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冲动的惩罚

点赞:7737 浏览:321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中国家庭的理财规划中,教育投资已成为最大的家庭支出之一,尤其是城市家庭用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不仅周期长,且比重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投资占整个家庭投资的50%~80%;而出国留学投资又是国内教育投资的好几倍.

但另一方面,教育投资的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

“择校费、择校费,中间多少家长泪”,就是教育投资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真实写照.

据专家估计,仅仅择校费一项,全国一年的总额已达到270亿元.以北京为例,城区择校的学生高达50.52%,农村比例为12.05%.而在本刊所做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为孩子择校后,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有的家长甚至表示孩子在择校后,成绩还不如以前,且新添了很多坏毛病.

类似的还有校外班,出国留学等,家长们本是满心希望,望子成龙,结果却收效甚微,适得其反.

一边是倾其所有的高额投入,一边却是没得到好的回报,有的还耽误了孩子.教育投资,已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痛.

国内教育:谁的眼泪在飞

名校资源是有限的,家长的“热情”却是无限的,“攀名校、挤重点”这种非理性的教育消费热情成了名校高收费的砝码.价涨得越高,拼抢得越凶,竞争就越激烈.

为了让孩子能进名校,家长们往往不计成本.

选择小学是序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学生不就近在9年义务制的公立学校上学,想选择一个好学校,几乎都要变相交“择校费”,也就是“捐资助学款”.普通公立学校基本是2万元.这与教委规定的公立小学、初中不能收“择校费”相悖.

在北京,中关村一小名气颇大.它除在电脑派位范围内招收本市户口的学生,其他学生想上中关村一小,必须交纳4万元赞助费.即使这样,学生还要参加测试,过关后才能顺利入学.

刘越(化名)今年6岁,他的父母在北京写了按揭的房和车,每月收入已经所剩无几.对他们来讲,为孩子找一所质优价廉的小学是今年必须面对的事情.由于是外地户口,不管选哪所学校都必须交费.赞助费最低的要收1.8万元,最高的达7万多元.

家住某机关大院的李女士为孩子升中学,托人找关系整整忙了一个月,交了2万元“捐资助学款”,才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她说,想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再出2万元也行,她惟恐学校不收择校生,把钱退回来.

至于那些未能通过考核的孩子进入名校,则需花费8~10万元.还有一点,择校费只是就读名校费用的一部分,在刚刚结束的暑检测里,朋友的女儿跟随学校去英国参加夏令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花费人民币3万元.

教育之于家长如时装之于女人,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而在家长看来,自家的孩子也是永远缺少一堂课.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择校之外,家长对校外班也是“乐此不疲”.

教育投资冲动的惩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出国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家长们不计成本,但现实中,花了大量金钱和精力挤进名校后,很多人收获的却是失望和后悔.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本刊记者分别对三个不同的家庭进行了采访.

现场同期声

“拔苗岂能助长!”――吴先生(高级工程师)

我最初让儿子上了一所普通小学,儿子到了四年级时,全年级从原来的3个班减到一个班,别人都转到重点小学去了.所以,我也花钱把孩子转到重点小学,希望他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后,会有进步.

但第一次分班考试结果出来,孩子彻底泄气了,因为他的名次得倒着数.从此,他便经常成为家长们议论的对象.花钱进了一个好学校,却考进了最差的一个班.

“幼小的心灵不再有阳光.”――刘先生(公务员)

我女儿原来在石景山区重点中学上学.初中毕业后,本已顺利地考取本校高中部.但别人推荐,说是最好能上市重点,这样考大学才有把握.于是,全家人为了女儿,动用了所有社会关系,往学校跑了不下20次,直至缴了5万元的赞助费,才进入海淀区一所市重点中学.

在市重点中学的两年时间里,语文老师在其作文中常常读到灰色的天空、碎石、残垣断壁等灰色、消极的东西.经过老师的了解,原来她在竞争激烈的新环境中感觉非常压抑.在以前的学校她是优秀学生,到这里后发现自己落在了后面,几番努力不奏效之后就开始放弃自我.

“无所谓,就算说得再多做得再累.”――陈先生(普通市民)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5年级,两年前,我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和英语班,总共花了1.8万元.但孩子常常告诉我,她听不懂奥校所讲的内容,学过的单词还不太会念.可直到现在,每逢周末以及寒、暑检测,我和孩子还是要在城区的校外班和怀柔的家之间奔波.

国内教育投资误区

误区一:名校、重点学校对孩子学习好

好学校,教学质量好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择校首先要考虑孩子一贯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再考虑孩子是否适合到重点学校读书.有些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思维能力较弱,如果他们考上了区重点,就没有必要再上市重点.

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中学时,一定不要只看到重点中学的光芒,而要结合小孩的实际,多考虑如果孩子到了这所学校后,是否更加有利于他的成长.

误区二:课外班多多益善

周末以及寒、暑检测里,各种各样的培训、补习和家教怎么写作,形成了一股“特长大拼比”的社会氛围.许多幼儿园也开设了特长班、兴趣班,供家长选择,每课时一般收费50至100元,各类教材、乐器的支出也随之增长.

这是刘女士为10岁女儿列出的“教育清单”:其中校外的教育费用是长长的一串,舞蹈班每月150元、英语班每月150元、奥林匹克数学班每月160元、每月增加车费300元.校外班的费用远远超过了校内的费用.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造成校外班市场火热的原因,一是家长出于培养孩子特长的需要;二是在当前强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很多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参加这类辅导班获得一些竞赛证书,从而在升入上一级学校时有较好的择优机会.

采访中,小学生家长张先生认为,未来社会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高,孩子学钢琴并非为了要当音乐家,而是作为一种素质储备,一旦日后需要这方面素质的人才,他的孩子才不至于错过机遇.

还有一位家长给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同时报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校外辅导班.家长的想法是,牺牲自己和孩子的休息时间参加这类辅导班,就是希望孩子今后能在作文、数学奥林匹克、外语等各类竞赛中取得名次.这样在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一些比较好的学校不但喜欢要,而且会减免一些学费.如今好学校就那么几所,面对高昂的择校费,家长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多参加校外班、多参加竞赛、多得名次.如今各种各样的竞赛很多,说不定哪个竞赛证就管用.

然而,很多上了两年奥数班的小学生,其实还是听不懂奥校所讲的内容.课外班这笔教育投资的效果可想而知.

出国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出国教育蔚然成风的今天,送孩子出国不仅成为一种风气而且成为一种标志,人们互相攀比,随波逐流;不管家庭财力如何,争相往外送,咬牙往外送;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出国教育投资,不仅耗尽了许多家庭的积蓄,而且使不少家庭负债累累,不堪重负.

出国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就向美国派过幼童.几十年来,香港商界一直保持着将孩子送往英国读中学(甚至小学)的传统.近十年来,中国再次兴起出国教育潮,不但在规模、人数上大大超过以往,而且波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处心积虑地将孩子送往国外的,不仅有大款阶层、白领阶层,而且还有工薪阶层.

在本刊关于出国教育投资的采访中,有一半以上都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后悔,表示当初的出国教育投资并不理智.

仅就出国教育投资而言,为了孩子,把那么多钱扔到国外值不值呢?这么小就送到海外读书,效果又如何呢?什么是出国留学的最佳年龄?出国教育投资最经济最有效的道路在哪里?出国教育投资的误区和陷阱又在哪里?为此,我们采访了分别把孩子(中学生)送到英、法、德、澳读书的四位学生家长.

现场同期声

“早出去早受益.”――王先生(商界人士)

高三一开学,我就把女儿送到了英国.其实我女儿在北京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这个学校去年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有一百多人.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十名,考上北大清华绝对有把握.为什么现在送出去?主要考虑国外的教学质量比国内高,早出去早受益.国内的应试教育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如果现在不送,让她再上一年高三,四年大学,那时候再出国留学年纪太大了,不容易融入西方社会.

女儿现在英国一所女子学校读预科.为什么往英国送?是因为把中学生送到美国比较困难和麻烦,送英国非常地简单,就是钱多点.

女儿在英国一年的开销是30多万人民币.如果读两年预科、四年大学,全部费用得200万,再读研究生、博士生,那就更多了.现在看来,到英国留学的费用是全世界最高的.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赵女士(重点中学教师)

我儿子高三没能考上理想大学,那年他18岁.于是,我们通过相似度检测公司把孩子送到了法国.开始在一所不交学费只须200美元注册费的公立学校念预科,去之前,相似度检测告诉我们一年的生活费为五六万人民币,但实际上孩子第一年的花销就是十多万.

出国前,相似度检测公司为孩子找了一个法国老太太做监护人,但孩子与其相处两个月后,实在生活不到一块,就自己搬出住了.

高中时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原打算让他早点融入西方社会,现在看来十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很难融入西方社会,他们一去就和当地的华人扎堆.

我儿子读了一年语言和一年半预科后,考上巴黎大学;但因费用太高没有去.后来又考上法国一所工程学院.现在上了还不到一年,还不知何时能拿到学位?钱已经花了几十万,我们也不知道能否把他供出来?

我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工作了两年,然后用自己挣的钱出国留学,到国外一年就拿下了学位.这样一比,我觉得把高中孩子送出去读书不值,我现在已经后悔了.

我应该算工薪阶层,为了送孩子到法国读书,卖掉了车,动用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我现在身体不好,爱人又没工作,为了供孩子上学,我不但要排满学校的课程,还得出去兼课干家教,不然根本无法凑够孩子的费用,真是不堪重负.现在想想,真不知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

“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周女士(外贸公司职员)

我的儿子考上了首都经贸大学,但我还是把他送到了德国.高中生出国的好处是18岁以前不要外语成绩,在国外上高中,然后考大学比较容易.

孩子到了德国先学了一年半语言,后来又上了一年预科.出国留学到德国最便宜,因为德国的公立学校不要钱.一年的生活费是六万多人民币.当然比在国内上大学还是贵得多.首经贸大学每年学费7000元,加上生活费,每年的花销是15000元左右.

孩子在德国也很苦.在德国上学的几大花销是房租、水电费,饭费和保险.儿子为了省钱,每天上半天课,中午在学校吃,晚上回来自己做.有一天,孩子半夜打来,问我猪头肉怎么做?我问他为啥不做猪肉呢?他说,德国的猪头肉便宜.我听完一阵心酸.

德国新移民政策规定,研究生毕业并在德国有固定工作者,可以办移民.还规定读高中、语言和预科的外国学生不能打工.所以,我儿子在德国的全部费用都得家里来承担.

孩子到德国上学后,几次闹着要回国,我没答应.但我后悔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出去.

“衣带渐宽终不悔.”――郑先生(媒体人士)

我在报社工作,收入一般.女儿是高二时被我送到澳大利亚的.开始三年读语言和预科,每年花销是10万人民币.那些年我的压力很大,东挪西借,背了一身债.现在女儿在读大学三年级.她是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只需家里补贴一部分.我现在的负担没那么重了.


女儿学的专业是广告和计算机,她准备再过一年考研究生.

送女儿出国留学虽然使我吃了不少苦,但我不后悔.因为女儿毕竟快学出来了.

出国教育投资误区

误区一:学语言越小出去越好

学语言越小越好这是无需论证的,但学语言越小出去越好是值得商榷的.检测如抛开金钱,无疑在国外学总比在国内学效果好.但在国外学语言的投资是在国内学的8倍,其学习效果绝对相差不了8倍.其实,国内的许多重点小学和中学的外语教学质量已经很高.几年前,美国副总统到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访问,与其对话的初中生英语非常流利,这让他非常的惊讶.几个月前,比尔盖茨到该校访问,学生们出色的英语也使他吃惊不小.

至于国内的语言学校和民办大学预科,一般都大量地采用外教和海归.其教学质量与国外同类学校差距不大.主要差别是语言环境.但如果出国留学的学生无力支付住在外国人家里的昂贵费用,而是住在中国人处(大多数学生如此),其语言环境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学语言越小出去越好,是出国教育投资的一大误区.倘若你是大款,你可以这样做.倘若你是财力并非十分雄厚的普通家庭,花几十万就是为了让孩子早点学好语言就不值得,也不理智.因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国内只需1/8的花费.

误区二: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会

许多家长急于把上中学的孩子送到国外的理由是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会.一些国外专家也认为23~30岁出国的中国学生已经很难融入欧美社会了.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首先到国外读书的高中生多为高二、高三学生(目前把初中学生送往国外的中国家长还很少)已经十六七岁了,融入西方社会的难度并不比23岁以上的大学生小多少.其次,融入西方底层社会两年时间就足以,但要想完全融入西方上层社会,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不一定应该把融入西方社会、移民作为留学的终极目的.有专家指出,中学生出国留学还容易被边缘化.因为其中国文化观尚未定型,出国几年之后可能非中非西,自身的身份意识相当的含混.

误区三:国外学校质量比国内高

有些家长送中学生出国的原因是国外学校质量比国内高.这还是一个误区.诚然,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质量普遍高于国内大学,但其中学和预科就不尽然.英美的许多中学教育质量并不比国内重点中学强.国外的许多语言学校和预科学校的质量也不比国内的同类学校高多少.

绝对地说国内学校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只有国外学校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是事实.国内学校经过多年改革已有长足进步,并自有其优势.如果不是这样,欧美学校就不会到国内重点名校来抢学生.英国的大学校长曾说:北京四中的学生来一个要一个.

误区四:出国教育投入越多越好

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投入越多越好,这是更大的误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钱可以包办的.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成才概率,一味往国外送.结果怎样呢?一位媒体人士把上高中的孩子送到了澳大利亚,但因学习成绩不好,呆了三年没考上大学又回国了,家里白扔了几十万.

那些为了孩子教育不计成本的家长近年来纷纷把目光投向英国.英国的学校不但世界最贵,而且几乎没有奖学金.

最贵的学校一定是最好的学校吗?诚然,英国有不少物有所值的好学校,但英国也有很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以掏中国家长钱包为目的学校.它们巨大的财政缺口就等着中国家长的人民币.

误区五:留学镀一金回国好发展

持镀金目的的家长和孩子会很失望,因为自2003年起,国内薪酬行情总体呈低迷态势,有海外学习的背景,但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们想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也很难.不仅仅是北京,去年仅上海一地就有7000位“海归”找不到工作,成为“海带”.所以,指望毕业后工作在短期内将几十万元的海外留学投入收回来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