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两个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点赞:32052 浏览:145970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文件下发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思政工作不断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构建“两个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脱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在遵循一定机理的基础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关系及其内在运行过程和方式”.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三个重要环节,在育人过程中,这三个环节之间由于未能很好衔接而存在着“两个脱节”的问题.

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不仅关心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更关心能否将思想理论、政治知识、道德规范外化到实际生活中.目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并不参与实际的学生思政工作,缺少来自实践的思政工作经验,思政理论研究受到实践的局限,“学院化”氛围日益浓厚.这种从理论出发演绎理论、为了理论而建构理论的研究方式,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导致思政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无法给予学生工作真正科学有效的指导,降低了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高校的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基本是互不相交的两条线管理:行政系统抓教学,却没有将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充分纳入;党政系统抓德育,在体制和机制上独立于智育系统.原本应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德育和智育被人为分成两个独立的自循环系统:专业教师只管上课,辅导员只管学生活动,两者之间缺乏工作上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导致在实际育人过程中,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存在着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结合不紧、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往往缺少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极大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两个脱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两个脱节”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高校育人理念的制约、思政工作者自身的局限,以及现有管理体制的影响.

“全员育人”理念尚未落到实处.“全员育人”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重要主题,是指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在发挥学生工作队伍核心与骨干作用的同时,更要做到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全员育人”的科学理念尚未充分落实,“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健全,“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尚未完全形成.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德育脱节的现象,无法有效动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怎么写作人员投入育人工作.特别是思政理论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有效渠道尚未完全建立,仅有少数思政教师通过担任班主任等方式接触学生工作,有限的班主任岗位和有限的与学生交流机会都限制了思政教师对学生工作的深入了解,导致思政理论研究和教学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实际.

思政理论研究队伍自身存在不足.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者承担着创新思政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重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一定不足:有些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或多或少地受到原有学科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容易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专注于理论构建而忽视实践重要性的问题;有些研究者在事务性工作中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满足于工作经验的积累而忽视了理论的提升;有些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前沿和学术发展不够关注,研究成果滞后于学科发展;更有甚者不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或理论上的困惑而进行理论研究,而是出于一定的功利性动机进行研究,学风不正.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思政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致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现有管理体制制约思政队伍建设.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队伍与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往往各司一职、互不隶属:一方面,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者从事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并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实际工作,制约了思政理论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专职学生辅导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却缺乏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被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没有时间和条件提升思政理论水平,缺乏系统、全面地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与学生工作相脱节,而从事实际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又无法真正参与思政理论教学研究,无法将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科研教学与学生工作两支队伍难以互相流动,两项工作难以协作配合,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构建“两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完善导师制,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目前,一些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即选拔并聘请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德育导师,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协助、配合专职学生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政工作,以期有效落实“全员育人”理念,为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提供渠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为了实现思政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应该继续完善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增设导师岗位、提高导师待遇、纳入奖惩评估等方式,重点鼓励优秀的思政理论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德育导师,用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人格魅力、丰富的马列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引领学生思想、呵护学生心灵、关爱学生生活,不仅能使学生在与导师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坚定马列主义信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更能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思政理论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思政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丰厚的实践土壤,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真正契合学生实际,进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建立流动制,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等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主阵地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就必须解决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相脱节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从体制和机制上鼓励并支持有能力的专职学生辅导员参与思政理论教学工作,为思政理论教学队伍提供新鲜血液,从源头上优化思政理论教学队伍.虽然专职辅导员具有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专职辅导员往往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困,没有足够的机会和条件进行深造和研究,导致自身理论素养难以提升,难以胜任思政理论教学工作.

为此,高校应积极建立畅通的流动机制,打通专职辅导员向思政理论教学队伍流通的渠道:给予优秀的专职辅导员更多的培训、深造机会,鼓励他们以助教等身份参与教学,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根据专职辅导员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在职务晋升、工资待遇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为具备教学能力的优秀专职辅导员开通“绿色通道”,提供更多的转为思政专业教师的机会.惟其如此,才能使更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进入思政教学队伍,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统领,离不开一大批政治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高校思政工作者.“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为了培养更多这样的优秀思政人才,高校就必须建立“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的思政工作者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实践,在实践中砥砺意志、积累经验、自我提升,同时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发展渠道,确保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永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青春与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