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点赞:5168 浏览:181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哈佛大学的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论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二十多年的探讨,有关“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命题已被各领域学者广泛认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自2007年以来,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大量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企业要想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形下生存乃至盈利,必须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回顾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总结了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

自2007年经济危机以来,各国公司纷纷陷入空前绝后的困境,最终以破产而宣告终结的公司中不乏世界著名企业.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许多民营企业在经济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未来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浪潮.然而,在经济危机中也不乏能够逆势生存的,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企业.究其原因,这类公司在金融危机下采取了加快转型,向高附加值、自主品牌迈进,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建立了自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不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的理解千差万别.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内部积累性学识,是一组可以让企业为顾客带来更多价值的技能和技术.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知识载体,使得企业独具特色并且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其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此外,还有学者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被全体员工一致认同的行为方式和观念.概括地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使得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些资源和能力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使企业在某一领域领先于其竞争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由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存在着不同认识,不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看法也不一致.根据前文所述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本文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为两大构成要素:资源和能力.

1.资源类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类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其中有形资源指的是企业的资金和设备;无形资源主要包括企业的知识产权、商标和专利等;而人力资源,顾名思义,则是指为企业创造价值经济利益的员工.早期企业比较注重有形资源的管理,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在企业的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有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逐渐成为至关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应当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出发,将人的创造力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源,然后通过资金设备等有形资源的运用,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能力类构成要素

能力类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研发活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研发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创造性研究,获取新的知识,使得企业不断创造和适应新的市场.组织能力是指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和协调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得企业将创新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只有这样,企业的研发与创新才是有意义的.能力类构成要素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技术经济性和持久性.单纯的发明创造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有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推动企业效益增长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一作用应当是长远的.同时,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和性能力一旦形成,便可以在相关领域衍生出诸多技术和产品,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二、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研发投入和创新不足

据调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为1%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5%―4%.国外知名企业如微软、IBM、松下等都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拥有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而我国企业却很少有做到这一点的.很明显,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偏低,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相去甚远.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匮乏,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严重阻碍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进程.

员工流动性较大

如前文所述,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员工的忠诚度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合理的流动性(10%―20%)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我国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一般高于20%,存在着员工流动性过高的问题.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无法进行持续有效的研发和创新活动,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即使企业研发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员的频繁流动也会造成企业核心技术的流失,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组织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良好的组织管理制度是企业提升研发效率、留住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然而,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率仅有15%左右,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2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这说明我国企业所进行的研发活动很大程度停留在理论上,并未对企业的生产作出贡献.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了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许多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的异常艰难,加之近几年金融风暴的冲击,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