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会神中国金融热点

点赞:15387 浏览:694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主持人语:2007年三月“”的召开使得诸如设立外汇投资公司、利率调控、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升值、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等问题复又成为人们当前议论的焦点.在中国金融改革中,银行业改革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一点早已毋庸置疑.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已经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再发展到分业和混业的高级阶段―专业化经营相比,中国银行业刚刚处在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过渡阶段.这也预示着中国银行业未来在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中必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也对目前正在进行之中的中国银行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经营信用的单位,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强调的是客户信用、产品经验以及信誉的积累,而当前商业银行的改革在用人机制上却呈现出重学历而轻经验的趋势.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实际上和目前中国金融运行的大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待金融改革,我们既要放眼全局也要体察局部,为此,本次“银行家论坛”请来一直关注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的多位专家、学者,从多个思路和视角探讨当今中国金融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飨读者.

(本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关点,与其所在单位无关)

焦瑾璞:2007年通胀压力不大,农村金融发展要百花齐放.

我想谈两个问题.首先是对有关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近期,关于2007年中国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为此我们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自2006年物价上涨以后,今年一月和二月,除了CPI、PPI上涨以外,资产上涨趋势明显,为此市场出现了较高的加息呼声.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尽管今年头两个月份物价上涨明显,但由于存在春节的因素,因此不能根据这两个月的数据做出2007年是否存在通胀压力的判断.近日,包括国家发改委、统计局、海关等十个部委也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讨论,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007年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并不一定会像外界宣扬的那么大.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2006年10月份以后,国内粮棉油出现大幅上涨,到现在粮价已经处于高位,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粮食要继续上涨就存在较高的难度.同时,如果粮食继续上涨,势必会对整个中国经济引起连锁反映,而现在的状况是,农业包括农业加工产业都不愿粮价继续上涨,为此最近国家发改委司还取消了关于粮食涨价的14个小项.

(2)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不会回落并很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出现.能源就是原材料,其在很大程度上和国际市场接轨.在世界经济增长态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国际能源乃至国内能源都不会下降.而能源的上升,将很可能导致在2007年出现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但是这里面仍然存在疑问,有些产品,比如白色家电却基本保持不变,这可能与该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有关系.

(3)投资品.有人说目前我们国家存在投资反弹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投资反弹存在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是新开工项目,同比下降了20%多.其次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大幅度下降.初步预测,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会同比降低20%左右.那么此前原材料成本推进引起的上涨,将会被投资品下降所抵消.

聚精会神中国金融热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金融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流动性问题.对于目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相关的研究比较多,但治理起来却很困难,我们甚至发现用以前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已经解决不了目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了.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源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各国普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其中美国长期执行的低利率政策,是导致世界范围内流动性泛滥的原因之一.而事实上,中国本身也存在低利率的问题,低利率引起了中国资金投放低,加上中国货币总量较多,遇到经济好转,可能引起资产的变化,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诸如房价、股票的上涨.

(5)政治因素.今年是2008年奥运会的前夕,同时还是一个政策年,从政策面来说也不希望物价上浮太快,为此预计国家将会进行相关调控.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初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尽管2007年中国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压力并不会太大.尽管人们对目前存在的通胀压力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认为,影响今年物价上涨的动力在于成本推进型,但成本推进会被很多因素所抵消.预计2007年还是一个平稳年.

其次,我想说一些对当前农村金融问题的思考.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并规划了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蓝图.为此银监会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降低门坎,允许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准入,农村金融改革已经破冰启航.我本人一直在做小额信贷问题的研究,现在对小额信贷问题关注度逐渐高了起来,可能这也和一直从事小额信贷发放的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掌门人尤努斯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有关.有关小额信贷在中国,我曾写过两篇随笔,一篇是“不能穿皮鞋做小额信贷”,另一篇就是得知尤努斯获奖后写的“期待着与尤努斯再次握手”.可以说2006年媒体对小额信贷的宣传,确实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奠定了舆论基础,否则这个问题还不会这么快就引起的重视.关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要强调百花齐放,要强调政策引导而非主导.今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不同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银监会也出台了四类新型农村机构的准入机制.新增的这四类农村金融机构,既是中国银监会出于活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创造性举措,也不排除将来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新的风险点.为此我们也看到,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银监会出台的政策规定新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有银行参股.也就是说在发展多种所有制农村金融机构中,还是采取以银行的机制作为主导.而存在于各个国家的农村金融的难题原因就是在于农村金融具有散、多、小、风险高的特点,因此农村金融应该具有自发、创造性、利于推行的特点,只有这样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才能成长起来.而以银行运作机制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导,其可持续性颇令人怀疑.

其次,发展农村金融中的突破、协调、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市场准入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停息披露制度、会计制度、结算制度、汇兑等等.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应强调协调推进,而非单个进行.此外农村金融发展需要突破的重点在于贷款市场,而不是存款市场,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最欠缺的还是如何建立一种好的贷款机制.

第三个问题是要为农村金融现存的小额信贷组织正名.比如已经进行小额信贷实践十多年的茅于轼老师,他是很有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人.在中国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但是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多是无名无份,这表明目前的农村金融中还存在政策或法律的缺失,我们应该给予这样的组织以合法的地位.

第四个问题是应该构造农村金融的扶持体系.应该说农村金融下一步的发展不能缺少政策的扶持.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各国农村金融政策扶持方面的比较研究”,希望将来能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在税收、财政、货币政策上应给予何种方式的扶持提供借鉴.目前看,出台相关的货币扶持政策是比较容易的,比如央行可以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以诸如利率浮动等方面的政策.但是在财政和税收政策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国家可以给予这些金融机构一定的补贴,但是这种补贴应区别于以往我们采用过的补贴机制,要实现补贴机制的“阳光化”和“透明化”.

发展中国农村金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提出普惠金融的理念.所谓“普惠金融体系”,实质上是继承和发扬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作为“最有效扶贫武器”的认知,同时又进一步超越了零散的机构和金融怎么写作的能力范畴,而是致力于建设一个系统性的微型金融怎么写作网络或者体系,为所有阶层的人口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怎么写作.我们应该学习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做法,把诸如小额信贷组织等为广大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怎么写作的金融机构纳入到我们的金融体系当中.正如尤努斯所提到的,贫困人口也有获得金融怎么写作的权利,也体现一种民生.以往我们论及金融,总是首先强调高端客户,事实上穷人中也隐藏财富,金融是促进开发式扶贫的更好的手段.时至今日,我国金融体系的“排斥性”格局还是比较突出的,就是说许多低收入人口尤其是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还不能获得应有的金融怎么写作,被排斥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这可以由我国目前仍存在大量民间金融的事实来佐证.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专门强调和研究我国面向弱势群体的金融怎么写作,发挥普惠金融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祝宝良:2007年宏观经济在可能有所回落的同时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关于对2007年物价的判断,我的观点是今年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比2006年有所增长,幅度在2.5%左右.首先,国际粮价稳中趋升和粮食最低收购会对市场粮价形成一定支撑,国内粮食会稳中趋升.其次,国家将不断完善资源性产品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机制,理顺土地、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淡水等资源性产品,这会增加其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抬高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的.第三,怎么写作仍将是消费上涨的主要动力,我国一些重要的怎么写作如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属于政府控制或政府指导,其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第四,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剩会拉动上涨,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第五,2006年8~12月,物价环比上涨较快,形成了较大的翘尾巴,仅翘尾影响全年物价上涨1.6%.当然,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资源、工资等成本上升推动的结果,物价加速上涨的趋势,不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主要问题,不应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货币流动性过剩将主要影响资产如房地产和股市,资产值得关注,货币政策对此应有所反映.

对于2007年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个人的观点是宏观经济可能会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较高速度,估计在10%甚至更高一点.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我国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在10.5%左右;二是国际经济环境仍然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继续增长和稳定外商投资规模;三是我国仍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中期内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四是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更加突出.有人说目前中国存在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增长过快引起的.投资过快,特别是制造业投资过快,导致国内产能过大,在消费增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只能出口,同时大量替代进口,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一分析逻辑上没有问题.基于这种观点,对解决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开出的药方就是抑制投资和通过市场准入等法律手段,土地、投资审批、信贷控制等行政手段调整产业结构.而效果呢,并不理想,国际收支平衡没有解决,我们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愈发被动.

双缺口模型告诉我们,经常项目顺差也就是贸易缺口等于储蓄大于投资的缺口.在消费基本稳定、经济增长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减顺差就要扩大投资.所以,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是必要的,保持目前比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也是合理的.解决目前国际收支不平衡,就是问题的关键.要减顺差,就是要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因此调整土地、工资、资源产品的、增加环保成本、减少出口退税和外资税收优惠等都可以发挥作用,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自然牵涉到人民币汇率问题.至于人民币升值对于改善目前中国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的现象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曾经做过测算,结论是,人民币升值对于改善内外部不平衡状况是有作用的,而且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抑制纺织、机械、化工、采掘、冶金等行业的过快增长,促进怎么写作业的发展.我一直主张应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把人民币升值幅度从目前的年3%提高到5%.

目前国际上还能容忍中国大量的出口物品,中国的经济也还可以继续维持高增长,可是以后怎么办?高出口带来的高投资增长格局下形成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问题会越来越严重.靠什么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来?国际和国内的经验表明,要靠市场机制、靠手段.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杠杆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景学成:解决中国金融问题要有“主见”、“准见”.

对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判断,我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增长合理化、改革综合化、市场层次化、竞争本土化、调控艺术化、监管高级化”.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大概能看出,2007年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总体向好,但2006年经济金融遗留下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如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房地产和金融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市场流动性问题以及医疗、教育、养老和收入差距拉大等民生问题,这些遗留的问题决定了2007年金融工作任务沉重.

根据我对经济金融工作的思考,我认为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金融问题的障碍在于缺乏战略眼光、系统研究和中长期思考.目前备受争议的高额外汇储备就是一个例子.以往我们对外汇储备的概念就是多多益善,并且这一政策长期不变.如今回过头来看,全球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东亚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一直在积累外汇储备,美国则在滥用亚洲国家的储蓄,国际上一些经济体对中国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大量国际游资想方设法涌进中国.这一切导致中国保有的高额外汇储备的战略意义已远在正常经济增长意义之上,并且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为此现在又转过来研究如何运用这高额的外汇储备,但是我们看到种种被设计出来的运用方式依然多是短期行为,依然侧重短期因素,我担心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产生面临外汇储备减少的惆怅.

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同样有一个战略眼光问题.现在人们都在朝着人民币升值这一个方向预期,而没有人民币理性区间的研究与分析,要不就说交给市场去解决,这似乎是尊重市场经济,但实际上却是经济学家以及政府在逃避责任.一段时间之后,很可能又会导致超升超调的问题,到时又要往回调整.在美国的压力下升值固然不可取,但我们自己存在的缺少“主见”、“准见”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此外,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上,未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开放到多大的浮动区间较为合适,这仍需要我们研究清楚.中国的经济,说到底就是要谋求快速、健康、安全的发展态势,在这三者之中,安全因素又至关重要,而能否谋求安全也是和我们有没有发展的战略息息相关.我们看到,由于缺乏战略,我们的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有碍安全发展的问题,譬如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对此我们还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

再看看我们的银行改革,对于国有银行改革我们的目的是谋求脱胎换骨,战略方向是明确的,但什么是脱胎换骨,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措施还不是很有力.有一点我们得清醒地认识到,那就是仅靠国家注资和上市筹资都换不来我们所期望的“好银行”,我们必须在转变机制、改造流程上下工夫.已经上市的银行要学会执行交易所规则和监管要求,经营上要向国际先进银行看齐,显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

魏加宁:防范泡沫经济与加快金融改革.

前不久,有人让我对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进行一下比较.起因是我去年(2006年)在清华大学曾经就当年日本泡沫经济的情况做过一次演讲.而那次演讲又起因于大约十年前(1997年),我曾经就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一些情况写过一篇内部报告.而那篇报告则起因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我正好在那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有过一些亲身的体验.

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股价与地价,几年内都翻了两三倍,就连高尔夫会员证、艺术品也都是成倍地上涨.而当时受大藏省控制的日本银行执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低利率不变.理由也很有意思,就是一般商品水平比较低.所以,在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央行前行长应中国金融学会邀请访华,在他的讲演中就多次提到,根据日本的这一教训,银行不仅要关注一般商品,同时也一定要关注资产.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房地产久控不降,多数人认为已经有了泡沫;而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也在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上涨,近来关于股市是否有泡沫的争论也多起来了;而一些人以为只要一般商品稳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总而言之,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的惨痛教训是很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

从泡沫经济的形成来看,至少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资金,也就是所谓的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又往往与汇率有关.再一个是预期,预期能够调动更多的资金,包括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结构失衡,这可能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因此,防范泡沫经济形成,首先是要解决结构失衡的问题,尤其是内外经济失衡的问题.这可能是最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其次,在本币升值的过程中,银行的货币政策一定要从紧,切不可过于宽松.再次,政府要加强信息披露,努力影响预期,用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抵消过于乐观的预期,尤其是要注意防止来自各个方面的“捧杀”,警惕“报喜不报忧”倾向的负面效应和风险因素.

应当看到,首先,虽然我们现在有许多地方与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有相似之处,但是现今的中国和当年的日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在进出口贸易上,当年日本出口的东西是真正的“日本制造”,而我们现在出口的大多是来料加工产品.如果中国也出现泡沫经济,那么对整个经济的危害势必更大.其次,日本虽然较早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由于金融安全网不够健全,因此在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停滞多年以后,还是爆发了金融危机.再次,虽然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经历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停滞,而且还爆发了金融危机,但由于其社会安全网比较健全,所以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

而我们目前,且不说社会安全网还很薄弱,就是金融安全网也尚不健全.近年来,我们的金融改革在金融微观治理结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整个金融宏观治理架构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如前所述,金融安全网尚存在漏洞.尤其是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而目前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恐怕是一种最坏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对于广大存款人来说,由于缺乏政府的公开正式承诺,所以挤提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经营者来说,由于银行和各级政府一直在进行事实上的“兜底”,因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十分巨大.可以说,有存款保险和没有存款保险两个方面的缺点它都有.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一旦中国经济出现泡沫而后破灭的话,将会导致银行坏账重新上升,甚至有可能导致银行出现倒闭,届时势必将对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其次,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蕴藏着巨大的结构性风险.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政府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监管方面看,目前我们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改变起来难度很大,暂时还看不到改革的迹象.这显然与混业经营的趋势不相配套.因此,蕴藏着巨大的结构性风险,至少要尽快建立起监管协调机制.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建立监管协调机制似乎也进展缓慢.

再次,目前国有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国有金融资产所有者代表缺位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也就是说究竟国有金融资产由谁来代表,这个问题还比较混乱.现在汇金公司的职能虽然涉及到这一块,但仅限于它出资的几家银行,其内部许多关系还远没有理顺.

最后,地方政府的“金融办”应当如何定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与地方的金融事权应当如何划分的问题.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李连仲:通过降低企业和政府储蓄拉低高储蓄率.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由什么造成的?连续的贸易盈余只是造成当今状况的一个因素.我们看到“911”之后美国连续降低利率,欧盟也降低利率,日本更是执行零利率政策,而低利率正是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土壤,因此流动性过剩当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大量涌进中国.国际资本选择中国的原因一是对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另一个是由低利率导致的中国资产的上涨.

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除了有外贸顺差增长较快和外汇储备规模较大的因素外,我们研究的结果还将此归结于储蓄率太高,并以此开出拉动内需的药方.但是比较一下现在的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的储蓄率,可以发现居民储蓄率是在下降的,原因可能在于低利率、政府鼓励消费以及股票、房地产的上涨.而企业储蓄率以及政府储蓄率提高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企业储蓄率提高的原因部分在于企业该提供劳动报酬的没有给到位,这部分劳动报酬中包括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险.而政府储蓄率提高的原因则在于财税收入连年增收的情况下,政府应当提供的转移支付如社会福利、社会公共物品等却没有到位,由此导致政府储蓄的增加.分析上述原因,我们看到如今降低储蓄率的有效手段除了要拉动居民消费,同时还要让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降下来.而对于如何打消国际资本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这里面有大学问,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方法,除了切断其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联系外,还要利用和发挥准备金和利率等其它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作者单位:政策研究室经济局)

尹艳林:客观评价和认识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

目前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相对悲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经济时报》3月5号发表的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十大问题,总的观点是目前我国的股市距离有效率的市场还比较远.第二种看法就相对乐观得多,2月27号《上海证券报》发表了关于中国资本市场战略目标与战略转型的文章,该文章认为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启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新阶段,为此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上两种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截然相反的观点,表明了目前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

那么,如何客观评价和认识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是不断深化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也基本完成,公司治理初见成效,股票市场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我认为,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在看到改革成效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更多的还是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包括上市公司的质量等,都是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表现.因此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重点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把它建成真正的市场.我们必须清楚,资本市场也是市场,只不过其写卖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资本,但市场的基本规律在这里同样适用,因此在资本市场还是要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但现在一些方面的情况表明并非如此.在市场的准入上,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资金进出,都带有行政色彩.未来资本市场还是要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把更多的事情交由市场自身来决定,这是决定我国资本市场能不能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办公室)

阎庆民: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宏观方面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关于汇率改革.这一点仍然值得高层高度关注,未来应当把汇率纳入整个宏观调控之中.二是中国未来到底是不是或者要不要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以往我们关于中国是未来的制造业中心、加工中心这个话题提出得太早了,并以耗费巨大的资源(如油、水、电等)作为代价.三是利率市场化问题.利率市场化当前已经呼之欲出,但央行对此仍十分审慎.检测如利率市场化这一步不尽快迈出,在长期的利率保护的环境下,我们既要保护国有企业利益(利率提高意味着企业贷款成本要提高),同时又要保护银行利润(高利差仍然是当前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其这样,不如加快利率改革的步伐.

关于中国经济运行中微观基础方面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刚才大家说的一点,就是改革是中国经济保持良性运转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改革,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以国有银行改革为例,此次下了很大的决心,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就是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银行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上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真正由“形似”走向“神似”.我们现在需要看的是,国家为银行改革支付的改革成本在“十一五”期间到底能不能推动银行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谈到公司治理问题,有三点是我们要遵循的:第一是标准化,无论哪一个行业都要追求标准化,标准化是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第二要讲流程,银行在做流程,国企也在做流程,实际上都是注重程序化的体现;第三就是价值链,为此银监会在成立的四年时间内站在国际化立场并充分考虑本土化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些监管办法.当然我们也避免监管的过度,我们强调的监管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论如何,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人力资源方面的因素,也有IT建设落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银监会今年也特别提出要加强监管的有效性,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IT建设水平,除此之外再辅助一些外部的法律环境.如此一来,中国金融体系抵抗风险的能力相信就会大大增强.

另外,我们也看到,2007年召开的“”中,农村金融问题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来讨论.为什么农村金融问题长期以来这么受关注,我想这和目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的现状有密切关系,为解决农村金融中农民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问题,我认为发展小额信贷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以前对于发放小额信贷的机构,我们将其业务限定在“只贷不存”上,这种形式的小额贷款机构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或者在一些小国可能行得通,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靠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机构还无法完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尤努斯在介绍他从事小额信贷发放的经验时也谈到,小额信贷往往实行的是高利率,否则无法平衡风险.我们现在的办贷款机构却没有母银行的做法要值得深思,这类机构初期可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但从长期看“只贷不存”经营下去很难,也难以在全国普及,不能够普及也就无法在解决中国金融难题中发挥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

左小蕾:不要陶醉于目前大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中.

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当前特别关注.

第一,全球的金融体系现在还并没有建立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之上,因而全球的金融体系与全球经济发展不相配套.其实这一点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我们总结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金融体系并不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已经提出了十多年了,仍没有得到解决.因而我们在考虑中国经济问题的时候,不应该脱离世界经济大环境而孤立地看.比如说流动性过剩,我认为是经济全球化造成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现象的出现,这并不是某一个国家单独存在的问题,因而中国自身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不是靠自行调整汇率就能够解决的.

第二,当前一定要注意以资产泡沫为特征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点要从日本80年代的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危机中充分吸取教训.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诸如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一些低成本产品向全世界输出,也部分导致全球CPI一直上不去.但是在流动性如此充足的情况下,不表现为通货膨胀,通过什么表现出来了呢?我们看到了全球的石油、地产、股票都在上涨,也就是说流动性过剩表现在了资产的不断上升上,并很可能已经出现了资产泡沫.这些特征并不是目前的中国所独有的,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经济现象.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以资产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在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已经被印证了两次.中国目前的情况和上述发生金融危机时两个地区的情况非常相似,为此我们必须要特别关注泡沫风险的积累,这一点又以股票市场为甚.

第三,我们不要陶醉于目前大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中.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由投资拉动的,投资的增长速度几倍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由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往往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并产生经济运行中的很多结构性问题.一句话,我们目前的经济高增长是由高代价换来的,是不可持续的.宏观形势的好,并不能解决由结构问题带来的风险积累问题,相反结构问题带来的风险积累还会抵消宏观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宏观调控中在注重总量控制的同时,一定还要特别关注结构调整.目前我们存在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地区收益不平衡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结构性问题,而这些结构性的风险积累,如果我们不去注意它,将来宏观经济运行很可能会发生反转.为此,现在就一定要理性考虑国内各方面的结构调整问题,包括金融结构调整.

(作者单位:中国银河证券)

陈功:利用全球性的框架解决中国金融改革中的焦点问题.

当前的金融改革问题,大家看到很多是由体制问题导致的,这没错,但体制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很少被涉及,被讨论,这就是金融法规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从技术角度谈谈当前我们的金融改革.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两大法律法系,一个是英美法系,一个是大陆法系.大陆法系是成文法,源于古罗马时期,权威的色彩比较突出,基本特点就是通过法律规定好什么是能做的,而法律之外基本就是不能做的了.我认为,在大陆法系之下,改革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大陆法系并不适合改革与创新,因为你可能动不动就已经违法了.与之相比,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很多都是实行英美法系的,英美法系是判例法,法官根据情况,有权力“制造”法律,这样就可以不断通过判例来完善法律环境.与英美法系相比,大陆法系的法律空间虽然看似严谨,但在这种法律空间下,人们普遍有怕乱的心态,凡事一定要规划好、策划好后才能推动.这种方法在金融领域,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有关方面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怕乱,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无序是有序之源,英美法系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其金融业的发达,也证明其配套的法律环境是比较理想的.


对于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我同意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方面的社会共识其实也是明显的.毫无疑问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农村金融是否就能使得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我认为也不能夸大农村金融在这方面的作用,但我们现在的确需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事实上,我注意到,农村金融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完善关系密切.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刺激消费,消费增长到一定程度,中国经济增长才会出现结构性的变化.但问题是如何提升消费?我不知道大家怎样看这个问题,我认为目前城市的消费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提升消费的潜力不大,尤其幅度上的变化会相当有限.真正的潜力空间是在农村.

中国有9亿农业人口,人口规模决定了消费增长的空间就在这里.一人一元钱,就是9个亿.而且农村人口的消费要求还未得到城市那样的充分释放.在农村,大家还都没有钱,一旦有了钱,需要置办的消费品相当不少,这就是消费潜力.如何释放这样的潜力呢?这就要靠发展农村金融了.要农村金融来带动农村生产力的提高,除了政策上的放血之外,还要让农民有造血的功能.所以,农村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的可能是在这个方面.

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问题.很多人是考虑在利率上面寻求解决之道,大家有很多的解决办法,但都是集中在利率方面.我个人的观点是,调整利率,影响力目前还是主要对内,这个货币政策工具的意义有局限性.想要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应对全球资本流入的问题,难度其实是相当大的.想象一下,面对全球各个角落涌来的资本,怎么可能通过内部消化的方式解决呢?调整利率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但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究竟如何解决?我认为,剑走偏锋不及堂堂正正,既然是汇率问题,就要通过汇率改革来实现和完成.要改变目前中国成为外币蓄水池的现状,就要早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当然另外的途径是发展对外投资.总之,解决中国金融运行中的问题,我们早晚得学会利用全球化的框架,这是造成我们现实当中的一些焦点问题的根源所在.

(作者单位:安邦集团)

常清:中国的金融发展要多一些市场,少一些官僚.

关于设立中国外汇投资公司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外汇储备的积极利用既要符合外汇储备的性质,又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相结合.而外汇储备基金积极利用的效果如何,体制设计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再把外汇投资管理公司办成大国有企业,再实行纯官办的体制,那么它成立的效果将和设计者的初衷背道而驰,诸如汇金公司等许多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如何构建中国的外汇投资公司,在对新加坡以及其它国家相关做法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国家所谓的外汇投资公司的运作方式一定是市场化的,其运营一定有一套考核体系、目标管理等市场化体制作为保证.从董事会到运营层到人员聘用都是市场化的方式,而不像我们的有些机构从头到脚都是官办的.如果我们做不到用市场化的方式来组建中国的外汇投资公司,那么即便我们的设计者做了多少精妙的设想,最后效果肯定不会令人满意.

关于现存的汇金公司的问题,我个人从决策和管理体制上对于汇金公司的作用持否定态度.可以这么说,汇金公司是计划经济体制回归的典型.计划经济的旧体制有几大弊端,一个是拍脑袋做决策,这在汇金公司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所管理的资本完全不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从它的几笔大的投资来看,目前的汇金公司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发救济的单位,补亏、注资,都不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和我们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体制并无多大区别.它的决策体系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也没有市场化的体制作为保障,实际上汇金公司是一些部门和领导的不受财政预算约束的资金来源地.这是将外汇储备资金当作财政资金使用,违背了外汇储备资金的性质.因此目前汇金公司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体制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