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休闲旅游之我见

点赞:4098 浏览:144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集生态性、休闲性和外部经济性于一体,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新兴旅游活动模式.文章从这一概念出发,对生态休闲旅游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休闲生态休闲旅游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28-02

一、前言

“休闲”和“旅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词,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用,还颇为新鲜.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所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或者是欣赏大自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休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游,它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作了新的延伸休闲经济对旅游主管部门、经营部门、商品开发部门、旅游项目的社会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内容.


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集生态性、休闲性和外部经济性于一体,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新兴旅游活动模式.本文主要是从生态休闲旅游入手,探讨其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

1.生态休闲.“生态”一词,最初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来慢慢引人到人类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概念一经引入,人们便开始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并给予深刻的反思.“休闲”是指从职业工作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感到有兴趣的方式去休息、放松和消遣,积极地、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非常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总称(冉斌,2004).休闲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自己、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和充实精神.由此可见,“生态休闲”是指与生态相关的、建立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健康发展基础上的休闲.生态休闲作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质态的休闲方式,已成为时怎么发表展的必需.它可以通过人类群体所持有的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感情,关爱生命的,创建生态文化意境,加强环境的保护,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完整的发展(包庆德,2003).

2.生态休闲旅游.在休闲产业蓬勃发展、休闲消费倍受青睐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选择的主要休闲方式.可是旅游休闲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它给我们已经带来而且还会带来不良后果和负面效应.基于这一反思,学界提出了生态休闲旅游这一概念.

首先,生态休闲旅游强调“生态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各利益主体在利益驱动的心理支配下对可能实现的利益空间进行理性追求和良性互动,在分享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休闲快乐之时,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的健康发展,使旅游业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其次,生态休闲旅游强调“休闲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旅游者的休闲体验.休闲,就是自由自在地彻底放松.就景区而言,往往是“此地无景胜有景”,只要能创造出一种平和、宁静、舒心的意境,使精神得到真正的调整,旅游者便会欣然前往(王大悟,2004).就怎么写作而言,旅游者只要能按需选择,各得其所,旅游者就会赞不绝口.也就是说,生态休闲旅游者购写的是体验,得到的是阅历,旅游者需要通过参与获得体验的快乐和轻松.

第三,生态休闲旅游强调“外部经济性”.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其第三个特点就是强调旅游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外部经济性.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会重视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的系统性和一体化,这一方面会带动和促进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在与休闲旅游者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中,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并根据旅游需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一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动主体.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生态休闲旅游者的消费一方面可以促使货币回笼,增加旅游地居民收人,另一方面,生态休闲旅游者可以在旅游中获得个人收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收益的增加.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许多的旅游行为都是旅游者的主动参与.在旅游过程中,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赶场”,而是尽情地参与和体验.旅游者通过锻炼身体、丰富阅历、提高智力水平、宣泄心中不满和工作压抑等,可以提高今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增强生态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引导他人行为的规范,通过满足多方面的精神追求,可以激发创造的潜能,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个人才智.

总之,生态休闲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是集生态性、休闲性和外部经济性于一体,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的新兴旅游活动模式.

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之―: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并随着人们对这种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它是一个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持续利用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动态过程,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公正以及环境稳定三者之间协调共生和相互不可替代.

生态休闲旅游之我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休闲旅游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子系统,是旅游需求的可持续性和旅游供给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的不断协调统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强调时间维度,又强调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上讲,它强调代际公平,从空间维度上讲,则强调代内公平.在供给方面,随着人们资源认识的转变和旅游者休闲需求的变化,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可以不断地被发掘和利用.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点,使其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配套,追求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从而使旅游供给的连续性得到保障.在需求方面,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为减轻工作的压力和逃避城市的喧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乐趣,生态休闲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的新潮流,这就为其开发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市场和机遇.同时,旅游需求又是一种重复性需求,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带有一种可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上述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可持续性会不断协调统一,最终保障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2.理论基础之二:马克思休闲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自始自终都把休闲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连在一起.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他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人类要想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时间(陆彦明,马惠姊,2002).

马克思眼中的“休闲”是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现在,“旅游”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但旅游之所以能从有闲阶层的有限范围“飞人寻常百姓家”,前提就是劳动者被赋予了休检测权利,闲暇时间的占有是进行旅游休闲的必要条件.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今后20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冉斌,2004).在我国,“休闲”范围也逐渐扩大,而就业结构的多元化、工作形式的多样化、生活需求的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家庭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也日趋减少.总之,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奠定了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市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智力、愉悦精神、全方面发展自我和促使社会进步的旅游业中,大多数旅游资源或产品都具有“公级活动中,这就强调指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共物品”的属性,产权没有被明确地赋予,这是“外部应突出休闲这一价值,让旅游者在享受的过程中能不经济”产生的根源(匡林,2001).因此,在生态休闲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开拓视野旅游开发过程中,明晰旅游资源或产品的产权是弱化和增长见识,获得多方面的心理和精神满足.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休闲产品很难满足每位休闲者的需求,而根据休闲者的特殊兴趣和爱好设计的休闲产品对于休闲者则更具感召力(董芳,2004).因此,增强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和体验性是体现“休闲”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3.理论基础之三: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由著名的经济大师马歇尔1890年首次提出的.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即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强制性地、不支付任何代价或得到任何回报而引起其他经济主体收益或成本的增减变化(匡林,2001).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有两个类别、四种具体形式,即生产上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消费上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弱化“外部不经济”的首要措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激励旅游开发主体的同时,加强对其开发意识和行为的约束,使其按照风险与收益的法则运作.其次是利用各种形式对游客进行社会准则教育,使其在旅游过程中以“责任游客”的身份,按照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行事(匡林,2001).第三是旅游管理部门应积极加强协调和控制,塑造和谐的氛围.“外部不经济”是游离于市场机制之外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有最大限度地弱化,才能使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永葆活力.

强化“外部经济性”是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主体之所在:一是应把握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律,树立整体的、全局的、系统的开发观念(贺春艳,2004),最大程度地发挥联动效应.二是旅游景区应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设立相应的预先告知怎么写作、定点定岗的观察怎么写作和随叫随到的生活怎么写作(王大悟,2004),并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在满足游客个性化要求的同时,促进休闲旅游怎么写作质量的提高.三是生态休闲旅游者应积极追求旅游效用的最大化,从经营者提供的各项活动中得到自我成长,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开拓终身学习领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