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结构的新

点赞:12087 浏览:547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由于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应以创新思维对审计理论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研究,从而推动审计理论的发展.本文从研究审计理论结构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现有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观点的评价,提出了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设想.

关 键 词:审计理论 审计理论结构 逻辑起点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审计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是围绕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指导当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但还没有把审计理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还没有构建起一个科学的审计理论结构,并以此为依托进行审计理论研究,因而缺乏足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由于我国审计理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而且有的论点随着环境的变化还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探讨,重新再认识.所谓审计理论就是用于解释和指导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即―套用以解释、指导或预测审计行为活动即审计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命题体系.审计理论应是一套完整的命题,它是对人们从审计实践中提升出来的理性认识的规范表述,能对正在进行的审计实践予以指导并能科学地预示审计的未来及其发展方向.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应理论结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化与理性化的命题系统,其组成要素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一定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理应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结构――审计理论结构,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审计实践,推动审计科学的发展.所谓审计理论结构是指审计理论系统内部各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其存在具有客观性.因此,要构建审计理论结构,首先需要确定审计理论内部各要素(组成部分);其次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秩序或作用方式即内在逻辑联系;最后按照这种联系将它们排列组合起来.研究审计理论结构是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启示与自然要求,通过对审计理论内部各要素(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地界定和定位,并将其他审计问题的研究纳入其框架中来进行,才能创造出整体化、科学化、规范化与系统化的审计理论,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理论功能,有利于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这不仅是审计学科走向成熟的表现,而且是确定审计科学社会地位,支撑审计职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根本改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因此,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既是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发展、丰富与完善审计理论必要的且有效的手段,对指导审计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审计理论结构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框架 西方国家对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美国人罗伯特莫兹和埃及人侯赛因夏拉夫首先开启了审计理论及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的大门,其后,美国的尚德尔、加拿大的安德森、英国的汤姆李和戴维弗林特等,现将他们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观点概述如下:(1)莫茨和夏拉夫.目前被公认为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研究审计理论结构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由罗伯特莫茨教授和侯赛因夏拉夫教授合著的,出版于1961年的《审计理论结构》.书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设想的基本框架(莫氏框架)是以抽象科学为核心,由哲学基础、检测设、概念、应用标准和实际应用五个要素组成的模式.虽然这种要素分解和层次论的思想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框架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核心过于宽泛,其次,作为基础要素的哲学基础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不够明确,最后,太重视应用标准和实际应用,而对审计本质和职能等理论性问题缺乏讨论.若撇开哲学基础,其框架的真正起点应是两位教授创设的审计检测设体系.(2)尚德尔.1978年,尚德尔教授在发表《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发展了莫茨和夏拉夫的理论,认为审计理论以审计检测设为核心,由审计目的、审计标准、审计判断和审计证据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他提出的理论结构(尚氏框架)是以审计检测设为研究起点,虽然改变了莫氏框架核心宽泛的缺陷,但是由于审计检测设固有的特质,以其为研究起点还是不很合适.(3)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审计学》第10版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蒙氏框架)以审计目标为核心,由审计准则、审计检测设、审计概念和审计技术构成.虽然蒙氏框架开创了目标导向的研究方法让提出的基本要素与审计理论研究更贴近了,但以审计目标为起点不仅太强调审计实务,而且对基本要素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入的探讨.(4)安德森.1977年,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其著作《外部审计学》中用一系列的审计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表述审计理论,强调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检测设、审计技术和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安氏框架没有只描述基本要素,而是注重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仅将审计检测设作为决定实际技术和审计过程的因素.虽然安氏框架引入了系统论的观点,却存在着颠倒审计检测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关系的缺陷,而且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也并非单向的.(5)汤姆李和戴维弗林特.20世纪80年代,汤姆李在《公司审计学》中提出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概念和审计标准的审计理论结构,而戴维弗林特在《审计哲学与原理》中提出了审计本质与目标、审计检测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的审计理论结构.两种框架虽然都以审计本质为起点,但是均将审计本质与目标放在一起,仍没完全摆脱目标导向审计理论结构的框架体系.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框架 我国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参考西方众多名家的基础上,对于审计理论结构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组合模式,如“审计本质――审计检测设――审计目的――审计规范”模式;“审计目的――审计检测设――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方法一审计报告”模式;“审计基本概念――审计职能一审计目的――审计任务――审计检测设――审计方法――审计对象――审计报告”模式;“审计检测设一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等模式.其中,1991年蔡春在其博士论文《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提出了审计本质――审计检测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的模式,并认为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结构发生相互关系;1996年,阎金锷教授在其发表论文《审计理论研究的新起点――审计理论结构探讨》中也认为审计本质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由审计目标、审计检测设、审计原则和审计准则构成.

综观各家学说,虽然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研究还缺乏组织严密性和系统科学性,但以上研究成果是对审计理论的重要发展,表明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应有一个充分广泛的参照系统,以保证研究结论更具有科学性与普遍适用性.应科学地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及其构成要素,而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合乎逻辑的有序排列与组合.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应具有多样性.由于逻辑起点及要素选择的不同,审计理论结构具有多样性,这样能够充实、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研究.笔者相信,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并对拓展研究思路大有裨益,因为人们不希望审计理论研究束缚于一种模式.

三、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观点评价

(一)逻辑起点的一般特征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的渠道和门径,是构建某一学科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结构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的构建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审计理论结构本身就是―个逻辑系统,选择不同的逻辑起点往往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因此,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必须科学地选择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但是,中外审计学界对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问题,至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对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一般性特征没有准确的把握,从而导致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选择与确定的不当.下面从分析理论结构的一般性特征人手,揭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从哲学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称为上升的起点.逻辑起点具有如下特征:它的实质内容表现为该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它是自己所处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即它必须是不以该体系中任何其他范畴为相似度检测和前提的范畴,而任何其他范畴却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它应该揭示“细胞”形态的内在矛盾以及对象整体的一切矛盾萌芽.即是说,起点范畴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整个范畴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整个体系也不过是这些矛盾在各种条件下合乎逻辑的“生长”和运动;它与形式逻辑系统中的公理不同,它既不是任意的和暂时承认的东西,也不是随便出现和姑且检测定的东西,而是为后来的事物运动过程所证明把它作为逻辑开端是正确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逻辑起点范畴作为它所在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整个体系发生着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方式如何,不仅规定着整体的本质,而且也规定着起点范畴在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苏越,1990).

(二)中外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各种观点 归纳起来,中外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审计本质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内在结构.所以,只有准确地揭示并把握了审计本质,才能把握住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但把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从逻辑学角度,审计本质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一般特征.由于审计本质揭示的是审计更深层次的规律性,因此它不能直接成为逻辑起点.其次,从审计理论与审计审计实践的关系看,审计本质属于纯理性的范畴,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容易使审计理论脱离实践,使审计理论失去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密切相关性,因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审计产生影响.最后,科学和完整的审计理论结构应该是结构严密,各组成要素相互连贯,浑然―体的.在这个结构中,要求具备―个具有一定内聚力、向心力的逻辑起点,通过它能把审计理论结构各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个有序的、严谨的整体.如果失去了这个逻辑起点,其他要素便无“源”存在,而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却不具备这种功能.因此,把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也容易造成审计理论内部结构的离散与脱节.所以说,只有在审计本质的认识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才能带动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有质的飞跃.以新的审计本质认识论――经济控制论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路:审计本质――审计检测设――审计目标――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审计本质处于该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统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审计检测设作为前提条件,支撑起审计理论结构大厦,具有基石作用,同时又指导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目标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审计信息、审计规范、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三者不仅要保证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还要反映审计本质和审计检测设的要求.

(2)审计目标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任何实践活动过程都离不开目标.开始时设定目标,运行中保证不偏离目标,结束时检验目标执行状况,以便于反馈信息,更好地制定新的目标,依次循环,周而复始.审计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理论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是审计理论的最初出发点.从静态上看,审计目标指导着审计准则和其它规范的制定,决定着应采用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评价着审计工作的质量,是引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缺乏明确的可供遵循的审计准则时,审计目标也是审计行为的判别标准.从动态上看,审计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审计准则进行相应的修改,也必然引起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变化.同时,作为审计理论结构中内外交流最好的连接点,审计目标是审计环境的需要和审计系统内在本质的统一,而且审计目标是审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审计实践必须从审计目标出发,按照审计目标进行调整和校正,对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检验.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能使审计理论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因此,审计目标合理与否,不仅能及时受到实践的检验,而且能增强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使审计理论日趋完善.所以说,以此为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稳定的和有序的系统.但把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审计目标能起到引导审计系统运行的作用,才被误以为就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而审计目标决定于审计的功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说明由审计目标还不能推出审计理论结构的全部要素,因此作为逻辑起点也不合适.另外,审计目标是指导审计实务的出发点,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审计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审计目标的提出,既要反映审计本质,服从于审计职能的制约,又要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随之进行目标期望的调整和重新选择.所以说,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可能会造成审计理论结构的不够完整和有失偏颇.以审计目标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审计目标―审计检测设―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审计目标处于该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驾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它直接与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决定和影响审计系统的其他要素.整个审计活动是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进行的,审计目标不仅制约着审计检测设,也决定与影响审计基本概念和审计准则.在审计目标的指导下,审计理论需要推理的基础――审计检测设.审计检测设是指面对多变的审计环境的影响,从实现审计目标出发,对审计实施的一些前提所作出的合理设定.审计检测设使审计目标与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的联系更符合逻辑,成为审计目标与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的相似度检测.在审计检测设的基础上,根据对审计实务的总结和提炼,提出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基本概念既承上依据审计检测设,又启下指导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审计实务的操作.审计准则是指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检测设的前提下,根据审计检测设推演出来的审计基本概念所制定的指导审计工作的规范.审计准则是联系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桥梁,它直接指导审计实务.(3)审计检测设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审计检测设是审计人员对那些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审计检测设是演绎的先决条件,是审计科学研究的先导,审计工作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检测设的正确确定.许多审计理论的建立,首先要提出检测设,然后在实践中去验证,证实检测设与客观的相符性,如果大量的事实说明检测设存在并成立,就形成了科学的审计理论.而且它还是一种审计研究方法,有了明确的审计检测设才可能形成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规范和合理的方向.但以审计检测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有些牵强.首先,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检测设具有“虚拟性”.从莫茨和夏拉夫20世纪60年始审计检测设研究以来,后人仅仅是在其奠定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的改造,现有的审计检测设无法直接解释审计中存在的许多现象,也为历史证明不是合适的选择.其次,审计检测设一旦确定,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而审计环境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审计检测设无法反映变化着的审计环境.最后,南于审计检测设是在审计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但又不是审计实务的一般归纳和描述,而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逻辑关系的高度抽象.其本身是为实现审计目标而设立的前提,其实质是对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的一种时空限定.至少在目前已有的技术手段下,审计的“可论证性”是不强的.因为,审计检测设只是审计人员对不能确知或无法证明的现象,根据客观规律或正常情况所作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因此,审计检测设只是建立审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础,将其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有夸大审计检测设作用之嫌.所以说,审计检测设只能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在审计理论结构中起着联系审计目标和诸多审计理论要素的作用.以审计检测设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路:审计检测设――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在审计检测设的前提下,根据审计检测设推演出来的审计基本概念,进而制定出指导审计工作的规范――审计准则,它直接指导审计实务.

审计理结构的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审计环境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4)审计环境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本质,从而决定审计职能,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标.审计本质、职能与审计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审计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如何,它都要发挥作用,也都在发挥作用.但以审计环绕作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审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由于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审计实践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发展完善起来的,然而把审计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来研究,并不意味着审计环境就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为,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而审计环境中诸要素的不确定性、变化性以及诸要素间存在的相互制约性,直接影响着审计目标、审计准则和审计实务.虽然,研究审计离不开审计环境,审计环境作为客观存在,它是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是审计活动的基本空间.但是审计环境并不是审计本身,它不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要素.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思路: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检测设一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审计环境直接影响审计目标,进而对审计检测设、审计基本概念、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发挥作用.


(5)审计理论结构的其他观点――以审计目标和审计检测设共同作为审计研究的逻辑起点.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指引着审计理论的研究方向,检测设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制约条件,制约、限定了审计理论研究的空间轨道,方向不能脱离轨道,轨道也不能没有方向.以审计目标与审计检测设为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审计基本理论,主要是指审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本性的审计理论问题,如审计环境、审计检测设、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审计对象等;二是审计应用理论,是指由基本理论演绎出来的派生概念、具体准则、审计程序和方法,如独立性的认定、重要性的判断、审计准则与审计计划的制定、内部控制调试、证据的收集与评价、审计报告与工作底稿的组制等.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截然的界限.

四、审计理论结构构建的设想

审计理论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有一个逻辑辑起点.随着人们对审计认识的更加深刻,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也会有所变化.我们应该以创新思维来对审计理论结构进行更深层次、更系统的研究,从而推动整个审计理论的发展.因此,构建审计理论结构需要清楚知道:一是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有哪些二是按诸要素的内在联系确定诸要素各属哪一层次

从上述分析可知:首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各有千秋,但是都缺乏反映审计理论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事实上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实践,同时渗透于审计理论的各个方面,理应在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从目前有代表性的各种关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评价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个点,即不是纯粹的某―个方面,而应该是能把审计理论结构构建得更好和更有说服力的一个基础层面,就像大楼的―个地基一样让大楼稳固而持久.只有这样,审计理论才能在强有力的审计理论结构的支撑下丰富和完善起来,从而更好地接受审计实践的检验.审计理论结构作为一个理论系统与审计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关系,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应该适应其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首先不仅要了解审计环境,而且要在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检测设这个基础层面上,认清审计本质,提出审计目标,建立审计检测设.审计目标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无论其真实与否,合法与否,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审计环境条件下的审计目标才是现实的.而审计检测设是在一定的审计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审计实施的一些前提所作出的合理设定,也应符合现实的要求,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次衍生出审计对象,审计任务,审计基本概念第二个层面,从审计“是什么”到对“谁”审计,从审计‘应干什么’到审计“怎么干”,在审计检测设前提下,以有效实施审计过程为基础推演出来审计基本概念,再往上是审计报告,审计方法,审计准则第三个层面,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为的最终成果,根据审计任务要采用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而根据审计基本概念制定的指导审计工作的规范――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是衡量审计行为质量的尽度,也只有在一定的审计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并在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得到完善与更新.最后达到指导审计实务的高度,审计理论通过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不断改善审计环境,而审计实务也是始终处于审计环境之中.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