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勉战内忧外患

点赞:2316 浏览:59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市场的强大力量正把整个世界吸进衰退的黑洞,中国经济虽勉强继续增长,但内忧外患交迫之下,也正在向衰退的边缘迫近.A股和港股市场整体前景不乐观

国家公布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后,国内A股市场为之欢腾,并终于走出了一波像样的反弹.深受熊市煎熬的投资者欢欣鼓舞之余,开始惴惴不安地憧憬市场反转和下一个大牛市的来临.但纵观内忧外患,笔者尚不敢过早乐观.

全球经济已经走过关键的拐点位,经济下行的通道已经打开,市场的强大力量正在把整个世界吸进衰退的黑洞.中国经济虽然勉强独树一帜,继续增长,但进入第三季度,中国国内经济突然开始加速下滑.短短两个月里,国内电力总需求从两位数的高增长变成10月份的负增长,而且在11月的前两个星期仍然在继续下滑,为十年以来所未见.PMI、PPI等关键的生产指标同时开始加速下滑.

内需和生产如此迅速大幅缩水,不可能仅仅是内因在作怪.更可能的原因是,金融海啸的二次冲击波已经到达中国,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在破坏以出口为源动力间接拉动的国内总需求,配合正在形成的国内房地产行业颓势,内外夹击,把中国经济拖向衰退的边缘.

外患加剧

全球金融海啸形成的背景与救赎前途,笔者已在此前阐述(详见《金融实务》11月号文章“国际金融监管者的救与赎”).非常遗憾的是,由于美国政府处在大选以后的权利交接真空期,欧盟内部策略上缺乏统一协调,虽然G20峰会提出了美好的愿景,全球协作的救助行动却没有实际进展.与此同时,金融海啸的冲击波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扩大的同时加速、加力.

本来在政策应对上就比别人慢了一拍的欧洲经济体,正在迅速进入全面衰退.欧美经济体的失业率,在几个月里激增到过去几十年所未见的高点,经济学家惊呼,“大萧条2.0”已经到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笔者以为,金融海啸的二次冲击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从简单的外需萎缩蔓延到对内需的破坏.而这种破坏的结果比外需萎缩严重得多.

一直到今年三季度以前,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都停留在外需萎缩的周期性层面.出口企业出现需求疲弱、资金紧张、入不敷出的情况,虽然局部经济困难重重,但是仅仅占中国GDP总量9%的净出口,还不至于对大局造成影响.

但是,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国际金融海啸的深化,外需的长期疲弱转变成了国际经济的实体衰退.周期性的出口顺差的压力从量变进入质变阶段,变成了结构性的麻烦.外需萎缩终于蔓延到对内需的破坏.具体体现为中小企业产能挣扎生存近一年以后终于开始关闭,硕果仅存的企业也对未来投资计划进行大幅缩减.这些行为又对上游产业需求形成强烈的冲击,并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也就是说,外需市场的剧烈变化让很多中国传统的出口企业不能如愿以偿地进行资本积累和技术升级,进而完成转型.这些企业在以一种被破坏的方式开始被迫退出市场.欧美外需一日不恢复,这种趋势恐怕就要继续下去,我们的经济为此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内忧加深

过去几年,国内高论频出,以论证飞速上涨的房价是多么合理.城市化理论是最出名的理论之一.城市化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过程,不应该导致城市房价在一年内翻番.房价已经涨到所谓的“金领”阶层的年轻人都难以负担的时候,农村转移过来的人口又怎能负担?

2005年后,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沦为泡沫化.发展商的贪婪把房地产行业的金融杠杆率提高到惊人的高度.但是,供给的迅速放大为已经泡沫化的房价爆破提供了基础.2008年三季度经历了长达一季度之久的僵持,购房人和发展商的对峙终于以发展商的全面投降告终,房产降价的开始进而强化了市场对未来房价下滑的预期,也为将来几年的房产熊市拉开了序幕.

房地产下跌的直接结果就是交易量萎缩,其后的结果就是投资下滑.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2009年中国房地产下跌20%,交易量可能会下降61%,而房地产投资可能下降65%.卖房拉动经济效果比建房差得多.

中国房地产商手中积累了大量存货,投资客手中的房屋也会在房价下跌预期形成以后变成供给.即便房地产市场暂时转暖,也要等到这些人卖完存货,才能建新房,才会拉动经济.所以,注定从需求方刺激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政策效率是耗时的,短期难以见效.

提出的建设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能够绕开这一环节,直接建设低价房屋满足低收入人群,既能刺激经济又能平息社会公众对高房价日益增加的不满情绪.但是,经济适用房在未来三年的总投资也不过9000亿元,和发展商投资相比是杯水车薪,拉动经济的效果不会明显.

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预算外资金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开支都来源于此.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会严重影响地方政府在未来的投资能力,继而进一步减少投资总额.同时,房地产行业的拉动效应巨大,钢铁、水泥等上游产业和家电、家具等下游产业会跟着遭殃,不仅不敢追加投资,恐怕削减现有产能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中国经济内在需求强大,政府和金融系统又有充足的资金,照理说应对一个房地产周期的能力不成问题.可是房地产行业偏偏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这个节骨眼上出了问题,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内外交迫的困局,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4万亿恐不足

我们必须明确两点:其一,财政政策的刺激不可能改变经济的周期性,却能减少经济周期性带来的痛苦;其二,财政政策的效果不是由出钱多少决定的,而是由刺激方案总量和经济需求缺口进行比较以后决定的.

如果政策真的能够扭转经济周期,经济也就没有周期了.尽管各国政府殚精竭虑,但经济的兴衰交替却依旧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重复出现.经济增长靠市场,而经济的周期性是市场决定的,政策无法战胜.

以美国为例.这个拥有全球虚拟铸币权的国家借助全球化通缩力量,大肆“印金如土”,也不过将21世纪初的衰退延后了几年.而其付出的代价却有目共睹,甚至全世界都跟着遭殃.经济学家的评论说得好:“美国是以更大的错误去弥补了另一个错误.”

中国提出的4万亿元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方案,即使分摊到两年,仍然接近GDP总量的10%,力度之大,为人类经济史上所未见,打破日本在上个世纪创下的单一财政刺激方案占GDP总量5%的记录.

然而,看一下我们所面对的需求缺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笔者还说“不够”的原因.

我们的房地产行业是投资大户.2007年和2008年投资总额分别达到2.53万亿元和2.9万亿元.随着2009年房价下跌的预期变成现实,开发商的投资必然大幅下跌.如果如笔者所预期那样缩水65%,那么仅此一笔,需求缺口保守估计就可以达到1.5万亿元.考虑房地产行业对上下游的拉动效应非常巨大,钢铁、水泥、建材、建筑行业、家电、家具等关联行业加总以后的总需求缺口应该不会小于0.5万亿元.这2.0万亿元需求缺口的粗略估算,笔者还没有考虑第三层次的需求缺口,例如钢铁和水泥行业对电力的需求,家电、家具行业对原材料和物流的需求等.

中国的出口行业毫无疑问是重要的雇佣力量,大概雇佣2600万产业工人.同时,又是重要的投资力量.由出口行业直接和间接拉动的消费、投资总额每年不下20万亿元.在出口产业痛苦转型的阶段,这方面的需求缺口在2009年可能会高达1万亿元.

粗略加总,2009年的需求缺口至少有3万亿元,没有大手笔的财政刺激,维持高增长几乎已经没有可能.而目前每年2万亿元的大手笔财政刺激方案,就算不考虑比市场需求低得多的乘数效应(也就是对上下游需求的拉动),也还不足以完全弥补市场留下的需求缺口.所以说,两年4万亿元的财政方案虽然是史无前例的手笔,恐怕也不能创造改变经济周期的历史.2009年中国经济就算不“硬着陆”,也要“急刹车”.

当然,政府大笔的财政投入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可以防止弱势群体在经济减速的过程中受到过度的伤害.弱势群体在经济周期向上的过程中,享受的好处往往非常有限,而在经济周期下行的过程中却常常率先受到伤害.

4万亿勉战内忧外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以欧美地产和金融泡沫破裂为例,金融家虽然承担了资产的损失,却仍然过着奢华的生活.银行的高官虽然被社会谴责,却仍然领取丰厚的薪水.失业的阴影却把大批的蓝领阶层甚至部分白领――这些对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举家被抛在街头.欧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情、不公的丑陋面目暴露无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亲民的.

市场仍待恢复

从股票投资看,我们维持看平的观点.如前所述,电力、钢铁等先行指标都出现了多年罕见的负增长.由此,我们认为2009年上半年宏观数字可能更为难看.而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滞后反映,下半年可能会略有改观.虽然股票市场很可能已经反映了这种悲观预期,但是市场的全面恢复一定要等到经济加速看到苗头.

因此,我们认为市场近期出现实质性反转的概率不大,现在还不是勇敢入市的时机.毕竟,万亿级的资金,落到企业头上不会是一笔小数字.但是,这需要投资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去发掘.结构性投资机会虽然会有,但不会很广泛.

我们仍旧看空强周期行业,理由前文已经论述得很清楚.除了岌岌可危的房地产,银行业也是我们担忧的重点,除了在经济下行期间,银行的盈利能力会下降以外,资产质量可能同时受到严重的负面冲击.而银行又占有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的很大比重,这也是我们对A股和港股市场整体都不乐观的理由.

总而言之,我们对市场的总体观点是谨慎看平.毕竟市场估值已经较为便宜,而我们也从来没有丧失中国经济会长期向好的信念.但现在适宜维持保守,耐心等待市场的力量把经济带入下一个加速周期.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兼中国策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