”与“基础”.初赛注重扩大覆盖面,贴近中小企业实务,减少理念性内容;决赛同样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理论概念.竞赛的组织,要做到宽严相济、体现公平.

(二)引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标准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规定性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参照财务会计职业资格标准,把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及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毕业条件和毕业标准,实施“多证并举”制度.专业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至少取得以下任意四种校内技能证书:珠算五级合格证书、数字小键盘输入合格证书、数字书写合格证书、点钞合格证书、编制会计凭证合格证书、手工账簿登记合格证书、财务报表分析合格证书.鼓励报考的职业技能或资格证书是: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

(三)基于职业技能目标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主于,也是区分不同专业、培养不同人才的主要标志.实施基于会计信息化竞赛和多证并举制度导向的课程改革,制订课程标准,不断优化和强化基础会计、电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实务、税法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并以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用书为教材,开设强化性考证辅导,在校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又设定为以下三个层次目标:(1)最低毕业标准.即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目标,重点开设基础会计、电算会计、经济法、计算技术等课程,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即时培养目标即“零距离”上岗,要求在校学生100%获得会计上岗证.(2)较高要求标准.即以参加和通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为目标,重点续修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远期培养目标即会计主管或主办会计奠定基础.要求在校学生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全科合格通过率在50%以上.(3)高技能标准.即以参加中级会计资格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信息化大赛为目标,重点续修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实务等课程,选修高级财务会计专题、ERP沙盘操作等课程,以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远期培养目标,胜任会计主管或主办会计工作.具体以每届会计信息化等大赛各项目参加决赛选手比重为衡量标准.

高职教育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财务会计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六、革新人才培养机制:主修辅修、双轨运行

(一)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思路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案、课程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静态设计,而人才培养机制则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动态运行,是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体制保障.有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实施一切让学生满意的学分制改革(陈维彬,2006)”,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探索实践财务会计主修专业主导性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会计辅修专业的改革,创新主修辅修、双轨运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会计主修专业的主导性改革积极探索和推进财务会计主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学分制下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并重点研究和制订学分制教学计划.积极开发开设选修课特别是公共选修课;改革考试制度,取消补考制,实行重修免修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和转专业;正确计算考核学生学分绩点和学习质量,严格学业预警劝谕,原则上不因学业原因而勒令留级和退学;试行创新奖励学分制度,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和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予以创新学分的奖励.

(三)会计辅修专业的改革“梅贻琦系统地提出通才教育的理念,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杨东平,2003).财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创设会计辅修专业进行.通过会计辅修专业的独立运行,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了学习和就业机会,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缓解学院转专业压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会计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出纳等工作,熟悉记账、算账、报账等会计工作基本环节,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进行简单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考取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辅修专业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含财会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等主干课程.

(编辑 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