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人才培养:中国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轨

点赞:5914 浏览:157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人才培养是保险业发展的关键,而中国大学保险院系是保险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本文探讨的是一种保险人才培养的立体模式,即;大学保险院系的保险专业教育在自身正确定位的前提下,面向保险业各个主体的需求,在注重方法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人才市场需要的真正保险人才.

【关 键 词】保险业保险教育保险院系人才培养

中国目前的保险教育分为保险继续教育和保险学历教育两类,其中保险学历教育依然是保险教育的主流教育途径.而保险学历教育与保险市场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保险市场的细分对知识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例如财产险公司与寿险公司对保险教育的需求有较大的不同.

一、保险教育发展轨迹:思路的厘清

回顾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经过近三十年波浪式的创设和发展,我国高等保险教育事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怎么写作等方而己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近30年以来,我国高等保险学教育同样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变革时期.高等教育领域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保险教育水平的提升,这样的一个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8):创设期.1980年,经国家财政部批准,财政金融学院(现财经大学)率先恢复国际保险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设置保险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随着国内保险业务的恢复和发展,为了适应保险事业对于保险高等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要,经原国家教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批准,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公司先后委托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四所高等院校开设保险专业,并于1985年秋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保险专业4年制本科生.保险专业本科生实行委培方式培养,毕业后基本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统一安排、分配.

截至1998年,全国开设有保险系(保险专业或保险方向)的高等院校达到了38所,为国家保险事业培养了大批较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结构合理、国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学科体系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解决了国内保险业恢复发展初期高级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问题.

第二阶段(1999-2004年):调整期.为了改变当时高等学校中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等文件,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新目录的学科门类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1997年联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相一致.“在新目录中,设有金融学专业(专业代码020104)而无保险学专业.因此,国家对普通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实际上早在1999年以前就已经启动了,新的专业目录从酝酿、论证到颁布、实施,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按照新的高校学科专业分类的规划,保险学被合并在经济学门类中的金融学专业内,属金融学下的一个方向.

据此,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减少和合并了诸多专业,许多高等院校的保险专业被取消或停办.但是,经国家教育部认可,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财经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特许单独设置保险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并立,独立招收、培养本科生.为了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国家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国家教育部又于1999年9月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对目录外专业的论证与专业的设置做出了新的规定.在随后的几年间里,教育部批准增设专业目录之外的专业若干,其中,保险学在新增目录外专业中排名第四,专业代码为“020107w.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本科专业设青管理,一大批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相继获得设置保险学本科专业的权利(见表1).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随着保险业的快速扩张,如今,设有保险学本科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名单逐年变长,就读保险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保险学课程在经济学教育中逐步普及,选修保险学课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许多高质量的关于保险理论发展的重要论文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并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一般经济学和金融学学术期刊上;保险学者和保险教育专家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传媒和公众的视线内.总之,保险教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圈内外认可.根据我们对过去几年大量业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观察,我们完全可以乐观的预期,受益于国内保险及其相关产业的数据的易获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靠性,国内保险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保险学教育也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考虑保险教育和保险理论研究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进一步拓展、进一步融合的时候了.如果说这一目标在过去近30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应该重新确立这一目标了.

二、高等院校保险院系的定位:模式比较下选择

一般而言,教育问题涉及到的方面包括:学校办学层次与目标定位、办学传统与历史传承、专业设置与管理架构、招生与选拔、分类培养与学分制方案、师资配备与教材选用、课程教学与实践、开放式办学、国际化办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辅导员(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等等.综合上述诸多方面来看我国的保险学教育可以发现,目前国内保险学教育己经形成了分别以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代表的几种保险教育模式(分别简称为“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见表2).

这几种保险教育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点:代表性高校都是在国内最早开展保险本科教育的学校之一,也都是以目录外专业形式最先恢复保险学本科专业的学校之一,史较长,办学经验丰富,办学成就较为突出.其中,“西财模式”的特点在于,保险专业所属的这类高校背景为财经类院校(原隶属于国家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后成建制划归国家教育部管理),保险教育主要依托学院或直属系的建制,因而办学规模往往较大,学科区隔比较明显,此类高校包括西南财经大学、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南开模式”的主要特点则是,在综合性高校的背景之下(一直隶属于国家教育委员会,即现国家教育部),在经济学院架构下,设置有与金融系平行的保险系,并以保险专业的名义与金融专业等一起招生,本科生阶段的保险教育保持相对独立自主,此类高校有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武汉大学以前的情况与南开大学等高校其实比较类似,经历此次变故后,保险系系务工作转交新金融系管理,本科生教育和培养由新金融系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朝向实质性融合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武大模式”的特点.

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中国的部分设置保险学专业的院校往往将保险系下设于金融学院或者将保险教研室设于金融系.自保险学科教育在中国兴起,人们对其认识和定位就一直存有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学科属于“大分融”的一部分,隶属金融专业学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保险专业被纷纷撤并为金融专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学科属于边缘学科而不应简单定位为金融学科,它既涉及了经济、金融和法律知识――因为宏观经济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分析经济发展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微观经济知识则利于公司层面的有效管理和经营;金融知识有利于掌握资金融通和资产管理的技术;法律知识则是订立保险合同的首要基础,责任保险的发展更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保险学科也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因为二者是精算人员制定保险费率和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除此以外,保险学科还涉及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如财产保险业务,需要了解不同结构及等级的建筑物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需要了解飞机、船舶的性能以判断与其相关的风险;需要工程、机械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来确定事故原因以及损失金额等等,所以保险学科又被称作复合学科,它需要的是宽口径教学.正因为认识和定位方面的差异,保险专业才被不同的院校分别归于财金学院、经济学院、审计学院、商学院、保险学院等,这其中就透射出人们对保险学科定位和认识方面的差异.


要确定保险人才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充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必须首先对保险学科进行统一认识和定位.上述两种认识观点不能简单判断孰对孰错,实际上在学科定位时可以将两种观点有机地统一.肯定地说,保险学科与金融专业学科有一种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金融业必将实现混业经营的大的趋势与背景下,保险业日益注重承保与资金运用两个轮子平衡运转,第一种认识观点进一步得到强化.加之精算技术不仅在寿险领域,而且在非寿险领域也被广泛采用,在这种前提下,强调保险学科的“大金融”属性,将有利于强化保险教学中金融和数理基础,合理分配和有重点配置金融方面教学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化的金融保险人才.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保险学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金融学科,从事保险工作需要丰富的建筑、机械与化工方面的知识,保险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复合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第二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若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再定位,我们认为,保险教育应该坚持强化金融与保险学基础教育不动摇,并不断吸收学习国际先进的金融保险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提供广泛的选修课程和多学科知识,如消防与预防、销售与产品推广、工业制造与化工机械等,体现学科的宽日径、广覆盖,使保险学科教育真正做到博专结合、文理兼修、与时俱进.

保险人才培养:中国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保险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高等院校保险院系的定轨:微观层面的认识

对保险人才的培养,仅仅对高等院校保险院系的定位是不够的.本文论述的定轨,是指保险院系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保险业适需的人才,保险院系应该从中承当怎样的任务,运用怎样的方法.本文分三方面对定轨进行论述,即人才方向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才)、方法培养(培养的人才应该掌握怎样的方法和技能)和培养任务(保险院系应该承担怎样的任务).

(一)培养方向:专才教育更利于现实保险的需要

人才的方向培养,保险院系应该必须首先选择是培养通才或者专才.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保险业的发展既需要通才,更需要专才.“通”是建立在“专”的基础上,通才是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上的知识广博的人才.目前中国保险院系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满足了对保险通才的培养,对于一般高校而言,专才培养应该共识.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内部分工将越来越具体,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在保险业内部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保险院系应该针对不同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不同需求主体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方向包括:保险公司专业人才、保险相似度检测机构专业人才、投保人专业人才、保险监管专业人才、保险评级专业人才、保险审计会计专业人才、社会保险专业人才等等.表3列出了保险人才的培养方向,需求主体和不同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法:现实主义的实证方法更有利于保险人才教学的需要

人才培养方法是指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分析理解问题.总体而言,保险人才需要掌握的方法应该包括三大类,即保险学基础理论,现实主义的实证方法和各项基本技能与工具.保险学基础理论是通过对保险学基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就具备理解各种保险现象,掌握新的保险知识和解决保险实务问题的核心技能.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向培养的前提.现实主义的实证方法是指通过对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数据分析说明问题的一种实证分析方法.各项基本技能与工具是指通过对外语、写作、营销与谈判技巧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以后工作中更好的应对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通过这些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成为应用型、国际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和前瞻型人才.

(三)培养机制:学、业界互动机制更有利于保险人才成长的需要

建立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不单单指业界对学界的助学奖励和慷慨解囊或学界完成业界委托的研究、培训等项目,还包含了二者间各自优势与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内的融合.譬如说,业界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经济基础,为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怎么写作.通过建立实验基地等方式,在教与学之间搭建平台,增加学界对保险实务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水平.而业界中理论功底好,实务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又可以进到学界的教学队伍中,因为这类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总之,学界应主动顺应保险业发展,一为业界提供最新资讯;二要结合业界对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满足其智力培训要求;三要为保险理论的创新发展服好务,要研究国内外保险业的发展动向,总结其经验教训,并提供最新研究成果.

四、保险教育方式的改革:适应保险市场转轨的需要

(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特色,提高实训教学的力度

现代保险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单位的第一线从事实务的高等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以工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因此,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特色,一般来说,加大实训课时.

1.实训设施以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用于实际需要的工作能力训练,即单项专业能力实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的经营管理设施.保险教育的实验实训设施不应套用高等文科教育的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即几十台计算机模式),不能是高等教育某学科实验室的简化和浓缩,而应针对实际业务流程,以业务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为推进行动导向等有利于工作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怎么写作,以解决“怎样干”的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以解决“为什么这样干”的验证性实验设施为辅.

2.采用“开放型”实训教学方法.目前,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停留在“封闭”型实训阶段.所谓“封闭型”实训是指学生在做实训时完全按实训教程要求选择资料、选择方法进行实训,甚至连步骤也不能变.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实训,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益处的.但这种千篇一律,从头到尾一贯制的照章办事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实训教师给出实训课题,给出实训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学生既不用选择也不用思考.按照这种模式,实训初期,学生都觉得很新鲜,积极性较高,但久而久之就会给学生养成一种惰性和厌倦感,动手不动脑,以至于最后造成个别学生忙乱,其它学生旁观的被动局面.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主动心理行为与被动心理行为将产生差异很大的结果.当学生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去做,反之有可能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可将“封闭型”实训改为“开放型”实训,即开放实训室,将所需实训设备、资料与学生直接见面,学生自己根据实训目标要求,自己选择资料,自己设计实训方法和实训步骤,鼓励一个实训采用多种方法.在将综合能力训练拆解成模块的前提下,由学生自行设计组合搭配,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的同时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行构思、设计、创造的空间.

3.建立实训教学基地.保险人才培养,需要保险学界与保险业界紧密结合.保险业界可以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应根据精品课程集中资金建立几个重点实训教学基地,包括实训教学大楼、专业实训实验室等,实训教学基地应具有全仿真性质,可以模拟成一个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的一个部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做到职业氛围真实,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另外,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保险专业学生能够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现场进行参观、实习,这些基地教学任务明确,条件保障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走开放式办学道路,坚持保险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方向

办学的方法上,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强与国外保险教育学习与交流.引进国外保险教育的思想理念,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外沟通.同时,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加强学界与业界的双向交流、沟通,强化保险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进保险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制度化.整合保险教育资源,促进保险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现保险高等教育与保险行业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有效利用保险教育资源,建立起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

在保险高等教育与保险业界的融合方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保险业界将保险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向教育界输送,在充分吸收保险资源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以致用”;教育界的学术成果能成为业界的指导,以其学生质量的不断提高回报保险业界,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探索构建业界和保险教育界资源交流平台,建立保险业人才供应与需求人才信息库、保险就业信息网,以及社会化、市场化的保险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己有一些高校与保险公司尝试建立了这样的合作平台:如新华人寿、太平洋集团与高校联合办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与保险业界在科研项目方面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探求更多的适合中国保险业发展需要的保险教育与保险业界的交流方式和合作平台.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发展,推动高校保险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险专业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创新意识、优秀团队的途径,是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建立一流科研基地的途径,也是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我们对03级保险专业毕业生调查(主要时到产、寿两类公司工作的)发现,产、寿公司对保险知识的需求时有差别的(见表4),因此保险专业教育应该按照“平台+模块”思路,即在保险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保险专业特色,按照“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设计了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教学平台设置为必修课教学环节,由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平台构成,分别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按照产、寿设置为选修课教学环节,由三组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模块构成,分别包括公共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

第一个层次:公共教学平台+公共教学模块.公共教学平台是体现共同各类人才培养要求而必须修读的课程.学生通过本平台的学习,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语言素质、基本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课程(政治理论课、德育课等)、文化语言素质课程(文化基础课、外国语课等)、基本技能素质课程(计算机课)、身体素质课程(体育课)等.公共教学模块是在公共教学平台基础上,体现个性发展、满足个性需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选修模块包括计算机与自然科学模块、社会科学模块、人文科学模块、艺术体育模块.

第二层次:学科教学平台+学科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专业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专业教学的必经过程,也是扩大知识传授广度、确保学生知识面,实现宽口径培养、增加学生未来职业机动性的基本要求.学科教学平台体现大类人才培养共同要求而必须修读的课程.学生通过本平台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学科基础和关联学科基础,包括专业所属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与专业有较大关联的学科,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法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学科教学模块是学科教学平台的延伸,旨在使学生通过自由选择修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科基础教学.学科教学模块设立限定性选修模块和自由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分配学科资源设置.学科教学模块介于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体系设计的重点.同时,各个专业应该设置哪些学科教学模块,每个学科教学模块应配备哪些课程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难点.

第三个层次:专业教学平台+专业模块.第三层次则体现的是“专业”,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是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的中心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掌握与本专业要求相关的专业理论、实用技术和业务管理知识.专业教学平台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必须修读的课程.学生通过本平台的学习,具备基本的保险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专业教学模块是在专业教学平台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体现保险专业的要求和特色,同时是专业教学平台的延伸,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层次最能体现保险专业特点的部分.


五、总结

本文对保险院系人才培养定位和定轨仅仅作一般性的分析.中国在近30年的保险专业高等学历教育发展历程中,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保险教育模式.因此,本文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为高等院校保险院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人才培养模式.保险业的深入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各个保险院系只有在明确自身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定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体现保险院系自身的品牌特色,更好地满足保险业发展的需要,为保险业输送更为优秀的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