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专家学者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笔

点赞:34785 浏览:15932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袁文平: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意义重大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即拥有动产(如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以及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坚持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新成果.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只有按劳分配,基本排斥按(除劳动、技术等外的)生产要素分配,尤其排斥凭借财产获得收入.党的十五大坚持解放思想,从我国现阶段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中就包括财产性收入,这就发展了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党的十六大继续解放思想,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就把法律保护范围从合法的劳动收入扩大到了合法的一切非劳动收入,其中包括了合法的财产性收入,这又发展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党的十七大认为,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决策的新含义至少有两点:一是要让拥有财产性收入变成多数群众的事情,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二是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之变成现实,而不是由其自发的发展.这是解放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

其次,是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科学发展.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因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而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比较高.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势必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而且,更多群众为了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又可能将部分收入用于投资,直接拉动投资需求的增长.随着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双扩大,必将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最后,是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增加”,特别是城镇职工工资增长较快.据中国劳动学会不久前主办的“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透露,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分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与此同时,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又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据2007年6月《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杂志就职工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工资状况不满意的人高达96.5%.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差距过大.不少学者指出,显示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基尼系数,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就已经超过0.40这一公认警戒线.在那以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基尼系数近年来进一步上升到0.45―0.50的高水平.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急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根据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和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居民收入分配要改变两头(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大、中间(中等收入者)小的哑铃型结构,使之变成中间(中等收入者)大、两头(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小的橄榄型结构,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体地位的结构,是比较理想的.我国现阶段要逐步实现较为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就要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等的同时,还要拓宽收入渠道,让更多群众不仅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料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写卖收入等),还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据国家统计局专家提供的情况,目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较小,大约在2%左右.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虽然基数小,但是发展潜力很大。,”“拿这两年来说,相比上一年度,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预计2007年的增速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如果更多群众可获得财产性收入,而人均财产性收入又快速增长,就能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郭复初:

企业应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

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为总书记的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构建了科学指导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从而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内容非常丰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办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对西方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重大发展,已由强调代际(上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拓展到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就企业而言,不仅要求生产与营销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需要财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潮流,已使现代财务处于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企业必须把财务如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放在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位置,抓住这个“牛鼻子”,带动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如何贯彻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

1.在资本配置方面,要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降耗、节约土地与生产建设方面的投资项目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新建设企业时,应将基本生产技术项目建设与相配套的环境保护与节地节能降耗项目统筹安排,反对“先生产后治理”的片面生产观;老企业应对发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问题高度重视,要优先安排资金,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治理与节能降耗指标的完成与超额完成.作为企业高管人员,要树立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只为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这一问题既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关系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2.企业要高度重视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投资,保证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众所周知,企业的主导产品与主导技术都具有生命周期,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老和被淘汰的过程.如果躺在现有盈利水平高的主导产品与主导技术上睡大觉,不思进取,一旦产品与技术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也就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企业高管人员一定要克服短视观念和短期行为,不管自己任期长短,一定要制订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不断投资研究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要有一批储备的产品和技术,一旦原有主导产品与技术被淘汰,有新的主导产品与技术去替代,使企业永葆青春.只有这样,才能打破高管人员的任期界限,作到一任一任薪火相传.

3.企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在经营层、管理层、技术层与技能层所拥有的各种创新型人才与知识的总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既要使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又要拥有各层次的高水平的人才与无形资产,即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要做到这点,企业应制定人力资本发展战略规划.既要作好当前的定岗定员工作,配备好高质量的人才,又要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培训、招聘与储备将来需要的人才.企业既要保护好和利用好现有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又要不断研究开发和取得未来发展需要的无形资产.企业高管人员要高瞻远瞩,不吝惜在人力资本上进行投资,使企业成为生产技术型与知识创新型相统一的现代化企业.

4.企业要高度重视取得长期性资金的渠道.前面我们讲到的进行环保与节能降耗项目的投资、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的投资与人力资本的投资,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去加以保证.企业拥有长期性资金供给渠道,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正如人体具有不断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长寿一样.因此,企业要在维护长期资金供应渠道上下功夫.一是要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具有稳定性和风险小的特点;二是对债权人保持良好信用,做到不随意改变借款用途,保证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三是采取正确的股利政策,兑现对股民的回报,使广大投资者能分享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果,维护企业良好形象,使增发新股能顺利进行.企业应坚决克服盲目“圈钱”,随意花钱造成投资失误,有盈利而不给股民分红的错误筹资观念.这些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财源,遗患无穷.

李萍:

成都试验区:坚持城乡统筹实现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再次唱响了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最强音.今年6月,经国家批准,成都市成为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既是对成都市历时四年来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怎么写作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政治建设为保障的科学发展改革实践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意味着成都市肩负起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体制改革探索,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大历史使命.

在面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四个不协调”和“一个差距拉大”的严峻问题和突出矛盾方面,成都的思路是抓住城乡矛盾,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统筹城乡”,就抓住了在科学发展实践中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最重要方面.基于此,从2003年3月开始,成都市实施了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实践活动,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主要是“三农”相对处下居后的这一制约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促进城乡结构的转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经过四年来生动丰富的探索实践,初步奠定了成都城乡一体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基础.

首先,实施制度、政策的一体化.目前,在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中,以2004年2月5日成都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为基础,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打破长期以来“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偏向体制和政策,实行了制度、政策的一体化.

其次,在一定时期采取必要的政府主导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策略.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规划安排、制度设计、组织实施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基于市场发育不健全,经济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自发推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现实,在城乡一体化的初始阶段的必要选择.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十分注意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理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作用的衔接.在政府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供给、政府创新制度环境的前提下,由市场、竞争机制去引导、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再次,推行“三个集中”和“三大重点工程”,前者是指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后者是指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旨在通过农业生产实现企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相关怎么写作业,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兼容并进,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问题,转变农户的生产及劳动和生活方式,避免新的不和谐因素和局面的出现,兼顾协调城乡居民的利益,为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

最后,构建治理新机制,为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须与构建政治新格局或形成治理新机制内在地联系起来,以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推向更高层次和新的阶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调动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2003年底,成都市委开始积极探索以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和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差额直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基层政治建设.截至2005年3月,成都已有46个乡镇实行了党委书记公推直选,90%的村和80%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实行了差额直选.实践证明,把党的基层干部的选择权、监督权交到人民群众手中,实行公推直选和差额直选,不仅使乡镇、村(社区)的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主权在民,政权民授”的制度,有了“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也把基层优秀人才选拔和吸引到党的基层组织中来,把党的执政建立在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再者,重建了民间参与机制,让不同观点利益主体通过公开的、平等协商的方式来寻求共同的、各方均能接受的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这一制度的创新,有利于调解意见分歧、平衡利益关系、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是新形势下做好乡镇、村(社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基层政治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提高领导水平,改进执政方式,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推动成都市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喜的是,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初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成都发展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比2002年增长65.8%,人均超过3000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比2002年分别增长2.2倍、2.1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从2003年起历史性地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国家赋予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权,不仅仅是希望促进成渝自身超常规、跨越式、可持续地发展,更重要地是希望成渝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带动西部大发展,以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下,成都人民应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进一步探索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创新之路,全力建好试验区,努力成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侯德芳:

学习好十七大报告宣传好十七大精神

十七大报告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了改革开放29年来的历史经验,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前进,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整个报告,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着深切的爱民之心,是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行动纲领.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就非常鲜明地回答了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把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总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既是对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又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成果,这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建树,必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学习好、领会好报告精神,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准确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用报告精神武装头脑、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当前我们在教学中,宣传十七大精神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内容,生动地阐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2)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意义.揭示它是如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也就是如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理.(3)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的主调.说明我党在统一执政思想上又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也表明我们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关键性、全局性的认知更趋深入.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新的理论阐释,解决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其他执政理念之间“谁统领谁、谁涵盖谁、谁为主次”的理论及政治关系,突出了对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指导思想统领全局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总纲,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布署.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所作的极为全面深刻的阐释,第一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十分有说服力地告诉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科学地发展,才会有真正持久的发展.

科学发展涉及内容十分宽泛,涉及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人.报告中的每一部分作出的每一个重要部署,如又好又快、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等等,都闪耀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光芒.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正如报告中所说,“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帮助同学们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上狠下功夫.把学习好、宣传好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张宁俊: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的第七部分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些阐述给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们财经高校而言,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我们的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既是广大教师教学科研的第一要务,也是财经高校科研管理的首要职责和重要任务.

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看,随着知识多元化、边缘化趋势的加强和更新周期的缩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科界限的日益模糊导致了科研组织方式的重大转变,被企业界广为接受和应用的“团队”运作模式由于其更加强调集体智慧,适应科学研究的变化和要求,正逐步发展为高校新的科研组织形式,科研团队已经取代个人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主要载体.

近年的实践表明,科研团队通过人才的群体效应和资源当量积聚效应带动了高校的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为高校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知识储备,同时通过科研团队的形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学术能力与竞争实力.因此,正视个体员工的学科局限和知识量、信息量有限所造成的制约,充分认识科研团队的作用,充分运用社会资本这种有效的资源获取方式,从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融合的视角研究高校科研团队的效能及其形成机制,对于提升我校科研管理水平,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有其不同的结构特性.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的众多环节中,知识创造最为根本和关键.但如果不用某种形式分享或使用知识,那么知识将毫无价值可言,知识的创新必须经过知识或信息的交换与整合才能达成.知识分享既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关键也是难题所在.

高校科研团队是典型的知识型团队,研发团队社会资本对内部成员之间的知识资源交换(知识分享与整合)有正向影响.人既是资源要素之一,也是运用资源的主体.人们在运用资源要素的过程中,不仅仅作为单个人出现,同时也是作为社会群体出现的.人在运用资源时的主体存在状态本质上是社会关系,个人层次的选择必须和群体与社会选择结合起来.

对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一般认为科研团队是“组建”而成,即便使用科研团队“建设”的概念,也似乎强调外部力量,尤其是行政力量在科研团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进取的科研人员之间常常产生各种矛盾,形成这样或那样的竞争态势.其原因包括“资源”分享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合作研究者之间的视角、方法冲突;以及合作研究者之间的观点冲突等.这些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团队的形成和团队效能.因此,在组建和建设正式科研团队的同时,还应该与科研人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自主抉择、合作博弈的自组织生成的团队或虚拟团队形成有效互补,加强和完善基于信任的科研团队建设.高校科研团队有着特殊的团队过程与环境因素,显著特点在于其知识性质,包括知识型员工与知识创造活动,目前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对其知识特征关注远远不够,从知识管理过程角度系统地研究团队效能的形成,既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的具体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迫切要求.因此,努力提升我校科研管理水平,推进科研管理创新,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付出更有创造性的劳动,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我们科研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懈的追求.

孙蓉:

学习贯彻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新精神

努力提升保险业怎么写作和谐社会的能力

2007年10月15日,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总书记代表第十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十七大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总纲领、总部署.

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之一,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保险业的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保险业怎么写作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十七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具有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系统阐述.报告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正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十七大报告将我国的基本国情界定为“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来看与基本国情呈现出一致的态势.自1980年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以来,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式不相适应.

(三)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科学发展保险业,提升保险业怎么写作和谐社会的能力

1.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发展保险业.

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保险业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保险业发展规律,创新保险发展理念,转变保险发展方式,保险发展难题,提高保险发展质量和效益,统筹保险业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人为本,促进保险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保险业怎么写作和谐社会的能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保险业全面提升怎么写作和谐社会的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1)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覆盖面,拓宽保险怎么写作领域.保险业应大力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配套怎么写作.以发展“三农”保险为重点,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么写作;大力发展责任保险,促进政府公共怎么写作创新;保险业应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2)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深化保险公司改革,提高保险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增强发展活力.(3)转变保险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大众化,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4)加强保险法制建设,强化保险监管和社会监督,完善信息化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的三支柱保险监管框架,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切实保障广大被保险人利益.(5)提升保险行业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强化保险诚信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业精神风貌,努力维护和继续营造保险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黄娟:

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

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描绘了蓝图,尤其是报告中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六大社会建设任务之首,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使我们青年教师倍受鼓舞的同时又感到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充满新意,为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的科教事业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论述的新意不仅在于把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且把教育放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从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的高度来强调教育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等重要思想.这些都抓住了当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为我国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二)党的十七大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高校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高校是实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是大学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无形资产和独特优势,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主力军.高校教师最重要的本职工作有三项:一是教书育人;二是科学研究;三是怎么写作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围绕自身本职工作,不断创新和锐意进取,把个人的成长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书育人方面,青年教师首先应具备开拓创新精神,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财经学科也是日新月异,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应该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结构;我们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积极开设新的课程,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社会.其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创业的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授课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讲解做人的道理,建立融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为一体的创新人才体系.当然,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

科学研究是高校发展的制高点,是高校核心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怎么写作社会的根本手段.对待科学研究,青年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能吃苦、沉下去”的精神,经受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潜心钻研,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其次,青年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转变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不易实验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方法上更加科学,论证上更加清楚,结论上更加明确.此外,我们还应该坚持科学研究怎么写作社会的根本目标.科学研究最终目的在于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选题上应立足实际,在对策上应怎么写作实际,才能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社会,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

陈丽丽:

从十七大报告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新战略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我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面对新时期对外开放新形势,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下的贸易发展指明了战略方针.

1.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协调发展,实现“内外联动”的贸易平衡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地位的巩固,长期来我国“重外、轻内”的外贸发展战略问题开始凸显.它不仅造成我国资源错配、扭曲和福利输出等问题,还使我国贸易摩擦和涉外经济冲突不断加剧.为此,我国新时期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就是统筹协调好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进出口、资本流动和就业持续稳定增长的条件下,遵循WTO规则对我国外经贸政策进行全方位改革,消除省际贸易投资壁垒,推动国内产业剃度转移,促进贸易发展的内生机制,提高城乡消费和民间投资水平,最终形成内外需互动,实现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2.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机遇,促进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大国的立国之本,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自主创新,要勇于和善于充分利用全球资源.(1)我国应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有效融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新体系.通过进一步引进国外的人才、设备和管理,特别是继续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更高水平的研发活动,充分发挥其“溢出效应”.(2)通过增强国家基础研究和企业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从成本竞争到知识竞争.这不仅能保持我国贸易竞争力可持续性,也是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我国“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3)通过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通过并购国外技术型企业或设立研发机构,就近利用国外研发资源,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3.互利共赢,发挥大国责任,实现新时期贸易的和平发展.

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银行2006年公布的数据表明,加入世贸组织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3%.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应该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意味着中国将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旗帜下,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在开展多双边经贸合作时会更多考虑到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1)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迅速.截止目前,商谈自由贸易区已达11个,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占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区域合作为加强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关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使更多的国家分享到“中国机会”.我国在制定对外区域合作发展规划时,应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观.本着“平等互惠、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周边地区、资源富集地区、主要市场和战略伙伴为重点,采用“齐头并进,梯度参与”的策略,逐步构筑我国的全球性经济合作网络,建立有利于我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2)在各种区域和全球经济组织积极发挥大国责任.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球化视野下充分考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性开放阶段.我国要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中承担起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与修改,推动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维护自由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有效发挥大国责任,我国要加强在多个多边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发展银行的活动,加强与G8、OECD等发达国家集团和各类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对话、交流与协商.同时在短期和中期内,重点加强在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如国际层面的G3、G7/8、G20,以及地区层面的东盟10+3和APEC.总之,无论是处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还是全球经济的考虑,我国都应该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在区域和国际经济中担当领导者.☆

西南财经大学专家学者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