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体系

点赞:25424 浏览:1182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上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上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专升本应用型普通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会计学专业创新型毕业生,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本研究以会计人才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切入点,以创新会计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以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对新世纪会计人才的培养予以研究.

一、厘清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人与才的培养关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确立首先要弄清“人”与“才”的培养关系.对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尺度无外乎学校内部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两种.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会计学毕业生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外显重量特征,对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则是又一个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尺度.在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中主要落脚于是否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在这里“人”的培养是指会计学毕业生培养主要体现在优秀的心理品质上.专业技能、知识面、科研能力的培养可称为“才”的培养.创新专升本院校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其培养“人”、“才”的特点,根据学院自身的特点,看准自己的优势,修订以前专科层次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着重在专业能力和优秀品质方面进行科学的组合,以便形成自身的专业教学特色.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在“才”的方面应突出会计市场应用型特征,这种“才”,知识不一定渊博,必须适应新世纪,尤其是金融危机时期复杂会计业务的处理,充分发挥运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在人的方面突出通识型特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只有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必须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领袖、骨干、会计领军人才、财务总监等.其所具备的品质就显而易见了.如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职业操守,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重要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最后还有强健的体魄等.培养出来的人才若具备上述各种品质,就达到了现今社会用人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概括起来这类人才的基本特点就是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就创新型应用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而言,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知识是基础、能力是主体、素质是升华.能力应是其突出表现的部分.即会计人才的培养要从岗位胜任力的视角来考察,在此视角下设置的应用型会计教学核心部分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其独特性.

(二)胜任力及其评价模型胜任力模型无论从理论或者实务上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胜任力诸多模型中,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可采用的图示模型为冰山模型.图1所示为胜任力冰山模型.从图1中可以得知,胜任力这座冰山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底层素质和表层素质.底层素质蕴含的由水面以下的“价值观、内驱力、意志力、受挫力”等情商或情绪能力构成.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而言,学生个体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即通常所说的智商是水面以上的表层素质.要培养出会计行业的领军人物、行业精英,必须具备水面以下的素质.这个因素衡量、捕捉都是困难的,有较大的弹性,对于一个人来讲却是成为优秀者的基石.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诸多教学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表层素质和底层素质,就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言底层素质是有弹性可量化的,比表层素质更重要,要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表层素质,而具备底层素质的人则能成为优秀者或成功者.显而易见,前者在本科会计教育阶段就能通过学习获得,后者则很难仅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它需要方方面面先天和后天的积累及悟性才能完成.

通过图1可以看到:行业或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是通过胜任力特征值组来判断的.在千差万别的行业和岗位中,要能使自身的胜任力特征值得以科学剥离,通过表层素质、底层素质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对自己做一科学合理评价,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质,使自己成为行业的精英.

胜任力模型详细规定了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认知资格即职业素养、会计技能、会计学及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些层次的指引,可以使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达到所需要的工作目标.同时还要明确,会计人才具备的表层素质和底层素质间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良好的知识底蕴是专业化程度提高、会计人才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岗位胜任力模型中的第二个组成要素,前提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最后,价值观、态度、自律能力就是职业素养.当个人素养与职业素养不一致时,只能产生更大的负面效果,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对不同年级人才培养、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有些重点、老牌的院校会计专业分了很多方向,这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强烈的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用人单位明确岗位能力需求,掌握岗位员工个体的特征值,便于寻找员工个体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差距,根据员工利用率的最优化,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整合,帮助员工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其离职率自然会大大降低.

进入21世纪,会计教育逐渐发展成为极具潜力的产业.该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创新型复合会计人才,为经济建设怎么写作.从应用型高等会计教育的定位可以看出,会计人才的存在离不开会计职业市场,培养出的会计学本科学生要怎么写作于具体岗位,市场通过胜任力模型来了解培养出的“产品”,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与经济社会中的会计岗位密不可分,所以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以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前提.作为与市场关系最密切的高等院校,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明确专业的岗位能力绩效标准.

二、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的对接,提高会计人才核心竞争力

(一)明确胜任力模型在会计行业运用的重要性胜任力模型运用到会计的各个岗位后,将会表现出很明显的特征值,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在制定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岗位特征值组的具体内容,把胜任力冰山模型涉及到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内驱力等表层和底层素质的培养都纳入会计学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对于弹性较大的综合知识运用的底层素质,要明确本科会计学专业体系的定位,找准实现教育目标的路径.在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中融会贯通,交叉进行,尤其是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在会计学实践教学环节,可尝试“三段双规递进式”实践教学思路.“三段”即按照项目课程的开发,实现从单项实训到岗位实训到最后综合模拟实训的阶段性实训.“双规”即以一个典型的制造业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为实训资料,要求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当然这是配合项目教学进行的.在胜任力模型下还可以尝试“博客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及借鉴老牌院校、重点院校会计学专业“订单教学”的做法.其目的是将各行各业会计的岗位和工作流程贯穿于会计学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加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着力培养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对会计人员和行业的新要求,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课下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二)会计学教学体系中引入会计行业的岗位胜任力首先,针对08级普通本科、10级会计学班级和专升本会计学三个班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这项工作由各个专业指导老师主抓,辅导员配合,从学生入校前的不同学习背景和经历入手,针对每届将近300名学生逐一建卡(如专升本学生有的没有上过高中、有的有工作经历等),将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后,也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建立了每位学生岗位胜任力情况调查表.第二阶段,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对第一阶段的基础资料进行反复论证.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储备、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否有工作实习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效果如何.这是第一层次的表层素质.第二层次是底层素质.如组织领导力、主动性、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创业精神、发散思维、贡献精神、承受挫折能力、成就感、冲击风险能力等.针对每个个体都有一个基本评价.这些素材是在建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时最初的资料和基本依据.这些内容成为专业培养目标,使得针对普通本科会计学和会计学专升本设置了不同的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普通本科会计学大一、大二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专升本则以高级会计学、中级财务管理等为主,高年级鼓励考取会计资格,加强实习,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真正使学生在学院里培养能力,在执业中胜任岗位.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把能力培养分成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部分.所谓职业素养即挖掘学生底层素质,进行合理的岗位定位.在研究中把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思想带入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平顶山学院是后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几年建设过程中,在以“岗位胜任力、职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各专业对专业的定位、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论证,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型高等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建立胜任力模型通过会计职业岗位来定位专业,根据08级普通本科、10级专升本共4个班个体胜任特征值调研来获取胜任力特征值组,构建胜任力模型.经过收集国内外的资料,通过企业、市场访谈、专业教师岗位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确定会计学专业面对的主要岗位群有财务总监、主管会计、材料会计、成本会计、报表会计、往来会计、融资会计、出纳等.对在调研中收集到的大量关于胜任各个岗位所需要的因素,进行分类、整理与归纳总结后确定本专业岗位群所应具有的通才素质和专才素质,提炼出会计学专业的岗位群测试与考察要素,见表1.

表1、表2、表3所涉及到的项目,根据岗位的需要进行划分,明确其中的等级标准.特别是表2和表3对部分涉及的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明确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因子后,就可以建立不同岗位的评价机制,建立评价会计学岗位学生的胜任力模型.

(二)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平顶山学院升本后,围绕本科专业建设,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进入大学的职业规划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和实践.针对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将学生个体情况引入胜任力模型来进行专业和就业岗位的规划,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会计岗位群是一个切入点,使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与会计岗位群之间平稳过渡.因此在规划与实施中要把胜任力模型作为一个重要依据.第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企业工作流程为出发点,完成课程组与岗位之间的对应,以胜任力模型来指导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第三,在课程规划上坚持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新型的指导教师,有了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表层素质与底层素质共同发展的学习模式.表4显示了通过胜任力模型的评价后,学生个体进行岗位评价的状况.

胜任力模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中的应用,使企业与学校、岗位与专业、员工与学生之间的异同点、差距值表现的特别充分.使学院从专科到本科进行顺利过渡.为会计专业本科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使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形成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差距前进的新局面.但在胜任力模型的应用过程中,由于会计专业、会计岗位、学生层次来源不同,阅历存在差异,因此要科学应用,合理规划.

(三)胜任力模型运用的总体评价根据上述应用实例,可得出以下评价结论:(1)张三同学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成就感、承受挫折能力、人际洞察力、怎么写作意识、心身健康、组织领导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冲击风险能力、亲和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适合专业岗位的工作.(2)由于在人际管理、沟通方面、组织管理方面能力指数很高,该同学适合做一些与客户沟通、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建议可作为业务骨干或岗位负责人进行培养.

(四)胜任力模型运用的建议首先,在确保胜任力可观察、可衡量的基础上构建胜任力模型.作为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来判断会计学生的胜任力.明确学生适合的专业和岗位,让学生根据个人特征来选专业和岗位,提高了学生成功的概率.同时还要知道,胜任力是可提高和发展的行为特征.通过各种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道德教育的实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胜任力.胜任力是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它是驱动学生和相关人员高效率的关键因素.冰山模型表现出来的两部分内容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对于优秀会计人才的培养是将学生个体和组织教学两方面更加匹配的过程,主要看学生个体与组织发展目标的一种平衡或者整合.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自身的特征,明确自己在胜任力特征值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岗位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应用型高等会计教育办学的特征是培养某一岗位方面的技能人才,大而全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应用型高校会计教育的特点、岗位格局的特点都是相悖的.通过胜任力模型培养其潜质,技能才能越来越强.


其次,改进教学模式.针对胜任力培养模式设置的课程应具有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会计胜任力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毕业的学生应具有适度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高的素质等特点.在胜任力模型的引导下,依据目标要求,从态度、知识、技能、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理论依据是库伯的学习圈理论,即认知式培养与体检式培养有机结合.在这种培养理论下,构建一种全新的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模式、实施阶段、效果评估,从而让学生接受全方位、高层次、多元化、高水准的培养,并以此获得新信息,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着重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和培养,从而调动积极情感,激励创新动机,培养研究兴趣,养成执着意志和创新精神.对传统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要加以改进.企业的效益就是创造,只有创造才能提高生产力,所以创造的实质就是生产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正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在创新型高校的建设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使高校教育与企业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通过岗位来定位教学内容,使高校会计学课程体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了高校与经济进一步融合.

专升本院校会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引入岗位胜任力模型,有利于在教学工程中识别产生优秀人才所要求的岗位准员工的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特征,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生涯活动保持教学要求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动态匹配,更好地实现会计岗位与会计课程的零距离,也保证了企业岗位的绩效最优化.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会计教学体系研究”(2010-JKGHAG-0440)及平顶山学院教研项目2010-YJ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会计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