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审计监督

点赞:4259 浏览:149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审计视角考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其实质是如何通过依法公正的审计工作,改变目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理念,确保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统一.和谐社会与审计监督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关 键 词:和谐社会 审计监督 发展 关系

一、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旨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这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二、审计监督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审计监督的内涵审计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检查、评价、公证的一种监督活动.而审计监督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是指“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计检查,通过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相,再衡之以一定的标准,就能做出被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的结论.”《审计法》第二条对我国审计监督的范围、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监督范围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依照本法应当接受审计的单位或事项.审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国家财政收支和与国有资产有关的财务收支.审计机关在对国家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过程中,应当对其是否真实、是否合法、是否有效益实施监督,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保值增值.

(二)审计监督的特征审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立性特征.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确保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应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为确保审计人员能够实事求是地检查、客观、公正地评价与报告,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应当不存在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如果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应当回避.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职权应当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必须按照规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并严格地遵循审计准则、审计标准的要求,进行证明资料的收集,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保持职业中精神上的独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干涉.二是权威性特征.审计的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的必要条件.审计的权威性总是与独立性相关,它离不开审计组织的独立地位与审计人员的独立执业.各国国家法律对实行审计制度、建立审计机关以及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力都做了明确规定,这样使审计组织具有法律的权威性.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在宪法中做了明文规定,审计法中又进一步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我国审计人员依法行使独立审计权时受法律保护,如被审计单位拒绝、阻碍审计时,或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时,审计机关有权做出处理、处罚的决定或建议,这更加体现了我国审计的权威性.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审计人员应当执行回避制度和负有保密的义务,审计人员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审计人员滥用职权、询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审计执业的独立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而目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与结论的权威性.三是公正性特征.与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审计的公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公正性,也就不存在权威性.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理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做出不带任何偏见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做出公正的评价和进行公正的处理,以正确地确定或解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只有同时保持独立性、公正性,才能取信于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以及社会公众,才能真正树立审计权威的形象.


三、和谐社会与审计监督的关系

(一)和谐社会与审计监督都需不断完善和发展和谐社会和审计监督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审计监督与和谐社会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中国和世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和谐社会的探索可见一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提出以来,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如火如荼,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研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迅速丰富和完善.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解决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更加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吴忠民认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具有双重使命,一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二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多种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形成了种种复杂的社会效应.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和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也日益显现和增多.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审计是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种组织内部矛盾和关系的有效制衡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审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如何应用监督职能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怎么写作于和谐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审计监督面临的新课题.审计监督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要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关注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关注政府性资金支出效果,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及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从审计视角考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通过依法公正的审计监督,改变目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理念,确保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的问题.

和谐社会与审计监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审计监督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审计监督“审计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审计有关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构成了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我国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呼唤审计监督.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审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将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的逐步发展、市场环境面临着巨大变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了国家审计的发展.二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需要,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三是委托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社会审计应运而生.四是网络环境对审计监督提出新要求.网络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审计证据和审计线索的变化.在传统会计中,一般由经济业务产生纸质原始凭证,然后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会计报表等.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审计线索十分清晰,审计证据主要由书面证据组成.而在网络化环境下,企业与外部的交易和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凭据都以电子信息的形式保存,并在网上传递,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都由计算机按指定程序执行,实现会计核算自动化.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审计证据和审计线索都将消失.这就要求审计监督突破传统审计的局限,紧跟时怎么发表展脉搏,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三)加强审计监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审计监督,是与法制建设的需要.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推动与法制建设方面,作为审计部门,主要关注政务公开及依法行政两方面.政务是否公开,成了区别与专制的一把尺子,是政府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审计部门的角度,政务公开,包括审计业务的公开和审计结果的公开.审计业务的公开,使社会更多地了解审计的程序、审计的范围、内容、审计的职责,从而促使审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做到依法行政,实事求是.审计结果公开,增强审计信息的透明度与老百姓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监督权,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审计的价值在于把审计结果公布出去,让社会舆论来共同发挥监督之职.目前我国国家审计从某种意义上讲仍处于封闭运行状态,不利于社会公众了解真实的审计信息,不利于社会舆论对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中,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效益审计和公开透明,按规划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其次,加强审计监督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需要.公平正义,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石,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方面,审计部门要大力开展扶贫、救灾、社保等专项资金以及医院、教育收费等审计或审计调查,保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特殊群体社会救助体系,进行医疗、教育体制改革,降低医疗、教育收费,减轻群众负担.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有效举措.审计机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扶贫、救灾、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资金安全,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把资金真正用到被救助扶持者和被保障人身上;加强对医院、教育等部门单位收费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规范收费行为,落实收费政策,制止乱收费和过高收费,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问题,从而保障群众权益,减轻群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加强审计监督是调节各种关系的需要.“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公共权利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共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审计监督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的手段,在履行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职责时,要调节好以上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一是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二是调节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和谐.三是调节部门关系,推动社会和谐.笔者认为,以上三种关系中,最主要的利益关系的调节.因为“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审计机关作为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的政府部门,监督的范围和领域广,在利益调整整合机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加强审计监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审计机关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加强对环境保护、水资源费、科技教育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揭示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加大资金投入,规范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造福子孙后代.

(四)审计监督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审计机关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正确把握监督与怎么写作、规范与发展的关系,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创新实施效益审计,不断拓展审计领域,逐步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大项目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严肃揭露和查处各类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稳步推进审计公开,在规范预算执行、加强宏观管理、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推动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审计监督具有防护作用、评价作用和促进作用.第一,审计监督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防护作用.一是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职务犯罪具有预防作用.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是审计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对权力的控制预警、牵制影响和管制约束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执行权、经济监督权的制约和监督,使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促进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审计调查研究,对决策失误具有预防作用.加强对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研究,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等环节人手,通过掌握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建设项目运作的盲目性,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三是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对财务收支和部门预算的审计力度,对财经纪律和群众切身利益具有维护作用.通过财政财务审计或预算审计,揭露和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有效地遏制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维护财经纪律;通过专项资金审计,坚决查处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乱纪案件和问题,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二,审计监督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评价作用.通过审计监督,不仅能够查错防弊和公证会计报表资料的合法与公允性,而且应向经济评价方向发展,揭示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和影响经济效益高低的因素、途径,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促使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是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领导干部的绩效,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二是通过开展效益审计,评价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国家投资项目的投资绩效.“当前要把效益审计重点放在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使用上,放在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上,放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上,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宏观管理上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在效益审计中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状况和管理秩序进行分析研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查与评价.”要继续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金融资金、外资运用和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国债建设项目及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引导领导干部从单纯追求GDP上升向追求人文GDP和环保GDP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第三,审计监督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审计监督,促进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和谐社会首先是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各阶层社会公众才能和谐相处,深层次矛盾才能有效缓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因此,审计监督工作要维护好财经秩序,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通过审计监督促进政府基建资金、国债资金等政府债务资金以及交通基金等其他建设资金安全有效,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伴随着社会结构内部的不协调,自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和谐,甚至出现了多种矛盾和冲突.解决“矛盾”和“冲突”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相符的.审计监督通过揭露矛盾,形成一种促进新的制度与机制加速生成的新环境;同时通过规范财政、经济行为,保持和维护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使社会进一步增加协调性,并为大幅度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而提供体制性资源.通过审计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目前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领导缺乏观念,决策随意性较大;有的不按规定程序、制度决策,搞“暗箱操作”、“封闭运行”;有的地方和部门为了突出个人政绩,搞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特别是在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和环节,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审计监督应在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不仅揭露和纠正了大量违纪违规问题,而且通过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很好的怎么写作功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