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问题

点赞:5901 浏览:205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日益深入.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含义出发,在阐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趋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关 键 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差异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6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国际会计发展的主旋律,各国均采取不同措施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顺应了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标准上实现了全面接轨.但新准则于2007年正式实施三年多以来,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映出我国会计准则在趋同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所以,在准则具体实施中,如何扫清这些障碍,真正达到实质性趋同是我们必须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会计准则趋同的界定

2006年新准则颁布以来,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主要形成3种不同理解:推广、协调或统一.分析这三种观点,结合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的操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以被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国与国之间在承认各自会计准则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途径寻求共同认可的内容,使各国的会计准则向某套基准会计准则靠拢或相似,从而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是一种互动.

二、趋同的历程

1.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1978-1992年).我国自1979年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并于1981年开始关注国际会计准则.1992年11月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两则”)和13项会计制度与10项行业会计制度(“两制”).“两则两制”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有了第一个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正式结束了我国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

2.会计准则具体化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会计改革全面深化.1993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并于1997年颁布了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在内的16项具体准则,具体准则除在形式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类似外,内容上更是广泛借鉴,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3.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2005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随着2001年加入WTO,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但由于自身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国际准则,同时又要推进经济的国际化,基于这样的考虑,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兼顾自身特色的渐进式会计准则制订策略.既借鉴国际准则,又保持了我国会计的特色.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会计制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4.会计准则体系趋同阶段(2006年以来).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最大限度的趋同.新准则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只在个别方面根据我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并以会计准则为主,逐步过渡,二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结构仍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可见,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我国没有搞“一刀切”,而是采用渐进式步伐,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作为构建和谐会计的一种体现.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我国这样一个需要通过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来实现快速发展的国家,主动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符合我国的国家经济利益.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更深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必将加快.以外贸易为例,随着出口的增长,为避免成为反倾销受害国,我国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承认“市场经济地位”,但很多西方国家拒不承认,理由之一就是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国内被调查企业无法提交符合条件的会计账簿.可见,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努力实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2.国际组织推动会计准则进行国际趋同.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证监会国家组织和世界银行纷纷表示希望各国证监会、银行、企业等采用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经过改组设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强了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联系,积极推动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高质量解决方法的趋同.

3.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要求会计准则进行国际趋同.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盈利、降低风险,迫切需要一套能够消除国别差异的、为各国所认可的会计准则,以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

四、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

1.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与我国特定经济环境相适应,势必与国际会计准则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会计准则本身,而且存在于具体的会计实务中.

(1)我国会计准则在概念框架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协调.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时,都有一个会计框架作为指导,此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效力.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其中基本准则就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地位,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2)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承担着会计准则的立项、起草、发布实施和修订的任务.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而该理事会是一个由各国会计民间组织自发组成的团体.

(3)会计处理与披露存在差异.适度运用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除非企业能提供合理证明,否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充分考虑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只有在充分证明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使用公允价值,可以看出我国在运用时的谨慎性.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主要针对历年来,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洗大澡”,即在前期大额提准备,后期通过分期转回,以调节利润的行为.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关联方关系的确认.国际会计准则定义“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认为他们是关联方.”而我国认为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仅仅因为彼此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在会计处理上,国际会计准则是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制定的,故交易按市场确定,而我国的市场环境不完善,其交易只能按“成本+利润”定价.最后,在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交易进行披露,而我国可以豁免披露此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多数情况下,我国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此种合并一般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因为我国企业合并、重组案例中,合并双方并非自愿的行为,而是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故合并不一定代表公允价值,若采用公允价值,可能会导致利润操纵行为.政府补助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补助计入损益.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补助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按权益处理,没有特殊规定的计入损益.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不够成熟.会计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不但反映一定社会环境的要求,而且又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还很不发达,产权市场不完善,金融市场才刚刚起步,企业间的交易还很不规范.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从国有企业剥离出来的,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国有企业与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更多地靠职业判断来确定的公允价值,而这往往成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可见,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不能一蹴而就.

(2)我国当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准则执行过程中,上市公司发现有些准则执行比较困难,不执行是违规行为,执行又没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例如,在对油气资产弃置费用和递延所得税确认的处理中,新准则要求预计油气资产弃置费用,但我国环境保护法没有相关规定,造成执行准则没有现实的法律义务要求,使公司处于左右为难的处境.在监管法制方面,我国监管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监管法规严重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重检查、轻处理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监管法对于新准则实施出现的问题应当负一定责任.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系统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运行,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与法人股占的比重过大,这种股权结构给公司大股东操作公司利润提供了方便,董事会大部分由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使董事会失去了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功能,监事会职能弱化,不能有效监督.这种治理结构下,公司利润操纵行为难以根除.

(4)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新准则推行后,出现许多复杂新业务,很多会计人员由于没有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对新准则产生了不适应,致使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障碍.另外,由于我国建国初期对会计人才认识不足,相应的职业教育没有及时跟进,导致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新准则的推广进度.

3.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对策.

(1)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沟通与交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单方面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还需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修订完善国际会计准则时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实际,在互动中求趋同.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对于特定的经济交易事项,应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我国处理的认可.如认可我国新准则中“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企业,不认定为关联企业”的规定,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关联方的范围,降低企业的披露成本,开拓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呼吁国际会计准则在修订时能考虑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特殊会计问题,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

(2)逐步取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做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是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二者并存已不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趋势,需要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规范形式.但是,考虑到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在规模、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有层次的、逐步的进行替代,切忌搞一刀切,以符合企业组织多元化的特点.自2007年以来,新会计准则已取代会计制度率先在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采用会计制度作为过渡,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取消.


(3)加强我国会计队伍建设.市场竞争最基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会计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更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应加大会计教育力度,通过相关的后续教育、会计理论的教学研究、对国际会计发展动向的大力宣传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完善等措施,使会计人员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从而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这既是有效实施会计准则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