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校外实习体系

点赞:8311 浏览:333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高校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现状

(一)毕业生就业环境要求高校重视校外实习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了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方面给高校会计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使得企业进一步提高招聘员工的门坎,具体表现在选聘会计人员时,往往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实际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就具备企业的实际要求技能和条件.学以致用是高校实习环节的基本目的,作为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校外实习是真正接触社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技能的重要环节.但在高校会计专业实习尤其是校外环节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企业客观环境使高校缺少校外实习条件目前,愿意接受高校会计专业实习的企业日益减少,会计专业实习基地日益萎缩,即使有的单位愿意接受实习,但积极配合的也很少.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即使接收学生实习,也大多是以介绍企业情况和讲解核算体系及方法为主,至多拿一两本账和几本凭证给学生传阅.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会计人员的培养都是国有企业的责任,在实习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单方面的付出.在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可以做到了解系统,查阅全面,接触实际,顶职顶岗.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为了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即使是国有企业,也必须为自身利益考虑,加上计算机会计的广泛应用,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人数减少而工作量加大,就更加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无偿义务劳动.此外,由于一般企业的会计人员配备有限,在一带一或一带二的传统实习模式下,很少有实习单位能够容纳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会计实习.这些都导致了实习基地的日益萎缩,使高校缺少实习条件.

(三)相关因素影响使校外实习流于形式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一直以来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会计实务零星琐碎,但工作要求既高且细致,二是实习环节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在实习中学习提高的积极性.由于实习单位不够配合,一次实习的容纳量小,加上实习经费有限,校外集中难以为继,故高校会计专业多采用学生个人联系、独立进行的分散实习方式.即使是集中实习,在组织过程中通常采取按岗位按地区分散安排到企业各个会计岗位的方式,使有限的几个指导教师难以进行全程跟踪监管,而且很多指导老师在承担指导实习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其他教学科研任务,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过程监管,因此,通常寄希望于实习单位承担评价监管责任,并且最后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表来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由于实习单位既没有监管学生的义务,也不愿意监管学生,而且实习鉴定表通常内容笼统,实习单位不知道具体应该从何处评价监管学生,因此出现有的实习单位让学生自己起草填写实习鉴定表,单位只负责盖章以应付学校的现象.在没有良好的监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实习主要靠学生的兴趣.但由于传统的校外实习多是以核算型实践为主,企业具体岗位的核算实践又是日复一日、枯燥的重复劳动,而且实习单位出于会计责任并不允许实际顶岗操作,这就使许多学生只实习了一两天以后,很快失去了实习的兴趣,其结果导致目前的校外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二、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校外实践体系构建

 

(一)实习定位和体系重构校外实习作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定位应该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高职高专的核算型培养目标相区别,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高层次分析型人才.分析的基础是核算,而核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实践过程.传统的校外实习只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层次性.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集中于高层次的会计管理理论,而实践多在低层次的会计核算中徘徊.这种高理论低实践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过于重视理论,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就业或校外实习后,理论与实践相差太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甚至得出“课堂所学知识无用”的结论.因此,必须提高校外实习的运行层次,将其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此,需要对传统的校外实践体系进行重构,建立与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校外实习体系,如表1所示.

(二)实习要求和内容从高校校外实习计划的编制和实地实习的内容来看,目前校外实习要求仍只是掌握会计部门各岗位实务,实践内容也是以核算型为主.而高校的理论教学主要集中于会计管理而不是会计核算方面,但作为会计教学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却没有跟上这种转变,仍然停留在会计核算上.这与我国目前急需高层次管理人才的现实极不相符.因此,在校外实习计划制定时,应增加会计管理实践的要求,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合理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分析等管理会计实践、财务竞争力分析等财务管理实践、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制度设计等.具体落实时,可结合会计基层科室参观进行会议室沙盘演练.

(三)实习类型与形式传统的校外实习是以验证性实习为主,主要按实习计划和会计核算的理论流程进行实践操作,最终验证性的观察、记录实际的会计核算流程,可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证账表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但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是管理型会计实践,这种实践内容通常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必须根据实习要求和企业实际,自行确定实习方案,而且目前企业重会计核算轻会计管理,因此会计管理实践相对落后,学生甚至可以进行企业会计管理实践的创造,把所学到的先进的会计管理理论和经验引入企业中去,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以后走向高层次的会计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发现自身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创建学校和专业的品牌效应.此外,校外实习通常涉及到几乎所有会计专业课程,既需要会计知识的综合,也需要跨学科的管理经济类知识的综合.因此,新型校外实习应以综合式探究式实习为主.

高校会计专业校外实习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会计核算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就目前高校校外实习的实践而言,有学校统一安排实习(也称集中实习)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分散实习)两种.分散实习情况下,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相对比较灵活,由于一般单个企业或单位能够接受实习人员的容量有限,因而分散实习更好安排.但由于分散实习不能及时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而且很难接触到高层次的会计实践,其实习效果也很难考评,因此一般只适合于核算型实践的开展.在集中实习的情况下,更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而且有老师的指导,可以有效地针对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落实实习计划、实现实习目标.因此,集中实习更利于高层次的管理型实践的开展和主动性学习目的的落实.高层次的管理型实践因为重视个体观察、提问、团体交流讨论等自主协作模式,从而可以将实习地点由具体核算部门转移到会议室,即使是在较小规模的企业单位实习,也可以通过分批参观以了解实务、集中解答和交流以掌握全局的方式,达到既解决实习单位容量小,又使实习真正奏效的问题.

(四)实习手段与方式一对一的指导带来的是知识片段,普通会计人员由于岗位分工的职能划分,使其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受限于会计工作的某一环节或方面,而且出于会计责任和商业秘密的考虑,往往使实习流于形式.而高级会计人员又不可能实行一对一的讲解.因此,可采取以总括整体的经验传授为目的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培养方式,这要求有高级会计人员的指导,并辅以校内有系统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带队老师的沟通和启发式引导;鉴于时间的有限性,可以采取讲座,实践、理论、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交叉地进行.

目前高校的理论教学体系,由于学时少,学生学习习惯多是被动性地接受老师讲授,这种习惯带到校外实习中,学生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仍然是老师讲授,而指导实习的通常是单位基层会计人员,往往并不能胜任这一工作.在带学生实习时多采取一般性的介绍加学生提问给以解答的方式,而学生习惯了被动式接收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往往拿着凭证账簿报表不知该从何处看从何处问,实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更何况,基于我国会计实践至今普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实习单位会计人员对理论掌握不够透彻,通常只懂得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会计管理工作大部分并没有涉及.如果学生仍带着被动学习的思维,最多只能掌握不完全的核算实践知识,而很难达到高层次的实践目的.实践教学的最终实施取决于进行实践学习的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主动学习能力.这一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其一,要深入学习,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领会主动学习的思想,这样才能保证校外实习的效果;其二,学生要把握实习的内容,掌握相适应的广泛深厚的理论知识,在校外实习开展前,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梳理一遍;其三,要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加强其融入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其四,教师要进行实时指导,并提倡讨论等协作学习模式.

(五)实习指导人员建立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实践体系是以管理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这种实习的指导显然不是单位基层人员能够胜任的.受自身知识和工作经验所限,单位基层会计人员一般从事分岗位的核算工作,尚能胜任会计日常分岗位核算的指导,但远远达不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中,只有企业高级财务人员才能接触高层次应用实践,且对日常核算实践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对高层次管理型实践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高层会计人员通常工作责任更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全程实习指导.因此,为了掌握高层次管理型实践,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请高层会计人员做阶段性讲座.实习前期的讲座,有助于系统了解单位会计实践工作的全貌,引导核算型实践的展开;实习中期讲座,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调整校企双方的期望偏差,引导管理型实践的开展;实习后期的讲座和交流,有助于对实习环节和单位会计实践进行总结、建议和展望,达到校企双赢.二是通过实习带队老师主持讨论和总结,讨论和论证高层次管理理论在企业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实施方案,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沙盘模拟的真实.

(六)实习考评传统的实习以核算型实践为主,要求的创新能力和会计知识并不高,一般来讲,实习态度谦逊、认真的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掌握会计核算流程,进行相应的核算处理,实习完成情况较好;反之则完成较差.而新型实践中更重视管理型实践,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要求学生有丰富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此时,良好的实习态度只是实习成功的一环,还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这种能力的考评最终取决于实习单位的评价.通过实习单位参与评价,可以更好地让其对实习的目的和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双赢互利.为了便于操作,可以采用表格设计,分项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表2所示.这种细分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实习目的和内容更加明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类似的学生自评表、校内老师评价表和实习单位评价表,实现全面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三、校外实习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在双赢互利基础上创造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价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实习仅是企业单方面的利益输出,必将导致实习资源和基地的枯萎.只有建立在双赢互利基础上的校外实习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人才培养和知识输出的良性循环.实习环节不仅要承担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担负起传播先进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动和促进企业会计实践科学化的重要任务.这是高校与实习单位关系价值的立足点.因此,高校既可以了解实习单位所需,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帮助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如以横向科研项目为媒介创建实习主题;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帮助实习单位选拔优秀人才、降低人才使用成本;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帮助实习单位开拓市场,创建品牌效应,如帮助会计软件公司推广运用软件等.只有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了解各自所需和各自优势,才能建立基于双赢互利基础上的稳定的实习基地.

(二)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共同构筑了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习是真实的模拟,可以模拟出接近企业实际的会计工作,如会计手工模拟实习、计算机会计模拟实习等,尽管其离真实性要求有较大差距,但可以满足实习的系统性要求.而校外实习希望实现模拟的真实,即把所学的会计知识、先进会计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企业实践中,使理论构想一一实现.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进行“模拟”和“真实”的转换,开放性地实现会计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校内实习也应该加大探究型综合型实践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分析决策能力,为校外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的培养校外实习指导老师一般由本专业的老师担任,虽然具备理论知识,但大多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其实,无论是事前的沟通、实习流程的把握,还是事后的讨论总结,在实习效果的提升中,校内指导老师的作用无疑是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与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外实习,对带队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强调指导老师的理论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也强调其实践知识体系的完备性,还强调其良好的沟通能力,既要善于同实习单位沟通,将实习单位的需求和学校实习环节的内容相结合,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引导学生构筑合理的实习预期.要培养双师型的实习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沟通知识培训,从而建立一只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实时指导,确保校外实习的顺利进行.

(编辑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