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

点赞:3308 浏览:104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至今已出现了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吉林汽车产业集群有着独特之处,文章通过对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展示出特有的本土优势,同时也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关 键 词:吉林省汽车产业产业集群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40-02

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汽车产业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按照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的“产业集群”概念,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怎么写作的供应商、专用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目前吉林省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以一汽集团公司为核心,集整车、各类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中重型卡车、中高级轿车、轻型车和微型车等车型全系列发展的较为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并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具有相当实力的汽车制造基地,同时相关辅助设施相对比较明显.

(一)汽车产业主导企业

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汽车产业在全国范围占有优势.上汽、一汽和东风是中国汽车生产最重要和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一度居于生产和销售数量的首位,一汽仅次于上汽居于第二.2003年一汽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均超过85万,约占全年汽车产销量的20%左右,跃居中国汽车产业首位,销售收入1139.6亿元,列居全国第二.2004年赢得4项全国第一:销售总量全国第一,轿车销量全国第一,载货汽车销量全国第一,整车出口全国第一,(见表1).整车形成了轻、中、重、轿、微、客、宽系列、多品种全面发展的产品格局.到2003年底,一汽集团已形成年产100万辆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轿车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2位.中重型车占有率连续3年保持国内第1位,轻微型车进入同行业前5位.

(二)汽车零部件企业

吉林省长春市共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330家,其中:整车企业2家,改装车企业17家,摩托车企业1家,零部件企业310家.已形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为100万辆,其中轿车78万辆、载货汽车17万辆、其它车型5万辆.2004年,全市汽车工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5.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8.0%,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增加值的73.9%,占全市GDP的21.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的77.1%,全市汽车行业全年出口总额1.57亿美元,增长55.8%,其中整车出口同比增长268.4%,零部件出口额增长31.3%.

总之,吉林省长春汽车产业在5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需要的主要条件,不但具有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而且还拥有了一批在国内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和优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群体.

(三)相关及辅助产业

吉林省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专门培养汽车相关专业人才的高校两处: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有职工总数2034人,其中研究员级高工24人,高级工程师416人,工程师368人,助理工程师501人.长春一汽工艺装备有限公司工艺装备研究所有职工总数91人,其中研究员级高工2人,高级工程师26人,工程师52人,助理工程师7人.此外,长春还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该展会已经成为与上海、北京齐名的国内三大展会之一.

(四)当地政府对汽车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

长春市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将以一汽为龙头,以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客车为两翼,以建设长春汽车工业园为契机,加快长春汽车城的建设,具体措施有:第一,把汽车产业做大,形成整车与零部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集群优势.第二,发展汽车文化,加强汽车宣传,搞好汽车展览,实施汽车品牌战略.第三,积极发展汽车贸易和怎么写作业.在搞好汽车及零部件国内贸易的同时,扩大对外贸易,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境外办厂.第四,支持长春建立汽车物流中心,使长春成为国内汽车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第五,建立长春国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加快出口基地的规划和建设.第六,建立汽车工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核心生产技术及自主开发能力

吉林省除一汽集团外,绝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从产品来看,除解放系列载重车外,轿车开发技术主要依赖国外,自主品牌产品尚在培育之中,零部件企业的配套产品开发仍然依赖主机厂或购写国外技术,开发手段落后,周期较长.中国汽车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通用、大众和丰田等跨国公司,这也是中国汽车企业没有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缺乏自主品牌的主要原因.以一汽集团为例(如图1和图2),2003年一汽集团研发投入1.64亿美元,与通用公司的50亿美元相比,其研发投入仅为通用的3.28%,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大大低于世界三大汽车集团,研发投入比过低也是一汽与大型汽车集团之间存在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零部件企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集约化程度不高,跟不上整车的发展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总量不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汽车工业内部,由于长期存在的“重整车、轻配件”的倾向,零部件工业处于比整车生产更落后的地步,这已经成为长春汽车工业发展的软肋之一.第二,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系统集成和模块供货的能力,低水平的传统零部件多,高科技含量的配套产品少,第三,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缺乏持续改造能力.绝大部分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银行贷款困难,引资渠道不畅,缺乏持续投入的能力.

(三)核心企业存在规模劣势

2004年,作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一汽集团的产销量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无论是从产量、销量还是销售收入上都与世界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仅以三大集团中产量、产量所占市场份额、销量等指标最低的丰田公司作为参照,2004年,一汽集团在产量上仅是丰田公司的16.0%,产量所占市场份额为其16.1%,销量为其15.0%,所占市场份额为其15.1%,销售收入为其10.0%,销售收入占市场份额为其10.0%.在各项相较结果中,一汽的各项指标均未达到丰田公司的20%,最高的是销量为丰田公司的16.1%,销售收入为丰田公司的10.0%.

三、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汽车自主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发展汽车自主品牌的需求日益强烈.从轿车来看,长春汽车工业已经具备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在研发自主品牌汽车方面已经迈出一步,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从技术创新的基础来看,已经具备了建立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汽车工业的基础.随着汽车大量进入家庭,自主品牌汽车拥有很好的市场时机,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不能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将会失去历史的时遇.

(二)加强对零配件企业的政策扶持

据国外经验,主机与零部件投资比例大约为1:1.2至1.5,也就是说,零部件投资应大于主机同期投资的20%到50%.但是目前政府对零部件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如整车企业,而且从投资和优惠政策的力度等方面看,对整车的支持力度要明显强于对零部件的支持力度.


产业集群的特点就是由若干企业聚集形成的产业组织,长春汽车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轮轴式产业集群,虽然是以“一汽”为核心企业发展起来的,但是其他企业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最终造就强大的产业集群,但是目前一汽与周边企业的合作关系还不是很紧密,比如2004年一汽集团零部件采购额657亿元,其中在长春直接采购额178亿元,仅占总额的27.1%.因此政府应在产业政策设计上更应该注重对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政策支持.而且随着国际上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策略及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国内市场将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据预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值将达到7000亿元左右.届时零部件的出口也会如整车生产一样重要,成为长春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发动机.

(三)建设国际化专用汽车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吉林省汽车产业,打造国际汽车名城

2007年3月1日中国首家专用汽车产业园在吉林省长春市成立,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长春打造成国际专用车产品、技术、生产制造装备及零部件展览、交流、交易、整合的平台.其具体实施方案是搭建五个产业的平台,打造四个品牌:第一,以展览展示产业搭建国际专用车展示和信息交流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车展”品牌,第二,以专用车国际贸易产业搭建国际化专用车贸易平台,打造“国际专用车交易市场”品牌,第三,以技术研发应用产业搭建国际专用车技术集散、产业化平台,打造“权威的专用车实(试)验基地”品牌,第四,以专用车工业基地搭建综合性产品平台,打造“国际专用车生产基地”品牌,第五,以专用车投资、融资搭建国际专用车资源整合平台.通过这五个平台,建设国际化专用车产业园区,最终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长春汽车产业,打造国际汽车名城.


2299;[J].经济研究,2004(10)

4.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3-2004)[M].北京: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2004-2005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吉林省四平市邮政物流公司吉林四平136000)(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