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企业文化的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

点赞:5371 浏览:157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所学校的精彩,在于她的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中,每一位学子逐步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助圆成才梦想.学校文化建设很重要.

职业学校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文化中的职业特性,职业学校文化具有二元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的高度融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企业文化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学校文化产生比企业文化晚十年,至今还未形成研究体系,在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值得吸收和借鉴的.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共同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目前有世界500强企业119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学校地处园区,较早地开始了学校的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文章以学校为例,就融合企业文化的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多种典型的路径与模式做初步研究.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模式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从横向解剖、纵向发展的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四维横向模式:理念宣贯――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品牌文化建设;也有学者根据文化的纵向发展,提出了阶段发展模式:理念提炼――职责延伸――行为外化――评估改进.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以当前较为成熟的PDCA管理工具作为依托,形成文化建设的四阶段闭合循环模式.

四阶段闭合循环模式,将职校文化建设解构为传承对接、阶梯延伸、多维外化、评估改进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关键任务依次为:识别文化结合点、设计文化梯次结构、遴选文化深度载体、构建文化评价体系.四个阶段逐层深入、循环往复、相互渗透,构成文化建设的螺旋上升的闭合环.模式具体结构见下图: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在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四阶段闭合循环模式下,每个阶段对应的路径分别如下:

1.第一阶段传承对接的路径:借助外脑、理论学习、外部(企业、学校)调研对标找经验、内部征集文化因子、搭建文化核心纲要、传承对接找差距

寻找文化因子并合理整合成文化核心理念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核心环节.以学校为例,在这一阶段就曾邀请来自企业、院校的知名文化建设专家来校帮助进行文化体系的设计.对文化深有研究的学校校长也专门对全校教师开设“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座,解读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建设对于一个职业学校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对各个系部处室明确了文化建设的职责.各处室、系部在进行了理论的学习研究后,观念发生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随即积极展开以制造类、怎么写作类企业、职业院校为对象的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以世界500强企业、成功民营企业、正在发展的民营企业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以及国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和国内的一些职业学校如常州刘国钧、无锡机电等的职业院校为主要对象进行文化的调研学习.文化因子是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发展以及情感责任的看法、态度、愿望和观念,是存在于主体行为观念中的一种因子,好的文化因子能够恰当地反映学校本身特性,能在主体中形成共鸣且被推广执行,因此文化因子的征集关键在于师生员工的参与,学校采用了调查问卷、头脑风暴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效果不错.搭建文化核心纲要就是对文化因子的筛选与整合,形成文化核心理念.


2.第二阶段阶梯延伸的路径:明确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搭建学校、专业、班级文化体系

学校的核心文化要获得生命力必须向下延伸扎根于泥土,这就需要将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扎根于系部、扎根于班级,形成学校文化、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学校文化体系.

以学校为例,在制定出文化建设方案总体框架后,各系部、处室都有专门文化建设的任务,并进行成效考核,使得大家不得不去做,又主动要去做,通过明确每一岗位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使得学校文化在建设中得以贯彻和认同,从跟一群人相关变成跟每一个人相关.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把握的关键是在学校“善水文化”的统一文化思路下,融合所怎么写作的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进行具体的专业特色文化方案策划;而班级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将学校善水文化主旋律和班级的专业特色、班级学生的主体特色有效融合.在结合专业文化时,要注意充分依托行业,紧联企业,尤其是冠名班更要强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避免班主任越俎代庖,要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班级一步一步累积,走出轨迹,留下历史,积淀文化.

3.第三阶段多维外化阶段的路径:遴选深度载体、外化于形、外化于行

外化于形主要是学校文化环境的打造,专业实训室环境的文化建设、班级教室、宿舍文化建设等.通过将环境打造为学校文化的载体让教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文化精神和专业精神.

融合企业文化的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学校在外化于形方面是这样做的:根据学校总体文化脉络,对原有的文化环境进行审核,去除掉一些与总体文化不相符的部分,强化一些校企文化融合元素如“6S”,增加一些有利支撑文化理念的元素,对文化环境进行了系统地重构,形成了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方案,并逐步实施.作为组成部分之一的专业文化环境建设,以机电系为例,采用了先调研同类职业学校如国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国内的如常州刘国钧、无锡机电、苏州高职校等,以及三类企业: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GE、三星、锡柴、MANZ科技,成功民营企业:上海金纬有限公司、ELE、莱克,正在发展的民营企业:伟智科技、通易机械等.接着组织系内全体教师座谈会,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收集金点子,再组织骨干力量遴选金点子,系统化地进一步设计实训室内外的文化环境,形成了机电系实训室七大特色主题环境方案:企业文化、技能文化、创新文化、廉洁文化、专业文化理念、机床发展史长廊、自动控制发展史长廊.

外化于行指的是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后,外显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学校文化有活动才有活力,各种师生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的有效载体,对内让师生加深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在全校上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外让社会公众了解学校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树立良好学校形象、增加学校品牌价值的目的.行为文化的主体包含教师和学生.学校认为学校文化、专业文化只有经过教师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最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熏陶和感染学生.

在教师团队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从三个层级――校、系、教研室进行精心策划,采用:“走出去,学回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外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企业锻炼(三星、MANZ、锡柴等),学习先进文化、提升专业技能;“沉浸式体验”安排教师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停课到校内入驻企业伟智、通易感受正在崛起的民企文化,提升实践技能;“引进外脑”定期邀请省内外职教专家、企业家、高校教授等来校讲学,以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境界;“胡国强大师工作室”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为课程改革添砖加瓦.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项目:技能大赛、创新比赛、企业实际项目承接等项目化工作,进一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从根本上增强自己对专业的归属感.

学生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属,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学校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学校行动总纲,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举行的活动主要有:①班级文化评比;②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③听企业领导者“传道”讲坛;④听企业工程师“授业”讲坛;⑤冠名班的活动,更好地进行文化渗透和融合;⑥多模式的工学交替“金纬模式”学生在暑检测时间,进入企业一线工学交替实习一个月,拉近了学校课堂与生产现场的距离;⑦规范、创新活动.学校举办“一日常规专项检查月”;系部举办“遵守常规,创新自己”的开学学生大会;“实训室物品规范摆放,6S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发展个性文化的有效载体,学校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主要有创新社团、技能社团、创业社团、文体社团、爱心社团等.

4.第四阶段评估改进的路径:从制度层、理念层、行为层、物质层进行评估改进

优秀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将学校文化中理念、制度、行为活动加以总结和梳理,保留优秀的,去除与文化主脉不相符的,增加缺乏的元素,从而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增量创新.

以制度层的评估改进为例,制度层是理念层过渡到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关键环节,为确保层与核心层不发生偏差,就必须把学校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全面渗透至学校的各项制度中,使所有的学校制度都符合学校文化理念,因而需要一个制写作度――实践――修订制度这样一个循环提升的过程.学校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于2010年开始实施独特的激励性薪资体系――《学校绩效积分考核方案》.

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载体菜单

学校遴选了世界500强企业、成功民营企业、正在发展的民营企业这三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进行构建职校文化的实践研究,下表列出了一些具体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式途经.

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感悟

1.寻找文化因子,要舍近求远,多绕弯路发挥曲线优势

在文化因子征集过程中,要多走弯路,少走近路.即使组织者已经对文化有了很好地概括和提炼,也不怕走过场,因为这种过场可以赢得文化行为主体的参与度与认可度.学校的文化没有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同,没有转化为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文化就会脱离师生的行为而存在.

2.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

文化建设既要自上而下地进行文化地引领、布置文化建设任务、考核文化建设成效,又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切不可忽视集体大众的智慧,只有调动起大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产生的文化才有生命力,这样的文化建设才能生根、发芽、结果.

3.文化个性可以张扬

这里说的文化个性指的是专属于教师、学生个人,并能反应个性的一种文化.学校文化不能一刀切,它的初衷和归宿是“润物细无声”.让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的文化个性自觉融入到学校文化并一起成长,其实是学校文化落地、生根、发芽的过程,关注文化个性,实际是关注个体创新力对学校整体的促进和推动.学校实施的IPQ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个性化发展就是居于这样文化理念的一个体现.

4.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优秀的学校文化体系是一个动态循环,螺旋上升的结构

一个学校不但要有好的学校文化,更要有好的学校文化培养战略,要不断地将优秀的学校文化加以提炼和总结,将好的理念、好的方法、好的制度进行总结和梳理.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校文化会缩短这一过程.职校文化建设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搭建和运用模式的过程中,注意可循环性,通过不断找差距、找载体、找职责、找测评,形成一个动态循环、持久新鲜的职校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