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点赞:21321 浏览:950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结构性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如何在全面把握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确立市场化的理念,建立高效务实的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切实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和综合就业能力,是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更是成为了一个引发社会各界重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更是使用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等标题强调其难度和关注度.但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目前人均大学生比例仍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7亿多庞大的就业人员中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仅占5%左右,远未达到供过于求的状态;另大学生从劳动者素质来看也绝不是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因此,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应是在高校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清时代特征,理性的自我定位,树立符合具有时代特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就业观念.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宏观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不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统一地分配工作,这样每年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的道路,但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地方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的时间尚短,功能不健全,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一些供需信息怎么写作网获得的信息数量少,时效性差.而且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地方和高校建立的就业信息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有些高校对外严格保密供需信息,信息怎么写作网对外人为地设置障碍,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供需渠道不畅通,影响毕业生就业.

(1)能够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传统就业渠道数量减少.

由于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主渠道.但是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精简分流,以及实行“凡进必考”和面向全社会招新的人事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改组改造,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锐减.

(2)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被社会劳动大军挤压.

从1999年到2011年高校招生数平均每年以数十万的数量递增,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必然导致录取分数的下降,体素质下滑;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高校学生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素质欠佳,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劳动者,非常看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部分高校毕业生达不到社会需求的能力要求,造成就业困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而引发了社会劳动大军的结构变化,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成为社会劳动大军的主要构成.并且不断挤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才全球化,全球就业的趋势越发显著,外籍专业人士、“海归”不断涌入我国就业市场,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和挑战.

(3)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用人单位在对大学毕业生毕业学校、学历层次关注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学习成绩好的基础之上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应踏实肯干,诚实可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当代职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数量,而是高水平、高素养.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结构、思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4)就业市场机制尚健全.

我国的就业市场形式尚未多元化仍显单一,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相似度检测形式,缺少综合、统一平台的信息发布渠道,没有形成全面规范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信息化管理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远没有发挥.

2.学校因素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同步.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当今我国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政策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而高校专业调整由于受学制固定时间的限制,很难与其同步,势必造成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的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而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学生毕业等方面缺乏办学自主权和灵活性,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仍在高校内部诸多管理领域沿用,未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内部运行机制,专业结构与整合力度不够,传统专业比重过大.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部分高校追求学科齐全,或仅凭校内专家学者的意愿设置专业.这些背离市场要求的办学最终导致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不适应性.

如何促进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教学环节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多数高校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习,不重视技能操作.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培养,基础课程多,新兴学科与应用学科课程少;教学活动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很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对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标准知之甚少,甚至不去关注,关起门办学,与用人单位缺乏必要的联系,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重视科研轻人才培养.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滞后,现有评价机制不利于高校教师专注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教师晋升的首要条件,也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价值的标志,高校二级学院(系科)的负责人也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担任,从上到下出于个人发展或集体声誉,均十分重视开展科研撰写论文,对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暇顾及,普遍漠视,增加专业设置和追求招生数量是基于办学的经济利益,而不是贴近社会需求,导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适应性.(4)学生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工作薄弱.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已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工作,但普通存在缺少就业指导工作整体规划,缺乏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大学生就业必需的市场信息体系、怎么写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轴、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形成,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3.学生自身因素

(1)对大学生就业大众化趋势认识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大众化,少量的精英岗位将被少数有经验、有能力的社会精英和大学生精英所占有,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只能到大众化的岗位就业,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通过经验积累,能力提升而获得精英岗位.而大学生仍普遍抱着精英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自我定位,寻找岗位,没有清醒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趋势,“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严重,是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2)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居高不下仍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变成了普通的青年群体.但高校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仍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左右,追求到国有单位而不愿到个人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追求就业就定终身的固定工作岗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与上世纪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较为急功近利,求大慕名,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追入高的工作岗位和职位,追求到中心城市去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精英人才意识比较浓,从而造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3)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内容也存在与社会需要一定程度的脱节,学生也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塑造的能力,大学毕业生普遍知识面不够宽广,功能单一,社会适应性不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与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4)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科学定位.

大学生离开学校求职时,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普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求学到工作的角色转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求职中常常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关注自己的兴趣受好,过分看重地域、行业和报酬,忽视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实际状况,自我定位不准确,结果出现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又有很多工作岗位没有人愿意去的不正常现象.

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抓住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贴近学校和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整体规划,打破内部条块分割、管理脱节的影响,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方向

1.以市场化理念为指导


就业市场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要树立市场化的理念,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广泛了解和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和标准的要求,分析和预测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以人才市场的要求为标杆衡量人才培养的得失,指导和调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2.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标志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指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新生进校到大学毕业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发展性职业理论指出,职业发展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程度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不是仅仅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学期开展的临时性和应急性的工作,而是从新生进校开始,按年级甚至学期划分为不同阶段,并设定相适应的指导内容,有效引导大学生职前成熟的系统性工程.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指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适应于每一阶段学生发展需要,包括职场现状、学科专业特点和发展前景、个性评价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结构构建、学业指导、择业指导、综合能力培养等等,由就业指导部门独立开展或者与学校其它部门联合,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均可为之,建立以就业为抓手的全方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体系.

3.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

归根结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是实施理想就业的关键.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体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三要素,就业指导体系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规划和开展,有效促进人才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4.以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支撑

实践证明,要想使就业指导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支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市场预测、人才素质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指导队伍,高校要通过加强培训、向社会聘请等途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支撑.

5.以健全的系统化运作为保障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建立一套通过周密规划,具有严密管理,能够高效运作的系统组织,才能保障就业指导工作各环节的有效开展.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力量,优化组合,周密组织,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运作机制.

完善和促进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

1.高校毕业生及家长要清醒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冲破传统的旧的精英化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倘若仍然以天之骄子自居,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作茧自缚.

在就业过程中应该有恰当的自我定位,适度调整自我期望值和就业目标.要树要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要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就业观、择业观,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应该以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工作岗位上有长远发展空间为原则,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着眼于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树立起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意志,严谨治学,基础知识要扎实厚重,要积极投入实践中去,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只有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有能力和技术且积极主动的人就会有工作.2.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

古人云:不患才不济,而患志不立,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始终,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系统的教育.自入学起就要使他们清楚地了解所学专业社会要求的标准,认清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要积极帮助和指导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在组织他们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注重引入就业竞争意识;试技巧等系列指导课程,开展模拟招聘活动,锻炼毕业生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的各种能力;要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怎么写作群众、怎么写作社会.

3.高校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自己现有的实力和水平,准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实施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因地制宜,实现与社会、与市场、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扩大大学生的实践范围,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专业设置上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坚持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加大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灵活性;要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变化的特点,根据毕业生就业回馈的信息,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与市场的接轨.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模式多元化,加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建设,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市场中真正具有明显优势.

4.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使之快速地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高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制度,明确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实行逐级的目标责任制.高校必须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不仅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就业工作,更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就业工作队伍必须保持稳定性,因为就业工作需要经验和人脉.人员素质和工作队伍有了保障,才能使就业工作质量有新的提升,就业指导和怎么写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必须强化就业工作的怎么写作职能,建立就业工作网站,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和国家、地方政府颁布的就业工作各项政策,高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要随时与用人单位保持畅通的信息网络,要主动出击,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类别,及早地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有关信息发过去,争取主动.每年要派出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外出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和以往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要求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调整和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依据.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有关用人单位构建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

5.政府要进一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和政策支持,建立有序、公平竞争的全国性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开辟新型就业门路;要彻底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深化人事、户籍、工资等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加大毕业生择业的地域上的自由度;在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方面,要在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我国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毕业生也鲜见有许多积蓄,创业的物质基础几乎为零,国家和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扶持政策的力度,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及提供创业贷款资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加大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及与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日益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合理优化与科学发展;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终将得到良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