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探究

点赞:3737 浏览:104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学习难的现状,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以案例教学法为载体,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三年的实践,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行业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关 键 词:教学方法行业需求教学做创新思维

计算机网络自ARPANET研发以来至今,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到目前为止,在现今高职教育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是哪个专业都开的.但是从历年学生学习的反馈中得知,这门课程是他们专业课中理论性颇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们爱学,学好,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1学会新课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好的新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随着你的上课的节奏,逐步进入学习状态.比如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会和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平时在过东西吗?你们去学校的食堂刷卡吃饭吗?”同学们这个时候肯定就会想到这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了.接下来就引导学生:“那么为什么你在食堂刷卡吃饭的时候,那个数据就能传到怎么写作器中呢?网上购物的时候当你通过电子银行支付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将数据进行传送的呢?”这个时候同学们就说是网络.那么什么才是计算机网络?这些信息又是如何传送的?通过我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将逐步带领大家揭晓.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这样也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所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课堂中逐步吸引学生去听你的课,就得使用特殊的教学方法.

2灵活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很快记住那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定义和公式

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各类定义,公式等等,如何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就能理解这些定义,公式?

比如:我在讲计算机网络定义的时候,就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课本上网络的定义:“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连接起来,在协议的支持下,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在讲授这个定义的时候我举了一个地球仪的经线和纬线,把经纬线的交叉点看成是计算机或者是结点.将交叉点与交叉点之间的连线理解为通信介质.这个时候和学生讲两个修饰语.第一就是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第二就是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这个计算机要能够脱离网络能够正常使用).就是什么什么的计算机通过什么(通信介质)连接起来,在什么(通信协议)的支持下,作用是什么(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这个时候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浮现了这种架构,这样就变的非常形象了,并且牢牢地掌握了这个概念,以后碰到这个概念,只要想想地球仪的经线和纬线,这个难懂晦涩的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学会引导,分组讨论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计算机行业中两大必不可少的固定因素.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后期的成长过程中,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创新,能够发展做了个很好的铺垫.比如:在介绍拓扑结构中总线拓扑结构的时候.我在课堂上就会创设情境,以正在上课的课堂为例,把教室的走道看成是一根总线,把两边的学生当作一个一个计算机并限定条件,这条路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学生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走.同学们思考一下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能够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公平公正的共享这条总线.然后把学生四个学生为一组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同学在思考过程中就提到了一些比较有创意的想法.最后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用CA/CD的四句话:“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延迟重发”结合刚才的例子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即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4“教、学、做”一体化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室授课的方式进行了改进,将课堂教学模式直接搬到实训室进行.老师和学生边教边学.理论联系实践.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突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准,以培养学生技能为导向,从传统的定义、原理的机械记忆中转变为动手能力,与理论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做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都是大有益处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讲到交换机这一内容时,将学生带到实验室,通过模拟器(CiscoPacketTracer)结合实际设备的演示,像学生展示了数据包,通过数据包的时候,交换机是如何转发的,既形象又生动.演示后让学生根据我的演示操作一遍,这样通过做中学习,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掌握记忆的规律是使得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的必要补充

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自觉性差,主动学习的能力非常弱,不知道怎么分配时间,自学能力差.在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不知道怎么学习,更不用说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记忆规律(如表1).对于知识的记忆来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给新班级的学生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会告诉学生记忆的规律,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去复习,什么时间去复习更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每节课中的课间休息阶段,及时地对前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做一个梳理.同时授课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和学生及时的沟通,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对前一阶段所授课程的理解情况的一个答疑.在三年的实际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验,我将平行班的两个班,其中一个告诉他们记忆的规律,另外一个让他们使用传统的记忆方法.两个班级进行比赛.在三个星期之后进行一次测试,经过对比发现,掌握记忆规律的那个班级,在一些知识的记忆中,能够记得准,还能记得牢.

6每次课的课后总结是完成课程结尾的点睛之笔

对于每一次授课结束都要对本节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做很好的回顾,能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普通的回顾方式往往是介绍的重、难点.加以复述,加以强调.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回忆所上过课程的知识,但是学生的课下可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如果在以上回顾的同时又给学生抛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经过一个时间上的缓冲去逐步消化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带着问题去探索,也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利用了记忆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再次记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好的回顾会让学生有如沐春风、回味无穷的感觉.但是每节课如果要想起到这样的效果,可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你不光要注意上课的节奏,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程的阅历.比如,有的时候在课堂中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授课环节中的进度,一个知识点刚讲到一半,还没有引出下一个知识点,这个时候下课了.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就不能利用这种总结方法了,因为你不能利用下课时间总结了,因为学生对于课堂拖堂的老师,往往比较反感,拖堂的时间一般与学生反感度是成正比的,更不用说让他们去听你讲课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抛出一个与新的与本知识点相关的新的问题,言简意赅的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所以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课后总结方法,对于完成课程结尾来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总之,对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要想让学生能够学好,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挖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就必须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环节掌握知识,并熟练运用.这除了对基本教学方法的研究外,还要研究学生,真正的做到因“才”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