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点赞:3250 浏览:78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全省各县市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科研院(所)校发展、科技人员满意、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普遍欢迎的多赢效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贺国强、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此给予充分肯定.2006年2月,回良玉副总理做了重要批示,要求农业部对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做法予以总结.

一、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2003年8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由省农科院科技帮扶10弱县.2005年,又启动了25个县(市)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2006年5月,省长张左己主持省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部署了第3批31个县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使这项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引领作用的工作,在黑龙江省全面展开.

1、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黑龙江省在各县市建设了155处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乡村建设了1085处科技示范园,免费向农民开放,把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绿色课堂”办到了农民家门口.全省每年到园区参观的农民达350多万人次,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也使各县种植品种“多乱杂”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发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引领作用.在各县市建立起35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并达到“四有”:有100平方米以上的专家值班、培训和生活场所;有咨询、培训的设施设备;有专家常年驻院怎么写作,全天候直接怎么写作农民;有咨询登记册、处理意见簿、跟踪反馈登记册,保证农民咨询的问题宗宗有记载,件件有着落.通过专家大院的技术指导,仅农业防病治病一项全省每年就减少损失5亿多元.

3、发挥农业科技致富项目的引领作用.为了解决农民致富难、县域经济发展慢的问题,在各地普遍开展了农业科技致富项目.2003年以来,省农科院仅在10弱县就实施科技致富项目98个,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参与项目运作的科研人员500多人,项目累计实施面积683万亩,项目区年户均增收1206元,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科技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4、发挥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的引领作用.针对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能力较差的问题,重点实施了四项工程:农民普训工程、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村村大学生工程、乡村干部培训工程.

5.发挥机制创新对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一是组织协调机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选派科技副县长.二是资源整合机制.合作共建的单位之间科研资源互相开放,整合人才队伍等.三是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农业科技事业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领导负责制和共建双方协调机制,并建立科研与推广并重的人才激励机制.

二、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显著成效

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实现了农业大幅度增产.由于科技的注入,使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2003年的500亿斤提高到2006年的756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随着农产品的增产、农业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民收入水平也随之持续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525元提高到2006年的3552元.

三是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由于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科技集成模式基本形成,农业标准化程度由2003年的35%提高到2006年的75%,农业生产初步走上了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省农科院延寿专家大院制定了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主栽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使全县农业生产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四是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在各合作共建县(市)建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展示了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而且推广扩大了良种的使用,有效遏制了检测种子坑农害农现象,保护了农民利益,使全省农作物良种化率由2003年的90%提高到2006年的98%.

五是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把大量的科技人员推向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长期交流,使农民的科技意识显著增强.科技合作共建使农村生产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每年自发到专家大院咨询、到科技园区参观、接受培训的农民近千万人次,全省涌现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是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带动了农村文化建设.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科学规划,乡村交通、村屯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建设已初见成效.同时,广泛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促进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部分乡村都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和科技书屋,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七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真正把满足农民的利益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作为工作重点,把说服引导和深入农户与农民共同商量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加速了行政命令型政府向引导怎么写作型政府的转变,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群众信任感,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氛围.

三、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考和重要启示

黑龙江省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使科技很好地注入了农业经济主战场,取得了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明显成效,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做法符合“三农”实际,给予我们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1、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是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从黑龙江开展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践看,农业科技是无偿的、低成本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怎么写作,对农民来说既具有千家万户都能接受的现实可行性,又具有经济上的最广泛普惠性,能够使广大农民共享科研成果,实现农村最广泛的共同增收.黑龙江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科技成果普及率和到位率达到9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形式.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适应农村现有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状况的最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模式.农村实施分散经营、小规模化生产,农民素质较低、自我接受科技的意识和能力较差,黑龙江省开展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实施“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和“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把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直观展示给广大农民,使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同时使科技人员经常沉在生产第一线,解决了科研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使科研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民需求.

3、强化公共财政支持是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因素是省委、省政府果断地明确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性质,并给予有力的公共财政支持,特别是省级财政的支持.从2003年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几年来共投入资金近十亿元,加速了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省农科院为例,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农科院的投入以来,省农科院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与全省十弱县及后续的24个县开展合作共建,加速了200多项科研成果的达成,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2项,省长特别奖2项,获奖成果占全省农业类重大奖项的85%以上,新品种、新技术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每年为全省农民多创效益70多亿元.


4、加强领导、全社会重视是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几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作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省领导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做出在全省普遍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重大决策.各级政府、各部门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和推进力度,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进一步推进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全面总结推广黑龙江省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经验,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黑龙江省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发展现代农业、引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在全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可以大面积推广.

2、建立长效投入支持机制.国家应把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建立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源头建设.同时,设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支持各省市区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

3、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总体上要围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模式和做法,并以其为核心载体,建立有利于政府部门、农业科研和教学部门、涉农龙头企业主动“下去”怎么写作“三农”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4、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我国每年审定大量科技成果,有的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30&


农业科技类论文范文集
#37;,而发达国家该转化率高达70%~80%.因此,我国应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建议尽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法》,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促使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沉入农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问题开展农业应用创新,并拿出主要精力搞好“科普”教育,扩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范围,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让科技普照九亿农民.

作者简历:

韩贵清,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3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韩贵清同志1993年获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带头人.最近几年,先后主持联合国粮农组织盐碱地改良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寒地黑土保护开发利用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点科研课题《全国农科教结合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国家下达的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工程项目等等.撰写各种学术论文、论著及管理文章200多篇,并在国际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大会并讲话;先后有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长特别奖(第一名),1项获省委省政府重大效益奖.

韩贵清同志先后多次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于2006年被电视台评为“CCTV2006年度十大三农人物”(全国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唯一代表),并被中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诚信英才”(全国农业系统唯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