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效应

点赞:5415 浏览:169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28个工业部门动态面板数据,采用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整体和分部门两个层面上的实证研究.整体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品出口能够促进就业,工业品进口会减少劳动需求.分部门估计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不同技术水平工业部门就业的影响程度上存在着不同;工业品出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中低技术部门作用较小;工业品进口对工业行业就业的替代作用在中低技术部门表现得更强.上期就业、工业行业产出的增长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资本的增长对工业行业的整体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行业存在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但分部门存在差异.最后阐述了实证发现的政策含义.

【关 键 词】工业品贸易就业动态面板数据

一、前言

近几年来,就业问题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而对外贸易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劳工组织(LO)的数据,2006年中国直接在出口加工企业就业的人员达4000万人(Jean-PierreSingnaBoyenge).[1]考虑到对外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对外贸易带动的就业规模将会更大.[2]贸易即使不直接对就业和工资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提高产业劳动需求弹性对劳动者产生较大的压力.[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其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就业增长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准确认识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工业品出口比重在2000年后基本达到了90%以上,到2010年这一比例高达95%,工业品进口的比例在这一期间也基本稳定在80%以上,由于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大体上能够反映我国对外贸易部门对就业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工业品贸易作为考察的对象.

二、文献回顾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汇点,若考虑对外开放,总需求等于国内需求+国外需求(出口),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进口).P表示平均工资,Y表示总就业量,AD1为国内需求,AD2为国外需求,AS1为国内供给,AS2为国外供给,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中,国内供给曲线AS1与国内需求曲线AD1的交点A形成了均衡工资P1和均衡就业量Y1;在开放经济中,如果国外需求与国外供给的引入不改变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斜率,则新的均衡点为B点,新的均衡工资P2和新的均衡就业量Y2,对外贸易扩大了就业量.故出口或进口的增加导致了就业人数的增加,见图1.

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一方面,我国为贸易顺差国,且大部分顺差是由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的,劳动力成本低,出口的产品物美价廉,所以引入对外贸易后,总需求曲线会更平缓,如图中的AD曲线.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将促使我国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间接的消极就业效应.[4]出口份额增加在创造就业的同时,引致技能要求的提升,对我国劳动者特别是低技能者的失业有很大的影响,而进口竞争的引入,对国内企业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开放条件下的总供给曲线更陡峭,如图中的AS曲线.

国际贸易对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对外贸易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这样,实际的均衡点为图中的C点,均衡P*>P2,均衡就业量Y1

上面各方学者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受技术、产业特征、劳动力市场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而国内现有文献在考察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时,主要关注了贸易的静态就业效应,对就业的动态效应的研究较少,忽视了关键变量之间的动态关联.如胡昭玲,刘旭(2007)利用中国32个工业行业1998~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就业有正向拉动作用,进口对就业的总体影响是不确定的,存在行业差异.[11]盛斌,牛蕊(2009)利用1997~2006年中国28个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从贸易流量和贸易政策两个方面检验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会减少中高技术部门的就业,但促进了中低技术部门的就业.以进出口额为代表的贸易流量指标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但贸易流量对中低技术部门的冲击均大于其对中高技术部门的冲击.[12]较为深入的研究是高文书(2009)利用全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出口对中国的就业有正的影响,进口对中国的就业有负的影响,进口依存度每增长10%,就业会减少0.19%.[13]而针对工业行业细分层面上的贸易就业动态效应的研究未有所涉及.为此,本文将采用动态模型对中国工业行业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三、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计量经济模型

本文参考Greenway,Hine和Wright等人(1999)研究英国贸易与就业关系的实证模型,把贸易作为技术进步变量引入包含技术进步的C-D生产函数中,建立开放条件下进出口贸易影响就业的模型.

Yit等于AitKαitLβit(1)

Ait等于eδ0TiMδ1Xδ2it(2)

式(1)中Yit、Kit、Lit分别表示第i行业在t时期的实际产出、资本存量、所使用的劳动力,是第t期的技术水平,参数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式(2)中M为进口渗透率,用行业进口额与行业产值之比表示;X为出口导向率,即用行业出口贸易额与行业产值之比表示.T表示时间趋势,δ0,δ1,δ2是参数.

将式(2)代入(1),取对数并整理可以得到第i行业的就业方程:

Yit等于еδ0TiMδ1itXδ2itKαitLβit(3)

LNYit等于δ0Ti+δ1LMNit+δ2LMXit+αLNKit+βLNYit

整理得:

LNLit等于C(1)+C(2)Ti+C(3)LMNit+C(1)LNKit+C(5)LNKit+C(6)LNYit


从理论上讲,工业品进口会替代国内部分产品的生产,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就业的影响预期为负;工业品出口会增加国内生产,产出的扩大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就业的影响预期为正.下面结合中国工业行业的具体数据加以分析.

(二)数据说明

计量模型的回归数据使用2001~008年间中国28个主要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样本时间跨度的选择主要考虑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1~2008年间中国国际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快速推进,自由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相对于其他时期更为显著.因此,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2001~2008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为了全面研究贸易对我国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本文的计量模型将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回归检验:(1)工业品贸易整体上对就业的影响;(2)将中国工业部门按照技术水平划分为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考虑不同工业部门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我国海关对进出口贸易的统计是以商品为基础,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条编码制(HS),这与工业行业分类采用的国际工业分类标准不同,为了获得各行业的进出口数据,本文借鉴盛斌(2009)的方法,对工业行业重新集结,总共得到28个行业的数据,并将这28个行业划分为中高技术产业(包含9个行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包含19个行业).相关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四、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待估计模型(4)是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若用标准的随机效应或者固定效应进行估计,将导致参数估计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为克服此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方法(GMM)估计回归模型.动态面板GMM估计可以分为一步和两步GMM,由于两步估计的标准差存在向下偏倚,会导致两步GMM估计量的近似渐进分布不可靠,在新增工具变量有效的情况下,一步系统广义据估计利用了更多的信息,其估计结果更有效,本文的模型最终选择一步系统GMM估计.

(一)整体估计结果

对模型(4)进行估计,从整体上估计工业品贸易对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整体回归结果(one-stepsys-GMM)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一期滞后的就业对本期就业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3600,说明了工业行业就业有非常大的惯性,这也说明了静态模型存在偏差,选择动态模型进行回归是非常必要的.

产出的增长对就业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当期就业弹性为0.2317,产出的滞后一期对就业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行业经济的增长会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与传统的经济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资本积累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我国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替代效应弹性达0.0512(资本的滞后一期没有显著影响).造成这种影响可能是我国工业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的实质性阶段,资本积累带动的不再只是产业规模扩张下简单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而是更多的代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简单劳动力需求的降低及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长.因此,随着资本的积累,对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是排斥大量简单劳动力.

出口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而进口则与就业之间存在逆向变动关系,进口增加会导致就业减少,与预期一致.从回归系数进一步来看,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引起就业增加约0.0380个百分点,进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所引起就业减少0.0151个百分点.但总的来看,进口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远小于出口的正面影响,影响力度只有等量出口的一半.从整体来看,工业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时间趋势项的估计系数为正,说明随着时间变化,工业部门就业在增加,这符合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但不显著.

从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来看,产业变量的作用最为重要,而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这是因为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等的约束和时节范围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工业贸易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全球生产和分工体系正沿着劳动密集型领域向价值链高端不断跨越,出口就业吸纳能力也有所下降.

分部门回归结果

对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分别进行动态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分部门回归结果(one-stepsys-GMM)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劳动力的滞后变量、行业产出对就业的影响与整体估计结果比较相似,而且都很显著,但资本变量和贸易变量对就业的影响存在部门差异.

在中低技术部门存在资本替代劳动力现象,中低技术部门存在大量非熟练劳动力,资本的投入尤其是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或者设备的引入,会导致企业减少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而在中高技术部门,资金的投入会导致这些行业更好的发展,吸收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从而带动就业.

工业品出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的就业效应都显著为正,出口的增加促进了就业,这与经济理论相一致.但从回归系数上看,中高技术部门当期的出口弹性为0.1210,滞后一期的出口弹性为0.0790,两期的作用远大于中低技术部门的0.0235.(当期的显著性通过,滞后一期的数值虽为正,但不显著,这里只分析当期的情况.)工业品出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具有很强的正向就业效应,主要是因为中高技术部门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其对就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中低技术部门的出口贸易比较缓慢,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部门的就业增长依赖于国内非熟练劳动力需求.

工业品进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的就业效应显著为负,说明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国内生产,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较为一致.(两个部门进口当期的显著性通过,滞后一期的数值虽为正,但不显著,这里只分析当期的情况.)但从回归系数上看,进口的就业替代效应在中低技术部门更明显,回归系数为0.0372,绝对值大于中高技术部门的0.0261.中低技术部门在我国属于进口竞争部门,进口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冲击,此外,中低技术部门在加工制造中大量进口装配设备,原材料及半成品,形成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进而减少就业.这表明进出口贸易对中低技术部门就业的影响更大些.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借鉴Hine和Wright(1998)的思想,通过对传统的C-D生产函数形式进行变换,构建工业行业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模型,并采用2001-2008年的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的GMM方法,首先从整体上估计了工业行业进出口贸易对工业行业总体就业的影响,接着进一步将工业行业分为中高技术部门和中低技术部门,分别检验这两个部门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以考察工业品进、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行业差异.

整体估计的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品出口能够促进就业,工业品的进口则对工业行业的就业有负面的冲击作用,但出口的就业冲击作用高于进口.上期就业对本期就业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工业行业的就业有非常大的惯性;工业行业产出的增长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资本的增长对工业行业的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行业整体上存在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

分部门估计结果表明:资本变量在中低技术部门存在挤占劳动力现象,而在中高技术部门则会促进就业,进出口贸易对不同就业水平的工业部门的影响与整体上是相同的,即出口拉动了就业,而进口增长对就业则是消极的;但在具体影响程度上存在着不同:工业品出口在中高技术部门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中低技术部门作用较小;工业品进口对工业行业就业的替代作用在中低技术部门表现得更强.


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出口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就业水平,出口增长不仅是出口部门就业的源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广泛的产业联动效应影响其他部门的就业机会.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继续积极促进出口增长,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就业.但在发展出口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尽管出口可以带动我国就业的增长,但近年来我国的出口顺差比较严重,通过进一步扩大我国出口来带动就业会加剧这种失衡.长期来说不能以扩大出口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而应该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发挥其最大的就业效应.

第二,正确看待进口的作用,进口虽然会带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但进口为国内生产提供技术、设备和稀缺资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依靠国内资源获取成功的.只要进口规模和相关政策适当,增加有效进口反而可以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引入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并为国内市场提供设备、原料、智力支持,缓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制约,从而达到拓展生产,扩大就业的作用.因此我国在适度进口的同时应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消化吸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点,以维护国内进口产业的就业机会.

第三,在利用出口促进就业的同时,应看到扩大就业更应该依靠国内经济增长来拉动,因为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非常显著.另外,由于就业有很大的惯性,即如果当期就业大幅减少,就会对后期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力争保持就业的稳定,防止就业大起大落.

(6):25-31.

作者简介:叶霖莉(1984-),女,汉族,供职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经济学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宏观经济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