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道德教育

点赞:29864 浏览:1417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更要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内涵和完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迫使大学生道德教育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立足于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在教育方法上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三个基本点.

关 键 词:主体地位生活实际认知水平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用以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和约束调节人们的行为.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注重开展将社会公德教育、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也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所用的方法大多是直接向其传授道德知识、道德规范;遇到道德选择问题时,明确告知学生应该如何去做,而不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认知水平,也不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去培养提高,事实证明这种不尊重教育对象的、缺乏生活基础的“填鸭式”单向道德灌输是没有效果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不能企求单向的道德灌输,也不能寄希望于大学生自身的自然成长.应该立足于三个基本点: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保证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中由于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所以往往以道德操纵代替道德教育中应有的尊重、信任和平等沟通,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接受基本上处于消极被动甚至无独立人格的地位,这种专制式的单向道德灌输剥夺了大学生道德思维与选择的权力,其结果最多使教育对象服从道德规范,被动应付现实中碰到的道德问题,造成了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失落,也导致了道德教育没有效果.因此,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平等、交往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作为生活独立个体的道德需求和道德情感,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让学生在、开放、互动的道德教育情境中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增长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判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创造和大胆选择,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道德规范,主动应对生活的各种道德挑战.同时,大学生在进入新的环境后,不能准确的认识自我,行为不能受意识的支配,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些读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必须重视的一项内容.


▲▲二、以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道德是人类的实践理性,这种知识它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现实中道德关系、道德生活秩序认识的提炼和概括.因此道德教育应以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为切入点,联系身边小事开展,使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道德它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待人礼貌,诚实守信,敬老爱幼,尊重妇女,乐于助人,有人道主义等等,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遵守,这不仅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减少矛盾纠纷,创造安定团结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可从五个方面去进行:第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些学生从高中走向大学后认为已经到头了,学业渐荒,精神萎靡等这都是没有远大志向的表现,因此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教育学生为人要谦虚.大学生在走向新环境后,有些人恃才傲物,狂妄自大,牵涉到个人利益往往斤斤计较,特别在集体环境中,总要求别人顺从自己从而产生纠纷,进行谦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学习他人之长的品德,这种品德的养成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大有帮助.第三,培养学生穿着举止要文雅得体.在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出口带脏字,脚穿拖鞋肩挂背心在教室出出进进,却认为这是他的“私”生活等等.在平日培养学生穿着举止得体,谈吐高雅文明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第四,教育学生看问题要有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在校园中发生矛盾是难免的,有些同学遇到问题,总从自身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老师的教育不接受,因此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第五,教育学生要有是非观念.有些学生面对同学出现的不合规范现象,采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方法,甚至暗地里怂恿任事态扩大,从而不能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恰是他们是非观念不强的表现,所以树立是非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在方法上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引导大学生对遭遇的道德问题进行辨析,以促使大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认识、判断道德现象,解决道德问题,从而让受教育者培养高尚道德以生活为依托.每个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必然会遭遇到各种道德现象,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就此开展讨论让受教育者从心理上认同正确的道德观念,消化从课堂上获取的停留在理论上的有关道德问题“对”或“错”的说教.对于日常校园中发生的某些问题,作为教师不要单纯的让学生了解事情的处理的结果,而是启发学生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让学生就具体问题或具体事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交流各自的道德价值观并进行辩论和分析,在辨析过程中对于模糊不清的观点予以澄清,使学生认清真检测美丑、明辨是非善恶,排除错误的道德观点,并要求各人在此基础上对自身道德价值观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评价,使得从这一心灵历程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实可靠的道德价值理念.

总之,大学生道德教育不能单纯从理论入手,应树立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并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精神和谐、胸襟开广、情操高尚、人格健全,即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资料:

[1]蔡志良、论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培养、教育评论、2004-3

[2]马焱、江晓清、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之我见、职业技术教育、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