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点赞:5942 浏览:182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对管理学诞生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指出其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普适理念的缺陷.文章对世界管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管理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进行了探讨,结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数千年社会存在的基本精神支柱进行了分析,提出平衡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关 键 词】管理学核心理念平衡

一般认为,现代管理学是以泰罗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为诞生标志.一个世纪以来,管理学发展迅速,流派众多,大约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在研究对象、方式方法、主要观点方面有较大进展或者说形成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若以中国为座标来观察,当前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虽有中国学者不断触及,但远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客观有力的批判及普适的管理学体系,也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

1.当下管理学体系的主要问题

管理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又包罗万象,管理学就是系统研究人类各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以具体的单位、行业、地域、民族为鸿沟,而是普适于全球各个民族和人民的,涵盖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的目的旨在在现有的条件下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如何通过人、财、物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效能的最大化.纵观当前主导性的管理学理论,其最大问题就是把美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当作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的管理学了.

一百年的管理学几乎就是美国企业的管理学.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直接是企业生产实践的总结,搬运生铁块实验、铁锹实验、金属切割实验等都是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它的理论既来自企业的实践又针对性地指导于企业的实践,法约尔的管理十四条也是如此.19世纪结束前,美国坐上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交椅并延续至今.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理论,正因为经济的强大,才会出现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诞生并主要在美国发展的事实.回顾管理学的发展史,它的各个阶段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组织形式与产品结构是完全一致的.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管理学家和著作,往往也来自于美国或者其他经济特别发达的西方国家,这些产生于美国具体经济细胞中的理论,因其国家的强大与文化的穿透力,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成为主导理论.

罗宾斯的《管理学》在世界范围内一版再版,成为“在全世界名列基础管理学教材的榜首,还被译成西班牙语、俄语、德语、泰国语、印尼语、捷克语和汉语”①.美国的其他著名管理学者如德鲁克等作品也有这样的特点.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以西方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着眼点,相当多的理论表述与案例不具可复制性.但中国的管理学理论、著作、教材受其影响极深.笔者在给学生授课时,常常颇感困惑.有一部影响范围极广、也是全国范围的自学考试的管理学原理教材,几乎就是在介绍美国管理学或者说美国企业管理学.国内其他管理学著作亦多有此类问题.山西农业大学张建华在对国内部分管理学(原理)著作研究后认为明显存在以下问题:原理与原则混淆、原理与具体操作指南混淆、片面性、表面性、无序性,指出“各种版本的原理体系都局限于管理活动某些个别环节的规律性,没有全面系统地反映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局限于企业管理活动”②.而且,中西方的文化与思维是有明显差别的.素有哲学王子之称的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哲学导论》提出“通达真理之路:感觉?抑或理智?”③,又多次在哲学与人生主题演讲中论及中西思维之差异,强调中国人的极重要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性灵”和“悟”在西方却找不到对应的词汇④.生活在中国的人,影响最深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至少可以说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首先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的文化.在人生与职场中管理中,不知悟的道理,没有悟的能力是极难成功的.

过度依赖于美国的管理学著作与理论也制约了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发展.三百六十行,各行业人群实际管理工作千差万别,也不是一个企业管理理论所能代替的,社会实践需要更具普遍意义的管理管理理论,它源于具体单位与行业却又抽象于这些单位和行业,但在我们学科分类上,管理学目前也只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五个一级学科.由这些内容也可反观我们管理学内容的单薄.

2.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

现代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与经济基础.正是由于美国19世纪中期随着铁路的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对现代超大规模的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由于逐步产生现代管理学.当20世纪至今,美国一直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经济的发展转型升级也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纷纷加入研究的行列,出现了美国管理学百花齐放的局面,并引领世界管理学的发展.

这种经济发展与管理理论的关系,在日本也是特别的明显.战后日本经济经过十年恢复期后迎来20年黄金阶段,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同时也出现一批管理企业出身的管理学家,在各国包括中国深受尊重,如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大前研一、松下幸之助等.但当日本失落的20年悄然而至的时候,我们还看不到更多的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诞生.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总量由不足千亿美元发展为7万亿美元,几近美国的一半,世界排名亦由长期的第七、八位跃升至第二位.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成为现实.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进全方位的变革,也必然会自觉或者自发地发出相应的呼声和理论,这是不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素以己为中心的西方管理学家也在注视着这个变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丁雅克指出,“历史正在抛弃我们的国家和大陆.曾经,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权力、思想和未来都发源于这里,这种情况持续了200年.但已经今非昔比,世界的中心正以一种引入注目的方式发生倾斜.我们正在见证两个多世纪来世界经历的最大化.但我们却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由此也带来了问题.”“我们过去两个世纪雄踞的支配地位――先是欧洲后是美国――培养出了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即西方才是所有智慧的源泉.我们觉得自己思想开明,但我们的优越感蒙蔽了我们的心智.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可能有一天超过美国.落后、缺乏、不懂启蒙运动的信条,中国是一个完全不同环境下的产物,它不是西方的.所以怎么可能?”“傲慢带来的是无知――我们甚至一点也不好奇”.马丁教授的描述是非常客观的,揭示了西方社会包括管理学家们的视野的局限,也指出了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独有的价值观.事实上,中国2011年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制成品的最大生产国,此前的110年都是美国保持着这一地位,而且很快就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经济的重心正在无情地从发达世界向发展中世界转移.中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其结果将是发达世界的影响力迅速衰落.”⑤经济的发展与实践呼唤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诞生并成为其最强大的动力,两千多年的历史思想文化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国内外一些管理学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在理论上作了准备.比如华人三大管理学家、北大清华南大等著名高校一批著名管理学家,还有些完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个方面著书立说对管理学进行有益的探讨.台湾曾仕强倡导中国式管理、易经管理颇得人心,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他出版《中国式管理》等管理专著数十部.罗家德指出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对中国人的观念、习惯和潜意识等方面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当生于西方长于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敲锣打鼓地进入中国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如何将古代先哲的智慧与西方的现代管理巧妙地融合,以此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管理理论得以茁壮成长.于是有了他的《中国人的管理学》.

3.中庸: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核心理念,前提是科学厘清中国人数千年来对人生、对组织的各种管理态度与智慧.人类的古文明,尽管表述略有不同,但不外乎就是中国、印度以及地中海东部环海地区三大文明地域.而且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断裂并延续至今、依旧能够吐故纳新、不断创新发展的的文明.这种现象本身也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世界史上几乎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它存在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古文明在饥荒、战争、内乱、外族入侵中纷纷烟灭或者老态龙钟,而同样的中华文明也不断历经相似的苦难却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这里边蕴藏的是一种怎样的生存态度以及与生存相关的一切事务的管理智慧呢?

不管站在哪个立场,统治者、士大夫或者芸芸众生,中庸无疑是社会所有的参与者的思维模式.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庸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核心和人们处理一切事务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技巧,并为世人所认知.1988年,7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人类在21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强调仁和中庸,仁是对上层管理者而言的,但中庸则是适合于社会上的全部个体.

对于中庸的理解,自古解释就不完全一致.这与一字多义、古人用字至简有关.比如“中”字在旧时大约有三种含义:一是两者之间,二是恰到好处,三是内心世界.“庸”字的含义至少也有三种:一是平常,二是不变,三是使用.当代《新华字典》的解释,“中”是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平常、常道等含义.“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战国时期,从孔子的学说中发展出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孔子的“中庸”思想由思孟学派的重要著作《中庸》体系化并发扬光大,“中庸”方成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东汉郑玄解释《中庸》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论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南宋朱熹作了《四书章句集注》,其中对“中庸”一词的诠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由此观之,中庸基本含义就是为人处事追求适中适度、不偏不倚、无过头也无不及,恰到好处,不走极端,这是毫无疑义的.传统经典著作中有许多经典名言都闪耀着这些光辉的思想,如“中立而不倚”、“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过犹不及”、“和而不同”(《论语》)等.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它的极致之处就是平衡,中庸的本质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度.


4.平衡: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平衡: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核心理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管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构建,其核心理念是什么?笔者认为无疑是平衡.平衡在管理学中基本含义是综合各种因素和各方面的利益关切,寻找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接受、有利于集体事业稳步发展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只是理论界的课题研究,更是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实践.建构科学的管理学体系,其根本旨意乃是推动社会和各行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富有效率的管理必须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加重视艺术、技巧与人性、直觉的回归,这也是当代管理学发展趋势之一,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高度趋同.把平衡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的核心理念,既是理论上的合理演绎,也是当代世界社会实践中的最基本的管理技术.

古今中外的成功管理案例无不揭示这个道理,大至帝国的兴衰存亡,小至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均是如此.中国的中庸之道,古语中的刚柔相济,美国政治中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无不在忠实践行这个道理.

当代中国的国家管理更是平衡理论的最大实践.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五个统筹”就是针对国家发展中各个方面的不均衡不协调的情况提出来的,核心要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平衡协调发展.国家发展中的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也是一切工作必须考量的平衡关系.“五个统筹”希望达到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在国际上这往往也是社会问题相对集中出现的阶段.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观察,平衡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追求和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格调.这既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和今后的自然选择.

在这个宏观的大背景视野中,国家与社会的各个组成细胞包括一切的经济与社会组织以至个人,思考与解决问题必须与社会的大格局相适应.在快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具体单元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平衡须臾不能忽视,否则就可能引发不稳定与事业发展的停滞.个人生活也是如此,在社会商品层出不穷和文化生活无比丰富的时代,作为社会的个体,必须有所取舍与平衡.不管哪个层面,如果片面强调某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重视参与诸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平衡,若想成功几乎就是痴人说梦.

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丰富的成功实践和思维取向,从中汲取和提炼基本的管理思想,而不是一味地或者片面地对西方管理学采取拿来主义.西方社会当前普遍存在发展瓶颈问题和多样的社会问题,唯我独尊的思想也在多个国家存在.但其管理学理论很多并不能及时或者愿意正视现实,其管理学理论不能充分了解和吸收各国各民族的极富成效的社会实践的营养,这是中国从事管理学研究者应该充分意识到的.当年主席批判的言必称希腊的现象完全适应于对当今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警醒.如今,中华民族以中国特色理论为指导,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诸多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这一世界史上独特而伟大的成功实践完全可以让中国人更加自信,循此实践,检测以时日,以平衡为核心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不久的将来必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